<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昌吉州魏倩小学语文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玛纳斯县教研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时光清浅,岁月如歌,撷一束光阴,抚过心间。</p><p class="ql-block"> 岁月安然,沉香流年,读一本诗书,<span style="font-size: 18px;">研语芳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由昌吉州魏倩小学语文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与玛纳斯县教研室共同举办的,全县小语教师共同参与的线上课标解读及读书分享活动(第五期)与大家如期相见。</span></p> 新课标专栏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探索以学习任务群提升文言文教学品质</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学例谈</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县三小 许少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一、 学习课标 反思教学:</span></p><p class="ql-block"> “学习任务群”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关键概念, 新课标指出:学习任务群是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它从课程内容的角度回答了“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其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重在培养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p><p class="ql-block">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我对一直非常困惑的文言文教学有了新的思考。文言文在统编教材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对促进学生培养文化自信,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文言文在词义、语法、表达方式等方面与现代文有很大区别,学生阅读存在一定困难,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过度关注释义,以逐字逐句分析讲解为主,忽视了它的其他教学价值。这种“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下,课堂缺了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乐趣,少了思辨性思维的发展和言语智慧的生成。</p><p class="ql-block"> 基于自己教学文言文的现实困难,我以《杨氏之子》为例,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视域下进行文言文教学的实践性探索,通过真实情境下的语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发展语文核心素养。</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二、 尝试探索:</span></p><p class="ql-block"> 以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为例,我的教学流程为:读准字音,读对停顿;借助注释,读懂大意;讨论交流,感受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谈,熟读成诵。结合学习收获,我认为这样设计是有悖于新课程标准理念的,于是我尝试对本课进行再教设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学习任务一:人称多样之趣</span></p><p class="ql-block"> 1、 师:这则文言文中写了两个有趣的人:孔君平和杨氏子。知道孔君平是谁吗?(出示资料:孔坦,字君平,孔子的第26代后人,官至廷尉,人称“孔廷尉”。廷尉是个多大的官呢?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院长。)杨氏子呢?一个九岁的小孩。你能比较一下这两个有趣的人物吗?(出示:一 一 )</p><p class="ql-block"> 预设:一老一少;一官一民;一客一主。</p><p class="ql-block"> 2、仔细观察,四人小组相互交流:“杨氏子”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孔君平”又出现了几次?</p><p class="ql-block"> 预设:除了开头的“杨氏子”,文中的“儿”是小孩的意思,也是指杨氏子。“君”注释中说,就是“你”的意思,是古时对对方的尊称。这里是孔君平对杨氏子的尊称,所以“君”也是杨氏子。“孔君平诣其父”的“其”就是杨氏子,这样避免了和前面的“杨氏子”重复。“为设果”,是杨氏子为孔君平准备水果,所以这里也有一个杨氏子。本文一共有5处写“杨氏子”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孔指以示儿曰”的“孔”,是以姓氏“孔”代替孔君平。注释告诉我们,“夫子”是古时候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指孔君平。“为设果”中也省略了一个孔君平。本文一共有3处写“孔君平”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数出“杨氏子”和“孔君平”在文中出现几次不是教学目的,目的是以这个问题为起点驱动学习的进程。借助解决这一问题,学生自主发现、归纳出文言文中常见的指代人物的方法,如“儿”指小孩子,“君”“夫子”是对人的敬称,为避免人物名字重复可以用姓氏替代,甚至直接省略,进而初步了解文言文指代人物方法的丰富多样,有利于掌握文言,更好地阅读文言文。同时进一步感受到文言文简洁凝练、含蓄典雅的语言风格,发现文言文的韵味,体会学习文言文的乐趣,积淀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学习任务二:言语智慧之辨</span></p><p class="ql-block"> 1、课文开头就说“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什么是“聪惠”?仅仅是聪明吗?注释上说“惠〞同“慧”,那课文为什么用这个“惠”不用那个“慧”(出示:《说文解宇》说“惠,仁也”。)</p><p class="ql-block"> 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惠”可能是仁慈、仁爱的意思,引申为杨氏子待人很有礼貌。杨氏之子的“聪惠”不仅在于聪明,还在于他温顺慈善,待人以礼。</p><p class="ql-block"> 2、 你们对他的“聪惠〞有多少认识呢?出示自学要求:圈画出能体现杨氏子“聪惠”的词,每个词限两个字。</p><p class="ql-block"> 预设:“九岁”“设果”这两个词能看出他的“聪惠”。他年纪这么小,就懂得要为客人准备水果,热情周到;“应声”能看出杨氏子回答时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可见他思维敏捷;“未闻”这个词,可以看出杨氏子说话很有礼貌。如果杨氏子这样说——孔雀是夫子家禽。去掉“未闻”二字,读起来显得生硬,有针锋相对的味道。而加上“未闻”,表示没有听说过这回事,语气委婉很多,给人感觉彬彬有礼。</p><p class="ql-block">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形式,文言文具有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价值。以上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思考、探究杨氏子的“聪惠〞之处。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感知、理解、品味、揣摩、想象、诵读,与文本对话,与文中的人物对话,在一次次的对话中,思维不断延展,对“聪惠”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学生充分地读,不断地追问、求证,进而将自己阅读的体验、发现等有条理、有证据、有质量地与别人交流,这种言语的经历、价值的判断,点燃的不仅是智慧的火花,更是学习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学习任务三:情境交际之用</span></p><p class="ql-block"> 1、 创设对话情景:聪惠的杨氏子,给孔君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家路上,孔君平巧遇杨氏。他们之间会发生一段怎样的对话呢?结合文言文的内容,同桌之间试着练习说一说。(出示对话提示,生练说,师巡视)</p><p class="ql-block"> 2、 预设:</p><p class="ql-block">师:孔兄,您好!请问您从哪里来?</p><p class="ql-block">生:杨兄,您好,我刚刚去府上拜访,没有遇见您。</p><p class="ql-block">师:我刚巧外出了,实在是不好意思啊!家中只有一个小儿在,太失礼啦!</p><p class="ql-block">生:杨兄太客气了,您家公子见我去拜访,还为我准备了水果,实在热情好客。</p><p class="ql-block">师:多谢孔兄夸赞。家里正好有新鲜的杨梅,不知您是否品尝了?</p><p class="ql-block">生:不仅尝到了杨梅的滋味,我还指着杨梅跟他开了个玩笑呢,我说这是你杨家的水果。</p><p class="ql-block">师:哈哈,孔兄真是幽默啊!不知小儿是否听懂了您的言外之意呢?</p><p class="ql-block">生:您家公子机智过人啊,不仅听懂了我的话,还答得又快又妙。他对我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孔家的鸟”这孩子他日必成大器啊!</p><p class="ql-block">师:孔兄过奖了,多谢孔兄夸赞!</p> <p class="ql-block"> 一段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感受到了杨氏之子的过人之处。还有升级版的文言文对话。以上任务情境来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学生在“杨氏”与“孔君平”穿越时空的对话中,整合文本内容,借鉴古人经验,审视古人思维方式,在真实的情境中实现言语输入与输出的自由切换。这种在真实情境中展开的言语实践活动,把学习任务转化成解决真实问题的载体,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场景中解决问题,并由此能够迁移到未来生活中。这样的文言文教学,不限于词句的理解,也实现了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从情境表演出发,实现了语言与精神的共生。</p><p class="ql-block"> 《杨氏之子》一课教学以“语言的魅力”为主题,设计“人物多样之趣”“言语智慧之辨”“情境交际之用”三个连续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开放的语言实践中,在真实的生活语境中培养语感、历练语言、生发智慧、获得乐趣,真正发挥文言文传承优秀文化、发展思维能力、提升言语智能的重要作用。</p> 好书推荐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领读人:县五小 孟进</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设计作业是一门学问</span></p><p class="ql-block"> 设计作业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 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和很多教育教学中的事情一样,设计作业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其实蕴含着很大的学问。</p><p class="ql-block"> 而且,就作业的价值和意义来看,它也不像很多教师所想象的那样,只是一种巩固知识的手段,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事实上,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这一层面来讲,作业的价值和意义被很多教师低估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里并不是全部抛弃那些关于“基本功”的训练。应该说,适当的抄抄写写、背诵仍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凡事总有一个限度,同类型的作业做得多了,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也渐渐消失了。设计了以下几种小孩感兴趣的、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相对而言具有开放性、研究性、实践性、可操作性的新颖的作业,和大家共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第一类:动手作画类</span></p><p class="ql-block">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忠实原文,动手以直观、形象的画面再现原文或部分段落。这样做,可以强化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加之小学生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对色彩鲜艳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因此,布置一些涂涂画画的作业,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无疑会有好效果。例如学习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的《曹冲称象》之后,可以配合对曹冲称象的描述,画一画简单的步骤图,让小孩感受曹冲称象每步的精准设计。以画代讲,有尽在不言中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第二类:搜集,查找类</span></p><p class="ql-block"> 要求学生在“遇到问题,分析问题”“所知甚少,欲知详情”“立足课内,放眼世界”的情况下在课前查一切可查找的资料,收集一切可收集的线索,为学习课文“解决问题”“获取详情”“开阔眼界” 服务。当今社会已是普遍的网络时代,学生都具备互联网学习能力,网络自学,已经成为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互联网引人学习中,要求学生学会利用网络为我们的学习提供快捷、全面、高质量的服务。不少教师还把自己的电子信箱告诉学生,方便交流,共享资源。学生可以把查找的资料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给老师,这既加深了师生之间的交往,在很大程度上也帮助了老师的备课。例如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节课前,教师让孩子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鲁迅先生以及当时的“白色恐怖” 的历史资料。学生找来大量的资料,不仅帮助他们对当时的历史环境有了较深刻的了解,就连老师也能从中受益,上课时更加得心应手,侃侃而谈。自然,对文中鲁迅的“碰壁”问题就可以更为容易和深入地理解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第三类:实践类</span></p><p class="ql-block">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也主张教师要尽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此,经常设计实践型的作业是适应时代的需要,符合《课标》要求。当然,学生的各种实践,看重的并不是结果,而是参与的过程和从中悟到创新学习的原理。这不也正是我们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所需要的吗?有时,实践型的小实验也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如执教《记金华的双龙洞》, 让学生制作船模,体验“进洞”的过程,这一设计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产生惊奇感受上就起着关键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这类型的作业还包括一些课本剧的排演。《穷人》《月光曲》这些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排演课本剧,学生读剧本(初读课文),分角色配音(感情朗读)全神投入演出,这就把原来隔岸观火的学习,变成了身临其境的参与, 在这样的氛围下,大家很容易人戏(理解课文)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第四类:想象习作类</span></p><p class="ql-block"> 学生爱想象,教师要多鼓励其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因此,在设计作业时,教师需要经常布置一些“奇思异想”作文,以拓展其想象的空间,增强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进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没想到,经过训练,原本最害怕作文的学生,一旦遇到想象类型的作文时,无论从篇幅还是质量来说,都比非想象类的作文好得多。</p><p class="ql-block"> 例如《二十年后的相见》 这道作文题,孩子在考场上轻松、自然地可以展开想象:有的说二十年后学校已经成了一所全国闻名的网络大学;有的说二十年后自己是中国的教育专家;有的在二十年之后,与同学相会在火星;还有的甚至接管了整个宇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总之,设计作业是一门学问。设计得好,能起到提升能力、培养兴趣、促进学习积极性的作用。设计得不好,不但不能提高能力,而且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p> 交流沙龙 <p class="ql-block">阅读并非仪式,</p><p class="ql-block">不必执着于一天。</p><p class="ql-block">阅读并非赛跑,</p><p class="ql-block">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p><p class="ql-block">让我们用文字拓展教育生涯的宽度,</p><p class="ql-block">让我们用思想丈量专业成长的厚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字校对:魏倩</p><p class="ql-block">排版编辑:许少彬</p><p class="ql-block">审核:穆海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