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与柴禾

跃东文化传媒

<p class="ql-block"> 母亲与柴禾</p><p class="ql-block"> 提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种怀旧感油然而生。母亲爱柴禾,那是他生命的一种情结,母亲用勤劳的双手抚养我们成长,柴禾的光与热就是她生命的能量,她点燃人间的烟火,延续永恒的生命。温暖的柴禾有我的对农村生活的记忆,也有对母亲的一片深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自幼生长在晋北一个半丘陵的地方,小的时候母亲在田间劳作,父亲在学校教书,我们都是在三间破旧的东房由姥姥照看长大。在过去那个年月,一般家庭都会有五六个子女,家里的事情都能互相帮衬。但对于母亲来说她是养女,况且姥爷过早离世(我们都没有见过),因而母亲自幼就吃尽苦头,家里的杂事都要她来去做,如砍柴做饭、喂猪喂鸡、挑水种菜、上树打枣剪香椿等。</p><p class="ql-block">这也锻炼了母亲手脚麻利的性格特征,最让我感慨的是母亲与柴禾的一种情缘。</p> <p class="ql-block">这是老院至今保留的一颗老香椿树,它见证了老院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这是老院至今保留的约有百年的少见的牙枣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虽然柴禾对于现代人来说,那是最不起眼的东西,但是它在母亲手中绽放出不一样的芳香。母亲用柴禾蒸腾出一锅锅简朴而美味的餐食,用柴禾燃烧起一段段艰苦而安稳的岁月。关于农村的记忆中永远都弥漫着熟悉的柴禾的味道,一个锅台,一口大铁锅成为母亲一生的信仰,她把人生的光景细碎成一个个充满烟火气的日子。</p><p class="ql-block">记得那时大集体时代,家里人缺燃料,一家老小的吃喝就得靠柴禾烧火做饭。每当秋收过后,每家每户都会把粮食分到家中,然后就开始分地里的秸秆了,那时一切都是原生态,一般来说玉米高粱秸秆是灶膛里的主要燃料。</p><p class="ql-block">每当分柴禾的时候母亲总会早早去地里把秸秆一捆捆地从很远的地里背回来,我记得长大以后,我也背过好多次,后来村里有了很多小车(人拉的车子)于是我们就借个车子来拉,这样比起背柴禾来说还是轻松了许多,拉回来以后母亲把一捆捆柴禾整整齐齐地靠墙而立,放了一层又一层,接着豆秸秆,糜秸秆,葵花秸秆,都有序地放置在庭院各个角落。为了让四季都有足够的燃料,为了让冬天过的温暖,母亲总是想办法提前攒够柴禾,因为要御寒,要烧炕,没有足够的柴禾不行,生产队每年分的麦秸和玉米高粱秸秆是有限的,很难支撑漫长的冬季,于是母亲便用空闲时间去地里挖糜茬,她用镢头把糜茬挖出来,提在手里甩甩,尽量把毛根上带的土块衰干净,然后放到箩筐里。除此之外,还会到山沟树林里捡拾树枝木柴,渐渐地空旷的院落也显得充盈起来。</p> <p class="ql-block">  对于母亲来说,只有柴禾堆满了家院,心里便有一种踏实感,看着这些柴禾,心中便温暖起来,然后便在院子里用粘土与炭面拌成泥做成煤糕,准备过冬火炉里烧,随后便去磨房磨面,这样一年的农事也就算结束了。</p><p class="ql-block">天气渐渐转凉,母亲便和村民们一起去村东的稻田捡拾稻草(那时村东住部队,主要种植水稻),在那个年代,稻草的用途可大呢。主要用于建房辅顶,然后再用铡刀切成段和泥抹顶。再一就是建窑洞时使用。其次就是麦秸了,一般都是与土或者白灰和成泥抹墙使用,因此不论是稻草还是麦秸,都是农家不可缺少的盖房材料,每年的秋季,母亲都会储备这些材料以备今后搭建房屋使用。</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最有利用价值的秸秆还数葵花杆了。葵花杆能做栅栏,由于过去家里都会散养鸡,而院子里要种植一些农作物和蔬菜,因而就会用葵花杆围起来,然后再用细绳子一根根拴起来,一般来说每年都要换新的,旧了就会在做饭的时候把它烧掉。而另一种高粱杆,它的用途也不少,记得小的时候炕上辅的席子,就是用高粱杆皮编制的,那时母亲也会用高粱杆顶端的那一节细细的小杆做成包饺子的篦子,还可以做成大大小小不同的篦子作为瓮盖使用,而下面粗的高粱杆便可以做成蒸锅篦子,这些活儿一般秋后或者冬季空闲时来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到秋冬更替季节,家里是很不舒服的,但还不能过早生火,煤糕还需节省使用,这个时候豆秸秆便是最好的燃料,母亲每天烧水做饭时都要从院子里抱回足够的豆秸秆,然后坐在灶膛前烧水,顿时灶膛内便会劈劈啪啪的声响,特别是早晨,我们还在被窝里的时候,便可以听到母亲烧火做饭拉风箱的声响,灶膛内的火焰也会映照出来,顿时觉得炕也暖和了,家也温暖起来。</p><p class="ql-block">再过些时日天气突变,日暮时分,整个村庄每一条街道都笼罩在薄薄的烟雾之中,深秋的凉意与烟雾弥漫的村庄共同营造出冬天即将来临的序幕。母亲在房前屋后忙碌着,她把这些柴禾用塑料或者干草盖了起来。看着这些柴禾,母亲心中便有一种踏实感。对于母亲来说,这些柴禾虽不是钞票,也不是白花花的粮食,但它却让这个冬天变得温暖起来,能在即将到来的冬季拥有这么一大堆柴禾而感到幸福。</p><p class="ql-block">天气越来越冷,于是房屋里便开始生火了,这个时候玉米芯便派上了用场,母亲便会从房檐上取上一些玉米芯用来生火。那时由于用煤糕,第二天天明后,火炉里的燃料就会燃尽,或者还有一点火苗,这个时候就会用玉米芯救火或者重新生着,有时我帮母亲生火,母亲要我节省点使用。这个时候母亲就会坐在火炉旁给我们缝补过冬的衣服,她从来没有消停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气转凉,天色朦胧,一场初雪覆盖大地,以后的日子,母亲便会围在灶台前忙碌起来,她首件事情就是给我们炒瓜子,豆子或者烫麻饼子。因为她知道,这些都是我们最想吃到的,这个时候糜秸秆便派上用场,由于糜秸秆细软,易燃烧,而且火候不硬,因此糜秸秆就是最好的选择。每当母亲炒瓜子豆子的时候,家里总会弥漫出一种淡淡地幽香,锅里也嘣嘣叭叭响个不停,屋顶上烟囱里冒出一股股烟。如果风向不好,那就不会顺畅地从烟囱冒出,反而会逗留在整个屋子,让人体会到烟熏火燎的真正含义。此时便会把窗户打开,让屋里的烟飘出去,有时还要拿苕帚轻轻地扇着,让烟不至于从灶蹚里冒出来,那种情景经常会出现,有时炝的母亲跑出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当炒熟以后,便放点盐水搅拌,然后在放入锅里让其达到干脆的效果。看来炒瓜子也不是简单的事情,火候要掌握好,还要不停地用苕帚在锅里来回拨拉,这样炒出的瓜子皮色才会发黄,吃起来才会香脆。</p><p class="ql-block">每当晚上吃过饭,一家人便围坐在火炉旁吃着瓜子豆子,拉拉家常,也算是一种放松与乐趣。以后的日子里,母亲总会不断地做各种食品,烫饼子,搓红面鱼鱼,做八宝粥,巴窝头等,母亲总是根据所做的各种食品来使用各种柴禾,因此柴禾就成了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农村的那个年月,冬季里是吃不到蔬菜的,一般也就是吃白菜,山药,萝卜等,因此村民们都会做几锅豆腐吃。每当做豆腐时,母亲总会提前把豆子浸泡好,到第二天去磨房把豆子磨碎,回来以后让我们把锅里盛满水,于是母亲便从院子里抱回各种秸秆:豆秸,葵花头,树枝,麻杆等让我们烧水。不一会功夫水开了,热气顿时布满了整个房间,当母亲把豆腐做好以后,先在锅里炒点肉,然后煮上粉条,待熟了以后再把白嫩的豆腐切成小块烩在里面,那是真的好吃。</p><p class="ql-block">说老实话,我很喜欢农村那时的烟火气,每当坐在灶台前帮母亲烧火做饭的时候,火焰像跳动的红色花瓣举着锅底,木柴树枝被烧的哗哗啵啵声响,跳动的火苗像在舞蹈,那种感觉也常常留存在记忆中,温暖我的心窝。</p><p class="ql-block">在乡下,柴禾是除了粮食之外庄稼给予人们的另一种恩赐,可以说没有了柴禾就没有办法过日子,柴禾就像一支支生花妙笔浸润着乡村的气息,将生活临摹成一幅幅岁月的剪影。</p><p class="ql-block">每当春节临近,整个村庄都沉浸在炊烟袅袅的境界之中,村民们都在家中灶台前做各种美食。母亲也不例外,不是做年糕,就是蒸花馍,这个时候各种秸秆木柴都在发挥着它们的能量,你看那用糜秸秆烧火炸出的油糕金黄黄的,不仅色泽美观,而且质地酥软,口感极佳,还有用木柴炖制的排骨更是汤鲜肉香,味道浓郁。</p><p class="ql-block">有时真的特怀念童年的味道,那时候家家都养猪养鸡,每当过年的时候不是杀猪就是宰羊,而且村里还经常销售兔肉,狍子肉(都是当时外贸进回来的)母亲常常买回来放入调味品,一炖就是一大锅,然后用柴禾烧水,等熟了以后把骨头盛在一个大盆子中,然后放到炕上,大家围坐在一起啃着香喷喷的骨头,那种滋味实在是美极了。</p><p class="ql-block">可以这么有趣的说我是被柴禾喂大的,柴禾燃烧了乡村的岁月,也温暖了土炕,对于母亲而言,柴禾就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了祖国的大地,包产到户的政策深得民心,自此农村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母亲对柴禾的情感不减当年,人常说:“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七样东西,而柴禾放在首位,这显然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每当秋收以后,母亲便会把自己地里的秸秆一一捆起来,然后雇佣大马车拉运回来。一般来说把自己地里的秸秆拉回来就够家里烧了,但是母亲还是要出去多捡一些柴禾,比如葵花杆,野麻杆,还要去树林或坡粱沟渠中捡拾树枝木柴,捡回来便会便会剁成短节,放置到房前屋后檐下靠墙码堆起来,等家里蒸馒头煮肉或者逢年过节时才取下来使用。因此对于木材来说那是上等的燃料。</p><p class="ql-block">那时自己家里的坡地里每年都会种几亩谷子,每当成熟的时候,母亲便与我们去地里把带有谷穗的秸秆割倒,然后拉运回来,等不忙的时候用镰刀或者剪刀把谷穗切下来,而谷草是舍不得烧的,母亲会放置在南边简陋的房子里储藏,等到过年的时候取出一捆来点燃,然后再用木柴堆起旺火,一家人到院里烤旺火,放鞭炮,希望日子越过越红火。</p><p class="ql-block">干草还有用途就是每当下雨下雪时也可以用来遮盖柴禾,再一还可以当喂牲口的饲料,等到春天邻居家喂马的饲料没了,母亲会让他们到家里来拉,可见庄稼地里的秸秆都有着各种用途,如果是第二年还种谷子,那么干草也就全部买掉或者送给邻居喂马。因为家里储存一些就可以了。</p><p class="ql-block">虽然后来生活逐步好了起来,也有钱拉煤了,但是母亲还是喜欢用柴禾做饭,有时我也觉得坐在灶膛前把一根根秸秆放进灶膛燃烧是一种心灵的满足。特别是冬季,天气凉了,围坐在灶膛旁烧火做饭的感觉就很温暖。柴禾在炕洞里熊熊地燃烧,散发炽热的光芒,不仅温暖了我的身体,更温暖了我的心。</p><p class="ql-block">母亲辛苦而又忙碌,含辛茹苦把我们养育,而她却是那么朴素,但是母亲也有特别快乐的时候,那就是一车车柴禾堆满院落,一团团火焰在灶膛燃烧,这也许就是她最感到满足与快乐的时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岁月如歌,流年似水,如今的农村正在“乡村振兴”的政策指引下阔步前进,农村家庭也都烧起了液化气,用上了电磁炉和太阳能,最近几年,我们冬季也不用烧煤取暖了,都实行了煤改电。当我们还沉浸在昔日遥远儿美好的回忆中时,现在大多数人都很快淡忘了柴禾这个概念,而且也很少使用柴禾。虽然家庭环境好了,家里也不缺钱了(父亲每月有几千元的退休金),但是母亲与柴禾的情感依然如故,她好拾柴禾的习惯始终未变。她把柴禾视为珍宝,当作生命的一部分。说句有趣的话,母亲是个“柴迷”,她之所以这样,除了她本身勤劳外,最重要的是从前生活困难环境中养成的。</p><p class="ql-block">虽然母亲已是84岁的老人,但是身体很硬朗,对于周围左邻右舍的老年人来说,她们也很少使用柴禾,也很少出去捡拾柴禾,而母亲总是闲不住,每当中秋时节,不是上山坡打酸枣,就是捡核桃,然后就是捡拾柴禾。我也常常去看望父母,一进院落就看到母亲捡拾回来的各种木柴秸秆,也有时见母亲没吃早饭就出去背柴禾了。我常常对母亲说:“你出去把脚扭伤怎么办,就在家里照看我爸好了,他必定九十多岁的人了,不要出去乱跑了”,父亲也多次说过她,我们也埋怨过她,但是母亲从来就听不进去。</p><p class="ql-block">一般来说母亲早上还是用大锅做饭的,就是中午或者晚上使用电磁炉,到了夏天,院里西边有锅灶可以做饭,这就是展示柴禾的地方了。过去吃的一些食品现在一般都吃不到了,记得前几年母亲还在大锅里烫过一次饼,那比电饼档里烫的好吃的多,有时我也真想吃母亲用柴禾烫的饼,但是真是不能让母亲辛苦了,我也常常用电饼档烫了饼给父母带过去让他们吃。如今是一个电气化时代了,柴禾也渐渐被人们所淡忘,村里也几乎看不到炊烟,过年的时候也不让堆旺火放鞭炮了。一次我在吃饭中与父亲谈起此事说,现在生活好了,但一切都感到没有过去的那么纯,那么真,一点也没有了烟火的气息。</p><p class="ql-block">每当中秋节前一天,便是母亲的生日,我们都忙碌着做家菜,煮饺子,把半桶水倒入锅里,然后在院子里抱来个各种柴禾点燃,一会功夫水便开了,然后放入饺子适当煮几分中捞出,再与寿桃一起蒸,于是我们就围在一起吃着团圆饭,给母亲祝寿。</p><p class="ql-block">说心里话,对我而言,柴禾就是一种记忆,但是对母亲来说,柴禾就是一种生命,母亲与柴禾是密切相关的话题,是柴禾给了我们能量,是母亲温暖了这个家庭。</p><p class="ql-block">2022年12月1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