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晋商

軒 億

<p class="ql-block">十大晋商历史人物 :个个富甲一方,全国闻名。</p><p class="ql-block">1.雷履泰,生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卒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p><p class="ql-block">山西平遥县龙跃村(原细窑村)人,中国票号创始人。道光三年(1823)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正式诞生了。从此,中国金融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一纸便可“汇通天下”了,中国金融业泰斗,对中国金融业发展贡献颇大。</p><p class="ql-block">票号“十不准”,包括不准携带家属,不准嫖妓宿娼,不准参与赌博,不准吸食鸦片,不准营私舞弊,不准假公济私,不准私营放贷,不准贪污盗窃,不准懈怠号事,不准打架斗殴。一旦有违反号规者,立即除名,俗称“卷铺盖”。</p> <p class="ql-block">2.乔致庸(1818年-1907年),字仲登,号晓池,山西祁县(今山西祁县)人,乔家第四位当家人,著名晋商,人称“亮财主”。乔致庸是清朝末年山西晋商的代表商人,在家族生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弃文从商接手生意。在他的不断努力下,生意日渐兴隆,至清末,乔氏家族已经在中国各地有票号、钱庄、当铺、粮店200多处,资产达到数千万两白银。在国弱民贫的清朝,晋商能够走向全国,实属不易。</p><p class="ql-block">“人弃我取,薄利广销,维护信誉,不弄虚伪”。乔致庸还把亲拟的对联让人刻就,挂在内宅门上:“求名求利莫求人,须求己。惜农惜食非惜财,缘惜福”,以此告诫子孙要注重节俭,不可贪图安逸。</p> <p class="ql-block">3.曹三喜,出生于山西太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可是他硬是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明末清初的首富。是使曹家由一个农民走向一代巨商的关键转折性人物。他不满现状,独闯关东到了原东北热河省的三座塔村,到了清道光咸丰年间,曹家商业发展到鼎盛时期,商号达640多座,资产高达1千余万两白银,总雇员达三万七千人。</p><p class="ql-block">至今当地还流传有这么一句话:先有曹家店,后有朝阳县。曹家生意不断扩大,由朝阳逐步向沈阳、锦州、日本等地扩展,最终于明末在东北创建了其雄厚的商业基地。到了1664年清兵入关,曹家生意也由关外向关内发展,首先回到太谷设号,以太谷为中心向中原各大城市辐射,雄踞了大半个中国,不仅如此还跨出国门,走向世界,近到日本东京、朝鲜平壤、俄国的伊尔库茨克,恰克图、蒙古乌兰巴托,远到德国的柏林、法国的巴黎、印度的新德里,最远还跨英吉利海峡到达伦敦。横跨欧亚两个大陆,纵横几万里,不仅仅在山西人的经商史上、就是中国人的经商史上都创下了不朽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4.王实,王家大院的主人,从元朝的时候,从太原搬迁到灵石,主人是靠卖豆腐白手起家,由农到商,由商到官。古人曾训:积善人家,必有余庆。王家始祖以卖豆腐为生,善良无欺。曾因善心救助一位卧病荒野奄奄一息的老人。老人感待之诚把发现静升镇“九龙聚首”的吉祥宝地的天机密授给了王家基业的创始人王实。后来王实依老人所言开始建造屋宅,果然发达绵延七百多年,相传二十余代。造就了王家大院几乎囊括所有晋商家园文化意义表征的建筑群落,开始了王家与众不同的人世机缘,成就了王家大院气势的恢弘、气度的超然、气宇的轩昂、气概的辉煌。</p><p class="ql-block">王氏家族从十三世进入清朝。鼎盛于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其时,除大兴土木,营造住宅、祠堂、坟茔和开设店铺、作坊外,在当地还办有义学,设有义仓,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等,善举不断。从十八世以后(清道光年间)逐渐衰败。大院内再无人居住。</p> <p class="ql-block">5.渠同海(1723~1789),字百川,祁县城内人,渠氏12世,渠氏家族商业奠基人。由“走西口”经商致富,在包头购置十余顷土地,并独自独资开设“长源厚”字号。乾隆中期,渠同海前往包头谋求发展,购置十余顷土地,独资经营菜园、粮食、油面、茶叶,兼营钱业生意,渠家从此发家。渠同海以“长源本晋川,荣华万世年”十字,作为其孙子辈以下辈分的世系排名。后来渠家在羊楼洞开办的茶庄大都与“川”有关,也与辈分世系有关,如“长源川”、“长盛川”、“三晋川”、“宏源川”等茶庄。</p> <p class="ql-block">6.常威, 山西太原车辋人,清朝大富商。</p><p class="ql-block">“能打会算,财源不断”,“买卖不算,等于白干”,“买卖争毫厘”,这是山西晋商流传的致富商谚。山西晋商有个传统的“生意经”,就是以小见大。他们不求暴利,看中薄利多销,积少成多。清朝晋商常威就是这样致富的。常威家最辉煌的时候,家财无数。</p><p class="ql-block">据“山西外贸志”载:“在恰克图从事对俄贸易众多的山西商号中,经营最长,历史规模最大者,首推榆次车辋常家。常氏一门从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七代,沿袭一百五十多年。尤其在晚清,在恰克图十数个较大商号中,常氏一门独占其四,堪称清代晋商中“外贸世家”。常氏家族经商的始祖常威,当年去张家口经商,从家里出发时,身不带分文,一路以为人占卦算命,赚取吃饭住店钱,得以成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7.介休范氏家族,祖籍在山西介休,范家以张家口为中心,经过七代人的努力,到了范永斗时,已成为富甲一方的巨商大贾。大明朝一手培养起来的商人,却在埋葬自己的坟墓里加上一铲黄土。范永斗在看到了巨大商机后,为了利益,范永斗毫无家国情怀,开始从事走私。朝廷越是禁止的东西,利润越是巨大,范永斗在满汉边境上赚得是盆满钵满。但真正让范氏由富变贵的,是范永斗的孙子范毓馪,因为他承接了朝廷的一项重要的军粮运送业务。为了表彰范毓馪为朝廷所做的贡献,雍正赐给范毓馪太仆寺卿的官职,并允许他身穿二品官服,范氏家族也开启了当官之路,先后由20多名范氏家族成员被朝廷授予官职。至此,范氏家族声名大振,显赫一时,成为皇商的优秀代表。范氏家族经过百年的发展,达到了极盛,但俗话说,盛极必衰,范家的发展已经与清政府牢牢地捆绑在一起,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私人商人了,成为了地地道道的官商。</p> <p class="ql-block">8.侯兴域,字蔚观,晋商之一,生于清乾隆年间,卒于嘉庆年间,是侯家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在继承祖业的基础上苦心经营,使侯氏财产达数百万两以上。侯兴域发展起来的商号,著名的有在平遥设的协泰蔚、厚长来、新泰永、新泰义、蔚盛长,在介休张兰镇设的义顺恒、中义永,在晋南运城设的六来信等。这些商号大多是杂货绸布茶庄和钱铺。</p><p class="ql-block">侯家城堡是山西最大票号之一的“蔚”字五联号财东侯氏家族的老家。徐珂在其编著的《清稗类钞》中介绍,山西侯氏有资产七八百万两,是仅次于亢氏的大户。侯氏住介休县北贾村,原是南宋孝宗隆兴元年由陕西迁入。清康熙年间,家境尚一般,有十七世侯万瞻外出经商苏杭一带,专贩绸缎。万瞻生二子,长生祥,次生瑞。二子长大后,与父一起贩运绸缎。他们南贩北运,经过几十年的辛苦,获利颇丰,家业渐兴。到万瞻之孙侯兴域时,侯家已是外有商号数十处、内有大量房产土地的财主了,介休称其“侯百万”。</p> <p class="ql-block">9.亢氏家族,山西平阳府(今临汾市)的亢家,在明清时期聚财数千万两,堪称山西首富。亢氏之后,才是资产在七八百万两的曹、乔、渠、常等诸姓人家。亢氏起家,传说源自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山海关与清军作战失败,退出北京撤往西安途中,曾将携带的金银财宝寄存于亢家。后来,李自成牺牲,农民军寄存的金银财宝遂为亢氏所有。但这只是传说,其实,亢氏致富也是经商之道。亢氏首先是大盐商,清代实行盐专卖制,由政府特许盐商凭盐引到指定地点运销。亢氏正是凭这种贩运特权,获取丰利,成为巨富。亢氏在盐商聚集的扬州修建了著名的亢园,显赫一时。其次,亢氏是大粮商。当时在北京,由于是京畿要地,四方辐辏,买米糊口之人倍繁于他省,而北京资本最大,规模最大的粮店就是亢家在正阳门外开设的粮店。在原籍平阳府,亢家“仓廪多至数千”,藏有米粮万石。再次;亢家是一个资本雄厚的典当商。传说当年,亢家为了挤垮当地另一家当铺,连续三个月拿出90尊金罗汉到这家当铺去典当,每尊典银1000两。这家当铺人慌了,问典当人,何以有这么多金罗汉,来人说:“我家主人有金罗汉500尊,现在还410尊等着典当呢!”这家当铺只好让亢家将90尊金罗汉赎回,自己关闭当铺远走他乡去了。此外,当时,亢氏在原籍平阳还拥有大量田宅和储粮,号称“宅第连云,宛如世家”,“上有老苍天,下有亢百万,三年不下雨,陈粮有万石”。</p><p class="ql-block">历史留传着一个这样神奇的传说,说财富越积越多,乾隆皇帝微服私访,在亢家连住十日,不但吃饭餐餐不重,而且餐具一餐一换,其奢华让乾隆也为之感叹。临走时乾隆说:亢氏之富,非天不可灭。不料一语成谶,果然天降大火,亢氏大院化为废墟,流出来的水都是银子化的。</p> <p class="ql-block">10.万荣李家,李家大院是清至民国时期晋南首富李子用的家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坐落在万荣县闫景村,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称为“晋商三蒂莲”,素有“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说。整体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山西四合院,同时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因李子用曾留学英国,部分院落为“哥特式”建筑,是南北融汇、中西合璧、三晋无匹的晋商大院,浓缩着汉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1862年到1937年的七十多年,是李氏家族鼎盛时期,生意遍及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内蒙、湖北、河南、上海、北京、天津等15个省市、40多个县,共计100多个店铺,总资产数百万银元。李家媳妇王和君接手“敬义泰”生意后,每年到各地商号巡查,从闫景村坐马车出发,每天行程60里,“只住自家店,不吃别人饭,直到银川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