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参观战役馆</div> 2008年的8月6日,秋高气爽,景色宜人。我们四道湾中学的九年级组一行26人在贺献仁校长的带领下,于早晨4点30分乘上了一辆赤峰旅游巴士,奔赴辽宁省著名的红色旅游城市——锦州。<div><br> 旅游车由新惠南路途经四家子奔往朝阳,窄窄的柏油路显得有些颠簸。8点整我们到达了朝阳。马路顿时变得宽阔起来,但见楼房林立,工厂楼、住宅楼鳞次栉比。待仔细审视,视野更加开阔,楼房中错落着一些矮小的平房,但已有了一些城市的氛围。</div><div><br> 旅游车从朝阳驶上了锦朝高速,车里的人开始兴奋起来,有的玩起了对调,有的津津有味地观赏着DVD节目。公路的两侧,青山翠柏不时地映入眼帘,这些小山绿化得非常秀美,山势陡峭,形貌各异,颇有些桂林山水的风韵。</div><div><br> </div> 9点30分,终于到达了锦州城,我的思绪立刻就与那场著名的辽沈战役联系起来,想从中觅到一些关于战争的蛛丝马迹。街道上的行人和车辆并不见多,有一条铁路从市中心穿过,锦州城的街貌和朝阳城相似,不过它比朝阳城更具规模,也是一座古城。<br><br> 新上来一名当地的导游,是来自方舟旅行社的刘勇,他自称为胖导,已经做了九年的导游,十分地健谈。他手持无线话筒,开始滔滔不绝地向我们介绍起锦州城来。锦州的名字自辽代时始称,关于这个名字还有个美丽的传说,由于我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窗外,胖导的讲述就留在了车内人们的记忆里。 辽沈战役纪念馆位于锦州最繁华的凌河区,纪念馆正门上的“辽沈战役纪念馆”几个大字是叶剑英元帅亲笔题写。纪念馆始建于1986年10月,至1988年10月才全部建成。<br> <div> 从外观上看,它极其朴实无华,墙面完全是用长条的深灰色的理石砌成,好像是一座城堡。馆外一幢三米多高的烈士名录碑上粘贴着黑色的大理石,上面镌刻着在这次战役中牺牲的烈士们的英名,字迹工工整整,密密麻麻,让人肃然而生敬意。<br></div> 走进异常宽阔的园林,远远的看见纪念馆门前矗立着一座英雄纪念碑,碑顶上高高地耸立着一尊塑像,从远处望去像是一匹黑色的奔马。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位手持步枪,右手高高地举过头顶,正怒目以视、口中高呼着准备迎敌的战士。这位战士头戴棉帽,军大衣被风吹开了,他的左脚微屈,神情凛然。这种一触即发的充满火药味的战争气氛终于被我找到了,我们几个人在此留影纪念。<div><br> 纪念碑的碑身上镌刻着大理石的战士群雕,碑身正面刻有朱德元帅题写的“辽沈战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几个镏金大字。<br></div> 整个纪念馆由序厅、战史馆、支前馆、英烈馆、全景画馆五个分馆组成,各馆的风格各异,都有一个极其鲜明的主题。馆内的光线有些微弱,就像是来到了当年硝烟弥漫、炮火纷飞的战场。墙壁上悬挂着指挥这次战役的指战员们的照片。玻璃展柜内,陈列着将士们使用或遗留下的枪支、炊具、衣帽、公文、奖状、奖旗等实物,件件历历在目,件件催人深思。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就是这样的一支装备简易,衣着破旧,武器落后的部队,凭着钢铁般的意志,在老一辈革命家的英明领导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自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历时52天,终于取得了战役的决定性胜利,在中国革命解放战争史上写下了最为辉煌的一笔。 我们在一辆从碉堡废墟中冲出来的坦克车前留了张影,最后来到了全景画馆。走过一段旋转的防滑楼梯,来到了纪念馆的制高点。<div><br> 整个楼房的墙壁上是一张环形的巨幅油画,全长122米,这是一幅攻克锦州城的战场实景图。无数的可歌可泣的战士们,为了新中国的和平与幸福,正投身于异常激烈的鏖战之中,他们有的挺身射击,有的坚守着阵地,有的英勇歼敌,有的冲锋陷阵……地面上是战壕的实景,弹痕累累的掩体上,未投尽的手榴弹三三两两地摆放着,一挺挺轻重机枪直指向敌人,仿佛还在不停地怒吼着。被炸坍了一角的我军指挥所里,还亮着熹微的灯光,指挥战役的将帅们正奋然不顾地调兵谴将,运筹帷幄。阵地上,烈士们的遗体和敌人的死尸堆放在一起,枪支弹药遍地可见。敌人的碉堡已被彻底炸毁,炙烈的火焰还在熊熊地燃烧,似乎在宣告着蒋家王朝已走向彻底的毁灭。<br></div> 从纪念馆里出来,我们每个人的心情都十分沉痛和悲壮。辽沈战役,我不只一次地在战争回忆录《烽火燎原》、《军旗飘飘》中拜读过你,这次又参观了战役馆,它将永存于我缅怀烈士的记忆里。此刻,一个庄严的声音在我的心头响起:“亲爱的革命先烈们,今天我郑重地向你们致敬!”<div><br> 我们每个人在停放于草坪里的战机前留影纪念,又在威武的炮车下留影。贺献仁校长提议,学校全体参观人员在纪念碑前合影留念,然后我们依依不舍地向辽沈战役的革命烈士们默默地告别。<br></div> <p class="ql-block">一排左起:王亚娟 徐宏兵 宋云凤 吴景颖 李亚娟 张宏力 马振丽 谢凤茹 李曙光</p><p class="ql-block">二排左起:杜志杰 周志军 高郁林 贺献仁 张 勇 赵清民 杜森江 高吉奎 杨润川</p><p class="ql-block">三排左起:邓守志 鲍晨光 马振刚 梁国福 韩凤志 王 杰 邵士秀 窦玉贵</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畅游笔架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下午的1点整,我们驱车行驶在笔直宽阔的渤海大道上,空气越来越湿润,心情也越来越澎湃。一个风景绮丽、震撼人心的渤海正悄悄地向我们靠近。大海呀,我的梦之故乡!四十多年梦寐以求的愿望,今天就要实现了。<div><br> 1点35分,我们来到了此行的第二个旅游景点——笔架山。笔架山是全国4A级旅游风景区,它是一个海中的小岛,海拔为78米,连绵的两山之间不超一公里。笔架山的右边紧邻着著名的锦州港,左边偎依着美丽的渤海湾。她的芳名起源于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其中的一种说法是,玉皇大帝使用的稀世奇宝——玉石笔架,因痴迷于这里的人间仙境,偷偷地降临此地,从此人间便平添了一处奇景。<br></div> 笔架山景区内有三绝:神水井、天桥和三清阁。<div><br> 神水井,建于1912年,当年修山的道士因岛上汲水不足,便到北岸寻找水源。他在海边找到了泉眼,便就地打井。挖井时发现井底东南角与大海相通,海水如泉涌,他便用巨石将其堵住。从此井虽在海边,井水却甘甜可口,堪称笔架山一绝。<br></div> 天桥,是一条由鹅卵石天然聚积而成的通往笔架山的水中之路,神在落潮时显现,涨潮时隐没。<div><br> 三清阁,修建于清朝末年,高26.2米,整个建筑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下半部是依山而起的两层楼阁,每层楼阁各建有五间石砌的阁室。在一楼中间的正门上写有“三清阁”三个楷书大字。在第二层楼阁顶端的中央,矗立着一座石砌的四层佛塔,它位于笔架山的顶峰之上。三清阁,神在建造奇特,仿佛是仙人的神来之笔。<br></div> 胖导的讲述令我们跃跃欲试,只见天桥上游人如织,往来不绝。我们个个都迫不及待地换上了拖鞋,挽起了裤脚,有的干脆是皮鞋开路,还有的竟当起了赤脚大仙,踏踏实实地迈向了直通笔架山的天桥。<div><br> 今天是农历初六,此时正是落潮时刻,天公也作美,头顶上是蓝蓝的艳阳天,在我的想象中海水也应该是蓝色的,今日亲见方知海水是淡灰色的,不像河水那么清澈,狠狠地大吸一口海风,凉爽而咸腥,爽哉!美哉!</div><div><br> 天桥桥长约1.75公里,宽约30米,刚开始走的一段路脚下还是光滑的鹅卵石,中间有两处已被海水吞没,水最深处已到膝盖。天桥的左面,有不少渔民架着一叶叶扁舟正在海上捕捞作业,看来收获颇丰,不时地有渔民向我们兜售着海鲜;天桥的右面,载人的小船箭一般穿梭来往,欢声笑语随着溅起的浪花时隐时现。我们一边美美地享受着海风和海水,一边低头寻觅着可供观赏珍藏的贝石。我的网兜里已收获了十八颗五光十色的海石。渐渐地,我们几个海水爱好者落在了后面,我们匆匆地照了几张海景,疾步前行,因为更美的风光还在笔架山上。</div><div><br> 笔架山的山脚下,路旁放有几架竹竿轿子,但是却无人问津。我们又换上了旅游鞋,健步登上了168阶步步高升台阶。站在台阶上,我们追寻着古代名人们的遗迹。也许,九十多年前的一个秋日,那些被清朝政府贬谪的迁客骚人满目萧然地登上了笔架山,把酒临风,宠辱偕忘,于是留下了震古铄今的诗篇。我们向山间丛林的深处高声呐喊着,好象是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听到了古代贤人们忧国忧民的肺腑之音。<br></div> 山路越发陡峭,路旁的游戏厅、古玩店一个挨着一个,看相算卦的大仙们不断地向我们逡巡,热情地招揽着生意。来到这个仙境,游人已成了仙人,谁还有那个凡夫俗子的闲心。人心向佛,而佛祖就在古刹三清阁上。<div><br> 三清阁不愧是仙人的杰作,楼阁上的佛塔完全是用灰色的花岗岩石砌成。石块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建在塔外的台阶围绕着塔身向高处旋转着,一根根的石栏笔直地屹立在台阶的外面。每一层佛塔都有一扇敞开的石门,塔身的对面开有石窗。室内供奉着石雕的佛像,佛像下放有一个软绵绵的供人跪拜的蒲垫儿,香炉内香火不绝。</div><div><br> 最高的一层我们只能在室外跪拜,因塔顶的石屋太小了,一尊巨佛占据了室内的整个空间,跪拜完后随意扔下几个香火钱儿。惟独这里有一个真正的和尚身着僧衣端坐在此处,此人真是位高僧,天上地下,唯他独尊。他每天都静坐在这里,既超度着别人也超度了自己。</div> 站在三清阁的顶端,不敢向远处眺望,脚下全是白雾茫茫的,长烟一空,碧波千里。只怕是心生了出俗的杂念,一纵身就上了天界。<div><br> 下山的路在笔架山的另一侧,顺着山路,首先来到了盘古文化广场,广场不大,中间立有一块刻字的石碑。继续下山,又来到了一处广场,广场的北面矗立着一块长方形的巨大石碑,上书一篇二百多字的《三清阁赋》:“滔滔渤海,无边无涯。笔架天桥,天下一绝。双峰并峙,碧海中突现笔架任惊涛骇浪拍打岿然屹立。五曲回弯,水面上隐约天桥随潮涨潮落显现万般神奇。飘飘然千帆装点海中秀色,悠悠哉万客遨游天下神山。峰顶处踞石雕古刹三清阁,白云间看儒道佛家一洞天。先佛盘古临窗端坐观沧海,庞然巨斧开天辟地造桑田。元始天尊立五行统天地神鬼,太上老君分八卦传道德经文。香火袅袅,听佛祖谈论佛法。梵钟阵阵,伴弥勒觉悟大千。关云长替天下黎民斩杀魔怪,孔夫子保华夏学子文运亨通。仰望三清阁龙光瑞霭常缭绕,回首笔架山神气仙风映翠微。笔架一游兮恍然走天界,天桥一踏兮吾辈不羡仙”。<br></div> 我拿出笔来,匆匆地抄录下来就急忙追赶下山的伙伴们去了。<br> <div> 一气走下山来,海潮已经涨起,茫茫的天桥已经无影无踪,天桥真是神出鬼没,不愧是天下一绝。看来回到北岸只有乘船了,也好,体验一下“浪遏飞舟”的感觉,不亦乐乎!<br>我们八个人乘坐在一艘电动船上,向北岸望去,锦州南城飘渺得如同仙境,若有若无的。我们一行人分乘四艘小船,我们的船最先启航却落在了后面,有人催道:“师傅,猛点!”。船开始加速,由于速度过猛,船底已经触地,“咣”的一声飞了起来,溅起的浪花迸进舱里,靠近船舷的人正开口讲话,不小心喝了一口,“哇噻!好咸哪!”一船人轰然大笑。这笑声惊得盘旋于头顶的海鸥一翅冲天,惹得一船游人浮想联翩,我们的激情也随着那空中的海鸥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一直耸入云霄了。</div><div><br> “情幽幽兮梦如烟,游人一去兮仍回还”。别了,笔架山!有一天,我们会再访三清阁,再次虔诚地叩拜在你神奇的脚下。再会了,渤海湾!有那么一天,我们会再踏天桥路,走向那更加迷人的滨海浴场。</div><div><br> 再见了,锦州城。期待着那并不遥远的一天,我们会再次聚会在辽沈战役纪念馆前。英雄的革命先烈们!你们用鲜血染红的锦州这片土地,它的明天将变得更加红艳、更加璀璨。<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