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摇梦灯青,惊霜鬓白,初心犹守。——题记</p> <p class="ql-block">踏光而至,问候如期“同学们,早上好”,当孩子们背着小书包,伴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踏进校园的时候,总能在校门口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他双手背着背后,脸上挂着笑容,用自己宽厚的大手拂过每一个孩子的小脑袋,亲切地说着“早”——他就是我们的校长——邓育文。个子不高,体格微胖,每天端着胖胖的肚子在校园中忙来忙去,教师大会,校园消毒,疫情防控,环境整治......每一项工作都亲力亲为,不了解的人,谁能想到这个朴实、亲切地如同邻家大叔一样的中年男人,会是带领东湖圩镇中心完小这个曾经的破旧小学发展到了乡镇学生最多的一所小学的邓育文校长。“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是对邓校长最好的写照,在晨露微曦的清晨,他总是用爽朗的笑声,为大家开启新一天的奋斗之门;满天的星斗是校长办公室仿佛要彻夜长鸣的灯光。他仿佛永远不知道疲倦、不知道退缩,用自己的情怀和韧劲践行着当年的誓言,永葆着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校园的环境整洁了、学校的校舍翻新了、学校的孩子们越来越多了......这里的每一点变化都离不开邓校长的心血。邓育文校长究竟是怎么“笼络住”了全体教职工和学生们的心的,来跟我一起看看他无私奉献、不怠笃行的点点滴滴。</p> <p class="ql-block">破旧小学的“回头客”</p><p class="ql-block">“你看这里,原来这个老校舍就是我一砖一瓦建的,那时候我还是个学生”,邓校长指着远处崭新的校舍,自豪地说。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里曾经是邓校长的母校,在这里,邓校长完成了从邓育文同学到小邓老师再到邓校长的蜕变。“曾经这里啊,是出了名的破旧小学,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家长都不愿意把孩子送到这里·····”提起往事,邓校长总是很感慨。1991年,邓校长走出了这所学校,后来他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2004年,邓校长退伍了,回到家乡后的他第一时间想去看看自己日思夜想的母校,可当他站在校门口的时候,他惊呆了——十几年过去了,自己印象中的小学校居然没有一点变化,它依然贫穷、依然破败,进出校门的学生依旧寥寥无几。邓校长心如刀绞,他决定回到这里,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带领它走出一片新的天地,为此,他放弃了更好的工作,毅然回到了这个熟悉的小学校,这一干就是几十年。“大家要带好安全帽,注意安全哦”,扛着一根大木头,他还不忘提醒老师和工人们注意安全。邓校长把改造校园环境作为开始“新征程”的第一步——环境好了,才有老师和学生愿意来,在那段时间里,他和工人们一起吃住在工具,跟着他们扛木头、和水泥,一砖一瓦地翻新着校舍,看着那些在自己手里建成的老校舍,又一次的焕然一新。“邓校长一点校长架子都没有,可不是只会台上开会的大领导,他会跟我们一起植树、劳动,有什么工作都身先士卒、以身作则。”</p> <p class="ql-block">教师眼中的“老父亲”</p><p class="ql-block">“钟老师,晚上到家吃饭啊,我亲自下厨!”“李老师,晚上到家里来吃饭,我给你做好吃的!”......一到节假日,家在外地的老师就会接到邓校长的电话“邀请”,无一不是请他们到家里去做客,“邓校长的厨艺还是很不错的。”“我们都去了好几次了”“遇到过节回不了家的时候,邓校长就诚邀我们去蹭饭”,说起这些日子的蹭饭经历,大家都津津乐道。去邓校长家吃饭,大家早已经是轻车熟路,那里俨然成为了大家的“第二食堂”。近几年,随着学校的发展,很多特岗老师和新招录的教师加入了东湖圩镇中心完小这个大家庭,但是学校毕竟地处偏远,新来的老师们大多来自外地,离家上百上千里,周边环境又不尽如人意,这让一些老师打起来退堂鼓。邓校长深知他们离家在外的不易,为了缓解老师们想念家乡的心情,也为了给学校留下更多优秀的教师,邓校长尽自己一切可能去关心和帮助他们。“王老师还不习惯这里的生活,时常想家”“贺老师喜欢清淡,食堂的饭不合口味”“李老师家中孩子小,要每周回家看小孩”......邓校长的备忘本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每个老师的爱好、饮食习惯和碰到的问题,他常说:帮助老师们解决后顾之忧,他们才能将满腔热忱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来。邓校长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突发的疫情,阻止了很多老师回家探亲的行程,大家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回过家了,有的老师是家中的独生女,有的老师家中还有一两岁的孩子,老师们的眼中日渐流漏出思念和焦虑的目光。邓校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防疫政策要遵守,但是怎么才能让老师们消除焦躁的情绪呢?”邓校长陷入了沉思。“时常叫他们来家里吃饭,让大家在我这里感受到家的温暖。”邓校长笑着形容这是个普通又平凡的“笨办法”,但是“笨办法”却收获了好效果,在邓校长的关怀下,老师们的思乡之情日益平复下来,渐渐地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在我们眼里,邓校长就像是我们的老父亲,看到他,我们就觉得内心十分踏实而又平静。”老师们这样评价邓校长。</p> <p class="ql-block">贫困生的“大救星”</p><p class="ql-block">“让邓章到我们学校来上学,他的学杂费我来掏。”邓校长三次来到邓章的家,劝说他的父母让他到学校接受教育。邓章现在已经上五年级了,由于父亲早逝母亲患有精神疾病,他本人智力也比同龄小孩子低很多,父母一度不愿让他到学校接受教育。了解到这个情况,邓校长多次登门劝说,最终,在邓校长的努力下,邓章成为了中心完小的学生。不能让一个适龄儿童掉队——是邓校长的教育理念。他常说,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剥夺孩子们接受教育的权利,因此,邓校长宁可自己掏腰包垫付学杂费,也要让邓章来接受义务教育。但渐渐地邓校长又发现了一个新问题,有几次邓校长中午吃饭路过教室,发现邓张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教室中,“邓张,吃饭了吗?”邓校长关切地问。邓章摇摇头,“没带饭吗?没人给送饭吗?”邓章依旧摇摇头。邓校长把刚刚打好地饭放在桌子上,示意他吃。事后,邓校长仔细了解后发现,原来,邓张的家离学校并不近,每天中午当别的同学都回家吃饭的时候,邓章只能一个人坐在教室里——没有人给他送饭。了解到这个情况,邓校长自掏腰包,给邓章办了饭卡,让他能够每天按时到食堂吃午饭。有人曾问邓校长:您教育的初心是什么?“让老师获得尊严、让学生收获成长、让家长感受喜悦。”邓校长如实说。或许是的,我们今天看见学校的每一点变化、取得的每一份成绩都凝集着邓校长的初心。“我很平凡,平凡地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没有光辉的历程,没有显赫的事迹,”邓校长曾这样评价自己,“我有的只是对教育事业的初心,在平凡的工作中服务师生、造福师生,为孩子们搭建成长的阶梯、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p> <p class="ql-block">编辑:刘利娜</p><p class="ql-block">审核:邓育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