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徨之刃》读后

春风化雨

<br>受疫情影响,深秋的小城寒风凛冽,一片萧瑟。<br><br><div>深居在家的我除了每天关注微信上疫情的发展,剩余时间大多是读书。最近读的是日本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的《彷徨之刃》。<br><br></div><div>之所以选择东野圭吾,是因为他的小说大部分属于社会派推理,作品的中心不在于推理破案和悬疑解谜的过程,而是把破案的情节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深入罪犯的精神世界,探索杀人犯罪的社会原因,看他的书既可以听故事、破悬案,更能反省人性,作品通常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和现实关照。<br><br></div><div>《彷徨之刃》出版于2004年,后来被拍成影视剧,反响强烈。小说讲述了与女儿相依为命父亲在女儿遭到两个未成年人绑架虐杀后,为了复仇成为被通缉杀人犯的故事。小说探讨了对未成年人犯罪保护法与情感之间的斗争,引发了人们对社会、法律的思考与探讨——<br><br></div><div>公司职员长峰与15岁的女儿相依为命,某日晚,女儿在观看烟花大会后,在回家的途中被两个不良少年强暴虐杀,警察因为缺少线索迟迟不能破案。极度悲伤的长峰后来接到一个密报者的电话,知道了凶手的姓名和住址。他潜入凶手家,看到了女儿遭受凌虐致死的录像,痛恨到几近崩溃,恰在此时其中一个凶手回到家中,长峰在怒火中烧中杀死了这个凶手,并逼问出了另一个凶手躲藏地址——爱知县的某个民宿饭店。<br><br></div><div>根据日本《未成年人犯罪保护法》,少年犯罪即使被抓,也不会受到应有的惩罚,甚至连姓名都不会公布,监禁两三年就可以释放出来,作为深爱自己女儿的长峰来说,这样的结果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于是绝望的长峰背着猎枪踏上了追凶之路,同时也成为被警方通缉的杀人犯。而此时,警察们也通过技术手段锁定了少年凶手的藏身之地,迅速赶往爱知县。于是,一场追凶竞赛在长峰和警察们之间开始上演。<br><br></div><div>长峰的困难在于既要躲藏警察的追捕,又要追查少年凶手的藏身地。在漫长的追凶和躲藏过程中,长锋得到爱知县民宿老板的女儿木岛和佳子的帮助。和佳子早年丧子,能深深理解长锋的痛苦,但她一直试图劝说长锋去自首,不要执着于去枪杀那个逃跑的少年,以致断送自己的后半生。在她的反复劝说下,长峰的内心开始动摇,以自己生命为代价惩治恶魔是对的吗?到底是复仇更幸福还是活下来更幸福?他开始放弃复仇的想法,尝试着渐渐忘掉死去的女儿,最后决定去自首。然而此时他又接到了神秘告密人的电话:“晚上八点,菅野快儿会在上野车站现身”。听到这一消息,长峰最终还是决定复仇。可惜,当他赶到车站时,凶手已被埋伏的警察包围,他不顾一切冲上前去,瞄准凶手准备射击,和佳子的一声尖叫让他迟疑了一下,转瞬间他被身后的警察击毙,那个少年凶手也被警察逮捕,小说就以这样憋屈的方式戛然收尾,让人唏嘘不已。<br><br><div><br></div></div> 小说就这样结束了,合上书本,我的心里丝毫没有往日读书的愉悦,只有隐隐的痛楚和深深的思考。《仿徨之刃》被认为最具争议的一部小说,原因就在于,这部作品通过一个复仇故事,探讨了公平与正义、道德与法律、犯罪与赎罪、人性与教育等诸多话题。<br><br>法律是维护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规则,但法律又不是绝对完善和正确的,所以我们要频繁地修改法律。长峰的行为合理不合法,刑警的行为合法而不合理。警察并不保护公民,要保护的是法律,为防止法律受到破坏,他们每天疲于奔命,他们存在的意义何在?这样真的能消灭罪恶吗?把坏人抓起来然后予以隔离,换个角度看,其实就是在保护坏人,人们只看到罪犯被绳之以法便拍手称快,而坏人给受害者亲属及家庭造成的巨大伤害和痛苦,可能伴随人的一生,毁灭一个家庭,但又有谁会关注这些?而更可恶的是,一些无良媒体,为了获取流量和收视率,将受害者的隐私毫无遮拦的曝光,在他们的伤口上一遍遍撒盐,却偏偏还打着弘扬社会正能量的幌子,让人无从辩解。<br><br>人都是自私的,两位少年凶犯屡屡作案,受害者都是花季少女,有的一生屈辱不堪,有的上吊自杀,一直到长峰的女儿被折磨致死,但在罪犯家长眼里,他们的孩子还是善良的,仅仅是不喜读书,调皮而已,他们对孩子的日常不管不问,对孩子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没有丝毫忏悔,一味包庇纵容,结果让孩子在犯罪的泥潭中越陷越深。<br><br>人性本恶,但社会往往对这种恶处处忍让,看看当下的学校,教师对犯错的学生基本没有惩戒权,学生在学校稍受委屈便引来家长举报问罪,乃至社会的口诛笔伐,动辄得咎,受到严处。某些专家教授动不动就说什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他们主张通过苦口婆心的劝说引导就能让犯错甚至犯罪的孩子重新做人,他们大大低估了人性的幽暗,长此以往,恶人的本质可能被影藏,不能得到应有的惩罚,只能让他们变得更加狡诈凶残。<br><br>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也很迷茫。到底什么是正义?长峰应不应该复仇?叶佳子为长峰躲避警方搜索提供了住所和很多帮助,但最后却耽误了长峰扣动扳机,她做的对吗?警察很同情长峰,但为了阻止他开枪果断将其射杀,又做的对吗?<br><br>作者将小说定名为《彷徨之刃》,我想其实也是在拷问每一位读者——<br>当面临道德、情感与法律困境时,谁又敢肯定手中的利刃不会彷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