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

予取予求

<p class="ql-block">人生之路差异很大,有的人一生坎坷;有的人一生平顺。人的命运,大的方面由上天主宰,小的方面靠自己努力。</p> <p class="ql-block">爷爷今年八十八岁了,每隔一段时间,我带点礼物去乡下看望他。爷爷眼明耳聪,思维清晰,但记忆力大不如前,刚说过的人和事,过一段时间,又重复一遍,像背诵课文一样,一字不差。爷爷讲述的人和事,都是他小时候“民国”时期发生过的。爷爷讲述时,不管在座的人是否认真听,他用同样的语速重复着。为了不扫爷爷的雅兴,他每次讲述时,我假装认真地听着,其实心里很烦,但脸上表现得很温和。回到城里,偶然间,爷爷讲过的那些人和事,浮现在眼前,新奇而感动。</p> <p class="ql-block">“民国”二三十年代,爷爷的一位堂叔,我叫他三太爷。三太爷正值而立之年,初夏时节,与邻居结伴去陕西割麦,俗称“麦客子”。陕西关中平原气温高,小麦成熟期集中,麦黄时节灾害性天气多,当地人来不及收割。那时节,甘肃夏粮没有成熟,农闲,甘肃人帮陕西人收麦子,是多年来约定俗成的习俗。那时普通老百姓长途旅行,靠双脚步行。三太爷去陕西割麦,已不是第一次,他轻车熟路,带领大家前行。他们带少量的钱,用于旅途吃住,手里拿着打狗棒,肩上搭着一个褡裢。褡裢里装着炒(chao)面和羊皮水壶,饿了就吃炒面,渴了就喝水壶里的水。晚上走到哪里就住到那里:有时住山上的窑洞;有时住农户家;有时住客店里。他们一行走了几天,三太爷突然得病了,在客店里休息了几天,不见好转,无法继续前行,同伴为三太爷雇了“脚户”的一匹骡子,由“脚户”护送三太爷回老家,其他人继续边打听边前行。三太爷回到老家后,自己从骡子身上爬下来,躺倒在自己的房间里,家里人急忙请来了郎中,诊断、开方、取药、熬汤,让三太爷喝下去。几副药到肚子里,三太爷的病不见好转,几天后,年纪轻轻的三太爷撒手人寰。</p> <p class="ql-block">另有一位太爷,家里人口多,他当掌柜时,安排和筹谋全家人的生活和生产。每年冬闲时,地里没活干,他就组织三五个乡人,将自家种植的干辣椒,挑到300里开外的城镇集市上销售,俗称“担担客”。他们去的时候,每人挑120至150斤重的干辣椒,每天赶路100里左右,每次行走20里,休息一会儿,坐下来吃点干粮,喝点水。上午赶路60里,下午赶路40里,全天行走约13小时。第三天晚上赶到城里,住在客店里,第四天将辣子卖掉,每个人又籴粮食120至150斤,当晚原住在客店,第五天,挑着粮食,原路返回。他们走到哪里天黑了,就住到路边农户家或小店房里。辣子的价格比粮食高一倍多,这样一回下来,用辣子换回粮食,还赚点零钱,添补家用。如果利润好,他们还跑第二回。这位太爷当年走过的路,我现在常常开车行走在上面,眼前就浮现出太爷挑着重担,满脸汗水,矫健行走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位太爷,年轻时去支兵,走到半路,逃跑回来了,俗称“当逃兵”。那时,支兵的名额,按每户人家人口多少分配,家里弟兄们较多时,分配一个支兵的名额,由全家人商量,谁身体好就配他去支兵。这位太爷,为了照顾弟兄们,太爷自告奋勇由他去支兵。那次新兵是上新疆的,俗称“出塞”,他们被召集到一起,在省城操练了三个月,然后带着装备,沿河西走廊向西北开拔。那时,兵娃子很辛苦,没有出路,大部分人不爱当兵,想法子趁机逃跑,但部队看管严,一般逃跑不掉。逃跑者如果被抓住,轻则重打,重则就地枪毙。这位太爷随部队走了一个多月,到了嘉峪关,部队住在城里休整,看管比较松散,他白天查看了一下地形,晚上12点后,士兵都休息了,他利用小便的机会离开营房,沿城墙溜下去,受了点轻伤,不碍事,就这样当了逃兵。太爷根据北斗七星宿的位置,找准老家的方向往回跑。跑了几十里,天亮后到一农户家,将自己所穿军服换成民服,用身上所带的钱,买了点干粮,白天休息,晚上行路,向老家的方向逃回。干粮吃完后,他再去路边的老乡家里买。银元花完了,他就给老乡打工,打一段时间工,挣一点盘缠,就继续往家里走。离开部队,他边行走边打工,花了半年多时间,行程万余里路,终于回到家中。</p> <p class="ql-block">人的命运由天道决定。生活在乱世,要过安稳日子,实在不易。生活在太平盛世,过平凡而简单的日子,并不难。如果不满足于现状,盲目折腾,没事找事,终将深陷囹圄。</p> <p class="ql-block">请:敬畏天道!敬畏命运!珍惜生命!珍惜每一寸光阴!</p>

太爷

爷爷

支兵

行走

客店

农户家

逃跑

人和事

辣子

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