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生活是由一些碎片组成的,当回首往事,将其组合串联一起,可以还原当时的空气,水分,阳光,映像可以在那些点点滴滴的事件里再现,好怀念那段浪漫的情怀。</p><p class="ql-block">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在河西一个迁移后的变电站旧址,相聚而相识的。变电站,坐落河西一个三岔路口处,出门就是南北方向的纺织街,东西方向的河西工业区及通向县城商业区的三条路汇合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变电站院子不大,但布局紧凑合理,西墙外是县机械厂,北墙外是杨家庄子。一个院落又分南北两大区域。南半部分是“工业公司”办公室及家属区所在地,北半部分就是我们的母校——“诸城电大”。尽管校院紧张,院南边还是设了一个操场,靠北面是有两排砖瓦平房,各有八间,前排为教室,后排设学生宿舍和伙房。院落的东南面一个小传达室,传达室北墙隔壁是后期开设的一个图书资料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当时国家出台加快四化建设的方针,培养四化青年人是其中一项重要人才计划,对于这些多年沉积在基层岗位的求知青年,是一个大好机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第一课有著名科学家华老先生担任,鼓励我们这些先走一步的人门,大家听后无比激动,都暗暗发誓一定要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时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当时全国兴办电视大学,是央视电教馆发送卫星信号,信号弱常有雪花,要调节电视机上的天线。学生坐在电视机前收看,和现在疫情期间线上授课形式差不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这种上课方式,现在不陌生,当时可感到很过瘾,虽然相隔千里,电视大学缩小了我们和老师的距离。</span></p> <p class="ql-block">省市也纷纷开办电视大学,但入门条件还是挺严格的,需考试选拔。我们同学基本都是在职职工,在单位都有一定的工作任务,何况我所在单位正参与县里的工业会战,任务相当重。为准备参加考试,不得不白天工作,夜里补习迎考,加速唤醒已沉睡多年的那点知识。因我担负着热处理盐浴炉的改造,考试前一天领导听说是脱产上学,一口否定,浇灭了那一丝希望的光。在别人的启发下,来一个缓兵之计,改口说只是参加试考,没有把握成功,才勉强算允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各个教学点还设了辅导老师,为大家答疑解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我们的辅导员魏老师,本科毕业华东师范大学的理学学士。经验丰富思路清晰,经常为学生批改作业至深夜。</span></p> <p class="ql-block">记得参加考试的还有我们几个大龄已婚青年,电大笔试有数学和化学。对化学什么酸碱盐,什么钾钠氟氢银,氧钙钡镁锌,感到有些难,考场上抓耳挠腮。笔试的监考是一位姓周的高个子老师,穿着中山服,一本正经。后来才知道他姓于,名字是“大周”,也是我们的一位同学。考试好在顺利通过,几天后收到了盖着电大红印的通知书,一心喜悦。忐忑去厂办,还是吃了闭门羹,心想凉了菜。后来不知怎么又同意我去上学了,但条件是在职上学期间,不享受单位工资调级和一切福利,我都满口答应。据分析当时正是中央三中全会,老邓提出了把经济搞上去和知识就是力量的思想,所以在此大好环境作用下,县工业公司经理们都认真过问了此事,才特批放行,侥幸有了今天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接到入学通知书,我心情激动,几乎整夜无眠,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把半个人生回顾了一遍。所以这份通知书我一直保存着,最为永久的纪念。</span></p> <p class="ql-block">在电大上课是快乐的,班上约有三十八名同学,许多是年轻人,虽然年龄相差十岁,大家相处融洽。早自习前,时常都能听到同学们尽情欢歌流行歌曲,那“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唱出了对八十年代新一辈的激情。多少年后,再听到这个乐曲,我心中依然荡漾着那份热血,久久不能平静。在电大令我们骄傲的还有刘老师、郑老师,他们几经周折跑省城,为学校争取了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使烽火正旺的诸城电大在省里也名列前茅。</p><p class="ql-block">因陋就简的教室一开始是合堂上的,后期又分为电子,机械两个班,分开在两个教室上课。我们之后,第二年又开设了一个“80级机械班”,在校学生达七十余人。这个时候电视机、录音机等映像设备也为班级配备齐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虽然我们作为视频里的师生,却忘不了老师们对学生的深情。有北京大学的郑培蒂老师教了我们两年的《英语》;忘不了教《高等数学讲义》的邵士敏老师(北京大学)主讲,教学认真,态度和蔼可亲。还有北京大学数学系的陈家鼎、刘婉如和汪仁官主编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第一部教材《概率统计基础》,由刘婉如主讲,,北京师范大学的副教授阎金铎主讲《普通物理学》,讲《BASIC语言》的老师谭浩强等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郑老师是归国华侨,英语口语发音好听,教学认真,温文尔雅如大姐姐一般亲切。</span></p> <p class="ql-block">在电大,给我们上课的都是全国顶级学府的教授,有“北大”、“清华”、“北师大”、“北外国语”的教授讲师们,我们也算是这些学校的“客座”学员吧。</p><p class="ql-block">记得数学邵老师,带着白框眼镜,那慈母般的眼神,细柔的语音,给我们讲解数学架构思路。北外的郑老师一口标准流利的外语发音,笑颜如花绽,声如百灵鸟,尤其年轻美丽的容貌,是当时大家的崇拜偶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电大上课是卫星传送信号电波</span></p> <p class="ql-block">电大一般上午授课,下午是辅导课或自习课,我们一般写完作业后,总愿意去操场打打排球,活动腰腿,缓解一下头脑。</p><p class="ql-block">学习期间最紧张的时刻应该是期末考前了,需要把平时课上的理论搞清弄透,并熟练解题技巧,平常的难题、易错题要死磕背过,这时候魏老师堪当大任,抽时间为我们加课。魏老师辅导我们题抓的准,解题思路捋的清,是因为他把同学们平时作业易出错的疑点难点,先提前演练了一遍,所以我体会听魏老师辅导课“含金量”高,不亏,一般考题的准确率占六十左右。</p><p class="ql-block">那时候课余生活单调,家庭很少有电视机的,能在学校蹭看个电视剧之类是同学的意外之喜,但校规只在周末放行。记得美国科幻连续剧“大西洋底来的人”,港片什么“巴士奇遇结良缘”、“都市四重奏”都是那时候留下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参加毕业设计课题,作为一个技术攻关项目。</span></p> <p class="ql-block">一晃三年学习生活即将过去,改革开放东风开始吹遍祖国各地,看到学校墙外陆续开建的饭店、旅馆,学校院内也有的同学试探着挽起裤脚涉水“捞鱼”,大家开始都有点骚动,但还是按部就班完成了毕业设计。我们机械班设计题目是一套“球头铣卡具”,下厂去与技术人员交流,根据生产要求,结合机械原理与应用的知识,又翻阅了参考资料和经过稠密计算,我完成了自己的设计论文。</p> <p class="ql-block">三年的风雨,比别人付出多的时间来完成作业,挑灯夜战刻苦钻研,疲劳与汗水换来可喜的成绩,连续三年评为“三好学生”。</p> <p class="ql-block">1982年,我们第一批电大生毕业了,与全国的电大同学一样,先后回到各自单位。几年后有的成了技术骨干,有的当上生产能手,还有的活跃在管理岗位,大家都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为生产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十年后,我们相聚时光,大家工作学习还是那么认真,肩上已经担负起一定的责任,成为改革开放大潮的积极力量。</p> <p class="ql-block">虽然走出电大校院,各奔了东西,但同窗之情仍然保持不断,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无处不在,都是挥之不去的记忆,断不了的情谊和令人愉悦的念想,每次聚会都有说不完的话题,这就是能吸引常相聚的魅力所在。</p><p class="ql-block">现在四十年过去,同学们都已是儿孙绕膝,却还在四处奔波忙碌,岁月流逝,年华渐趋,不变的还是电大同学之情。</p><p class="ql-block">最后吟诗一首送老同学,请扶正。</p><p class="ql-block">同窗</p><p class="ql-block">时光流逝如梭,</p><p class="ql-block">今日明媚几多。</p><p class="ql-block">夕阳温暖已久,</p><p class="ql-block">坐祈来世同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毕业季的全体留影,好像就在昨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三十年后,大家有幸相聚,都保持着旺盛的同窗情怀,不时眼角挂着泪花,无以言表唯有感恩于心,相约将来同窗再聚。</span></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四十年前,我们都处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和国家在这个阶段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深深体会到改革开放方针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今天老同学们聚集一起,大家除了对当时校园生活无限怀念,还纷纷表达国家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培养付出,心怀感恩。</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