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略论湖北盆景艺术风格 </p><p class="ql-block"> 湖北□郑开来</p> <p class="ql-block"> 湖北盆景事业起步较晚,受传统模式影响较小。从它的发展开始,就以毛泽东思想和文艺方针作指导,运用对立统一原理和美学法则来指导造型,走上了师法自然,努力创新的道路。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贺淦荪先生把湖北盆景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概括为:“自然的神韵,活泼的节素,飞扬的动势,写意的效果”,既是对湖北盆景创作的总结,又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向。</p><p class="ql-block"> 具有悠久历史的盆景艺术,作为一种文明,一种能够延续一千多年的文明,说明其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无穷奥秘,在一个“盆景之母”的国度里,盆景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之一,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哲学支柱,是不会拥有顽强的生命力的。贺淦荪教授引领湖北乃至全国,系统地用哲学和美学来指导盆景艺术,使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时代的青春做出了贡献,反映出盆景艺术同样是一定意识形态的产物。</p><p class="ql-block"> 要论中国的艺术,不得不先谈谈中国的哲学。中国哲学的源头既简洁又深邃。如《太极图》、《八卦),符号即指向了一切。中国主要的两大体系———儒家与道家(当然还有释家、佛家),尽管在教化上各有所偏,但对太极图却是一致推崇的,用符号象征天理,觉悟天理。接受天理,都承认天道是周行不殆、互古不变的宇宙规律。传统哲学同样滋养着盆景这门艺术。</p><p class="ql-block"> 追求天人和谐的中国人,为了契合天机,与自然一统,世世代代身体力行地追寻着“道”,期望能把握“天道”,不违天理。中国哲学中最富活力,贯穿中国文化始终的也正是这主要的儒、道哲学。在这种体系下,中国艺术家从人的具体生命的心性中,发掘出艺术的根源,把握住情神的关键,并由此在艺术方面去成就“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追求自然的神韵。正如武克仁先生所说:“依自然天趣,创自然情趣,又还其自然天趣”的美的境界,阐述了湖北盆景艺术的追求。从而证明了湖北盆景艺术首先强调“自然的神韵”,是有其艺术根源的,它反映出民族世代相承的共通的心境,用中国哲学的灵性把握时代的脉膊。</p><p class="ql-block"> 在哲学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美学上追求天人合一的意境。正是在这种哲学思想、文化精神的背景下,湖北盆景本着意与象浑,即对写意的迫切追求,从一开始就在创作手法上不拘一格,没有固定的程式,即“有法无式”。只要是能有助于创作造型,传达内在生命情感的,湖北的艺术家总是拿来就用。比如长江流域的传统“片层”,岭南的“截干蓄枝”,运用树石结合、组合多变等手法在盆景中混合并用等等。强调了艺术加工要遵循“顺乎自然,巧夺天工,顺乎天理,融以人情”。</p> <p class="ql-block"> 湖北盆景能以很短时间的发展,在全国异军突起,其中的奥秘就在于真正把盆景作为艺术向前推进。以追求写意的效果,达到抒情的目的,而成为湖北盆景艺术风格的一个核心。“写意”,原出自中国画。从习惯和形式上讲,往往指以简洁、洗炼的笔法,淋漓的笔墨完成其艺术表现的画。从实质上讲,应该指写出了自己意思的画。那么,湖北盆景要有“写意的效果”,也就是要造出表现作者自己意思的景,使其引人入胜,即所谓意境。正如贺淦荪先生所讲:“盆景工作者要过‘三关’,即栽培关,造型关,意境关”。过好意境关,盆景艺术才能进入一个创作繁荣的新时期,正是这门艺术发展到今天一种必然的趋势。写意,就要强调在艺术创作中,必须有意匠经营和艺术加工。正如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所说的“意在笔先,画尽意在”。湖北盆景创作强调立意为先,依题选材,按意布景,形随意定,景随情出,正是“写意”的具体体现。写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观,也是湖北盆景艺术的美学原则。</p> <p class="ql-block">▼贺淦荪先生作品 ▼《黄河在饱啸》榆- 芦管石- 盆长100㎝/作者:贺淦荪(早期创作)</p> <p class="ql-block"> 雀梅是植物,既无感情也没有思想,而贺淦荪先生创作却形随意定,因题格变给予“松”的造型,又赋予松以其种含意,此即《高洁图》。这是艺术家的“立意”、“意匠”的结果,也是某些自然美的持征、触动了艺术家的感情,引起了丰富的联想,从而“借景抒情、以物托志”。这也如贺淦荪先生所说的“一传自然之神,二传作者之神”。松树已不是生活中普通的松树,而是具有个性和意趣的松树了,因此,写意就是要融“二神“于一体,是客观事物与主观思想的统一。</p><p class="ql-block"> 立意,不是纯主观的臆造,它是作者认识生活的结果,是作者在生活中所产生的一种感情,一种美的理解和认识。这需要在创作过程之中使人的思想情感与自然的有形之象相互作用,互为含蓄。也就是要溶象于意,借象达意。湖北盆景在艺术创作中坚持“写意”这一美学原则,强调意与象浑然一体。为了达到这一境界,作为一名盆景工作者,首先强调在自身修养上下功夫。古人讲:“窥自然之和谐,穷天地之常理,悟万物之生机。饱游沃看,穷思冥想,则胸中自有神奇,造化自为我有”。通过对客观世界的心灵观照,通过整体的俯视全貌,透视本质的证悟,融象与意于一体,借物寓情,把自己的人格、情感化为可视的形象传达出来。</p> <p class="ql-block"> 贺淦荪老师的《我们走在大路上》,就是以立意制胜的优秀作品,该作品在构图、选材上运用了有别于其它作品的艺术手法,采用焦点透视的构图,焦点又有别于其它作者常放在中间的处理,而隐设干作品之处的焦点,使大路显得宽而远,作品更加境淀意远。造景上选用施大成材统一树种,近大远小有序地他向远方,展示了盆景制作的时代感,表达了作者歌颂祖国建设的满怀热情。</p><p class="ql-block"> 意是情的升华,情是意的基础。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罗丹在《罗丹艺术论》中也曾说:“艺木就是感情”。一件盆景艺术作品,使人感到整体谐调,优美自然,这是起码的要求,更主要的是还要通过作品表达感情,使之具有艺术感染力。贺淦荪老师的《风在吼》就是一件有着强烈、深沉感情的作品。《风在吼》一旦主题已定,便着重于意匠经营和选材、造型上的处理及其感情的表达。《风在吼》的创作成功,实际上是作者经过了一个很长时期的孜孜不倦的追求结果,它是《群峰竟秀》和《秋思》创作形式的综合发展,它既是”动势丛林”,又是“树石”的组合多变。在此之前,贺淦荪先生曾创作过一件中型作品《黄河在咆啸》,做过一番尝试,而在《风在吼》的创作中,他进一步探素艺木表现形式,是为了更加深化主题,强化艺术效果,强烈地表达深沉的感情。</p><p class="ql-block"> 真挚强烈的感情是艺术创作的必要条件。从古到今,时代要求艺术家具有“赤子之心”。只有当艺术家的感情代表了千千万万人的感情时,艺术家通过构图、造型、线条等手段所表达出来的感情、思想,才有可能同观众产生交流,为观众所接受。贺淦荪老师的《潇瑟秋风今又是》(这件作品参加在天津的中国盆景评比展的运输途中因车祸被烧毁,多年后再创作成为《海风吹拂五千年》)就是这样的作品。作品在创作上把握时代的命脉,史诗般地描绘了现实生活,讴歌改革开放的新面貌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在大路上》雀梅- 龟纹石- 盆长130㎝ 作者:贺淦荪</p><p class="ql-block">▼贺老师的这件作品参展前刚做完,没来得及留下照片。当年我在贺老师家参与过制作,凭记忆手绘。</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欣赏一件盆艺作品时,有时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并与盆中的意趣和主观思想相交融,为景外之意、弦外之音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的作用。意境的体现往往在创作中还要善于借助含蓄之力,象以达意。这也正是湖北盆景写意效果中的重要内涵。意本为精神性的,需要空灵与想象。含蓄由于其不限定性,富有级大拓展潜力的特征,为湖北盆景艺术表“意”的一种重要手法。这正如贺老师的《潇瑟秋风今又是》,借对节白蜡的造型,潇瑟秋风的表象,而真正含蓄达意的是“换了人间”。在观赏中,观者“迁想妙得”进人诗的境界。这种善用含蓄之美的创作方法,给观者展开思想的翅膀留下了极为广阔的天地,加强了两者间的沟通,赋予作品更大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由此,情是写意的基础。技巧上的成功,固然能获得观众的喝彩声,但却不会感动人,没有感情作基础,写意必然是空洞的。以上所述正是湖北盆景所追求、所具有的写意效果。</p> <p class="ql-block">▼《清江春潮》 六月雪- 砂片石- 盆长120cm/ 作者:郑开来(早期作品)</p> <p class="ql-block">▼《高山流水》 水腊- 芦管石- 盆长120㎝/ 作者:张光前</p><p class="ql-block">▼《风景这边独好》六月雪- 龟纹石- 盆长130㎝ 作者:郑绪芒</p> <p class="ql-block">▼《雪压冬林》 三角枫- 青石- 盆长100㎝/ 作者:刘传刚(早期创作)▼《回马展英姿》榆- /作者:章征武(早期)▼《大千泼墨》黑白大理石- 盆长120㎝ 作者:张辉民(早期作品)▼《故乡行》-龟纹石-盆长120cm/作者:冯连生</p> <p class="ql-block">▼《楚乡秀色》六月雪- 龟纹青石- 盆长110㎝/ 作者:郑开来(早期创作)</p> <p class="ql-block"> 在艺术上追求“神韵自然”、“意与象浑”的湖北盆景,寓自己的人格、精神、情感于盆艺之中,借象达意,使作品传达出了比自然本身更多的内涵。如刘传钢的《雪压冬林》,章征武的《回马展英姿》,张辉民的《大千泼墨》,冯连生的《故乡行》,郑开来的《楚乡秀色》,沈连喜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葛宗远的《劲秀天成》,陈荣楚的《舒广袖》等等;后来一、二十多年的发展更是人才辈出,数不胜举。可以说湖北众多的优秀作品,为中国的盆景艺术由造型阶段进人创作阶段这一划时代的转折,起到了级其重要的作用。这说明抒情写意是盆景艺术发展的方向与出路。</p><p class="ql-block"> 湖北盆景创作围绕“意与象浑”这一核心,在造型的路数上不是一味地去实践总结一套完整的“技法”,搞成一种模式,而是以活泼的节奏,求其动势飞扬,走以“动势盆景”为主体的形式多样的道路,用这种独具个性的造型手段来强化艺术风格。“飞扬的动势”这一特色的出现,既弘扬了楚文化,又展现了时代的进取精神,成就了湖北盆景艺术风格中一种突出的结构形式美。它为作者“写意”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正如湖北盆景的代表人物贺淦荪先生所概括的,“只有狠抓盆景的‘动势’这个特点,才能个性独具。只有动,才能表现大千世界的干姿百态;只有动,才能一传自然之神,二传作者之神,融二神于一体”。</p> <h3> 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以动态的运动形式而存在,这既是师法的对象,又是动势盆景创作的源泉。概括地说,动势盆景就是在作品中追求和表现生动的气势。因此,动与势构成了动势盆景的基本内涵。不动不能显势,有势方才生动,这可谓“动”之内涵。因此,“动”不仅仅是某种表面的造型形式,而应该是“动以势生”。<br></h3><h3> 然而,“势”又从盆景作品的立意中生成,所以湖北盆景强调“写意”。这正是:动势烘托意境,写意倍显动势。由此,我们说动势盆景的核心就是写意,就是意与象浑,就是融二神于一体。可以说,动以势生,意与象浑是湖北盆景鲜明的艺术风格。</h3> <p class="ql-block"> ☆后记:此文首次发表于《中国花卉报》盆景园地1996年2月13日版;今发因时间跨度略有修改和删减。☆2020年2月10日/郑开来修编于宜昌【来远厅】</p> <p class="ql-block">▼《声在林间》对节白腊- 盆长95㎝/ 作者:刘永辉 ▼《山林春早》对节- 幽兰石- 盆长120㎝ /作者:冯连生 ▼《无限风光》榆- 青石- 树石水旱盆景 作者:郑绪芒</p> <p class="ql-block">▼《揽月》榆树- 水泥人造石- 盆长110㎝ 作者:郑开来(树石盆景组合多变) ▼《青山着意化为桥》/《一曲平湖水满坡》作者:郑开来(钟乳石-组合多变/盆长120㎝</p> <p class="ql-block">▼《听取蛙声一片》榆- 英德石- 盆长105cm/作者:唐吉青 ▼《力拔山兮》三角枫- 英德石- 盆长90㎝ / 作者:唐吉青 ▼《高天滚滚寒流急》对节白腊/作者:张志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