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塔下村,田螺坑一日游

山野

<p class="ql-block">塔下村,历史悠久,风光秀丽,文化底蕴丰厚,是首批“中国景观村落”、“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素有“灵秀水乡,梦幻家园”的美名。古村落地形为“一水依两岸”的狭长地带,一条长约1公里的蜿蜒山溪从峡谷中穿过,水色清明澄碧,溪流上有11座风格各异的石拱桥,沿溪两岸有42座土楼,一座座土楼在青山秀水环抱下,远远望去,俨然一幅幅超凡脱俗的明清山水画,因此,塔下也获得了“闽南周庄”的美誉。塔下村张氏家庙德远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中国可见到的,最完整的古代姓氏祠堂建筑之一,堂前立着二十三支石龙旗杆。</p> <p class="ql-block">祠堂前石龙旗杆为历代有名望的子孙坚立,旗杆顶尖头的表示为文官,旗杆顶狮子的表示为武官。石龙旗旗身刻有每个人的身份,官职与朝代等简历,二十三支代表这家簇已有二十三个子孙登科。</p> <p class="ql-block">田螺坑土楼群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西部的书洋镇上坂村田螺坑自然村,为黄姓客家人的小聚落。田螺坑土楼群主要由一座方楼、三座圆楼、一座椭圆楼组成,分别是步云楼、振昌楼、瑞云楼、和昌楼、文昌楼,方楼步云楼居中其余4座环绕周围。田螺坑土楼群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次序建造,因其独具特色的建筑形体组合,被中国古建筑保护专家组组长罗哲文称为“世界建筑奇葩”,田螺坑土楼群建筑组合是福建客家土楼群的典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田螺坑土楼群始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整个群体的形成历时304年。田螺坑村原名叫田寮坑村,后因地形像田螺,四周又群山高耸,中间地形低洼,形似坑而得名为田螺坑。元朝末年,田螺坑村落的黄氏祖先黄希贵带着儿子百三郎,从福建永定县奥杳出发,经过湖洋坑、下坂村、李屋、上坂寮、到了田螺坑,黄氏最后决定在此定居。黄希贵及儿子百三郎即着手先搭盖草棚安居,靠养母鸭度生。</p><p class="ql-block">田螺坑土楼群内部环境明洪武初年,田螺坑黄氏始祖百三郎,经地理风水先生指点,在百三郎搭建草棚住地是一块宝地,同时为其宅基定分金坐向、牵线,打桩定楼形。修建一座高三层,单层20开间的方形土楼――和昌楼。和昌楼建成后,又在其下方田野上建一座宗祠——江夏堂,以示对黄氏前辈的怀念。清嘉庆元年(1796年),黄氏始建方形楼——步云楼。步云楼兴建时,黄氏族人随即在它的右上方动工修建新一座圆楼——和昌楼。民国十九年(1930年),黄氏族人在步云楼的左上方建起了振昌楼。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黄氏族人在步云楼的右下方建起了瑞云楼。1966年,田螺坑土楼群的最后一座土楼——文昌楼建成。2003年11月,田螺坑土楼群所在村庄田螺坑村被公布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田螺坑村被列为首批中国景观村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格局田螺坑土楼群由方形的步云楼和圆形的振昌楼、瑞云楼、和昌楼、椭圆形的文昌楼组成。方楼步云楼居中其余4座环绕周围,依山势错落布局,被人们戏称为“四菜一汤”。</p> <p class="ql-block">缺乏维护倒塌的土楼</p> <p class="ql-block">因土楼旅游业的发展,让村民过上小康生活,安享晚年的老人。</p> <p class="ql-block">拍摄者:郑金雄(山野),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潮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