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栏犹忆旧江东

龙石篆刻

<p class="ql-block">沈龙石</p> <p class="ql-block">  九龙江北溪从龙岩、漳平一路走来,穿山越岭,赶赴江东与九龙江西溪会面,之后相拥而行,南入东海。</p> <p class="ql-block">  两溪汇合处,风起潮涌,汪洋一片,风景确实宏伟壮观,却苦了南来北往的行人。古人入省进京,商旅交通,走的是江东官道。官道往北,崇山峻岭,大江阻隔。往南,江水泛滥,沼泽遍布。明代以前,龙文区步文一带还是九龙江的河床和滩涂,如今这里许多村庄的名字含有“州、浦、港、屿、圳”等,便是历史的记忆。现在的324国道,那时是水网纵横的湿地。东出漳州,须沿新华东路到市尾港桥,走东屿、檀林,从云洞岩北坡上山,跨越万松关到江东。江东乃漳州门户,当年此地有一渡口,因在郡城寅方(东北),称“虎渡”,“飘风所至,篙师难之”,故“轻舟绝江,进寸退尺,眩目怵心”,行人至此往往望江兴叹。</p> <p class="ql-block">  无数次的望穿秋水后,终于等来了一位急群众所急,为民办实事的市长(郡守)。赵伯逖到任后,于宋绍熙年间(1190—1194)用一艘艘木船联接建成浮桥。只是这种联艘浮桥摇晃颠簸,过桥人无不提心吊胆。不久一场天风海啸来袭,浮桥葬身水底。</p> <p class="ql-block">  嘉定七年(1214),郡守庄夏决定垒石为墩,建造木桥。施工时“江流奔如雷霆入地,深处不可测”,工匠建桥墩抛石头屡被冲走,束手无策。据说这时恰好有人看见老虎负子过江,游一段歇息片刻,再游再歇,游到对岸。工匠们感到惊奇,循迹勘探,发现老虎休息处,水下有石山,于是沿着一个个石山筑起桥墩,上铺木板,建成木桥,称为“虎渡桥”。</p> <p class="ql-block">  木桥修修补补使用了二十几年,不幸在宋嘉熙元年(1237)被大火烧毁。郡守李韶痛心疾首,召集大家商议。有人建议建造石桥,坚固耐用,一劳永逸。当时财政困难,,但李市长听从大家意见,决定建一座牢固的石板桥。他带头捐资,又拨出专款。本地在外为官的吏部尚书颜颐仲、老市长庄夏的儿子庄梦说也慷慨解囊。和尚廷睿带着众徒弟南下广东各地,北上泉州莆田,餐风露宿,四处化缘。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终于在木桥烧毁一年后的嘉熙二年(1238)二月动工,历时三年又一月,于淳祐元年(1241)三月完工,花费30万缗(1缗即1000文铜钱),建成长一公里,桥孔十五个,铺设石梁五十八条的石桥,“上重下坚,相安以固,涨不能没,湍不能怒,火不能热,飓不能倾”。虎渡新桥如长虹卧波,连接江东两岸,昔日天堑,变为通途。</p> <p class="ql-block">  大桥竣工不久,郡守李韶调往别处任职。福州人黄朴接任,他被前任的壮举感动了,亲笔写下了《虎渡桥记》,叙述造桥的来龙去脉,认为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官民齐心协力,办成了一件难以办成的大事,“推是心以往,岂特一桥之利济哉?”有这样的情怀、作风和决心,造福百姓的又岂止是一座桥呢!可惜黄朴没有告诉我们,每条20多米长、200多吨重的石梁是从哪里开采的,怎么运输,又是如何在滔滔江水中架上桥墩。</p> <p class="ql-block">  虎渡石桥建成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民国时改名“江东桥”,虽几经兴废,至今仍保留五个桥墩,一些石梁。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江东桥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的桥梁文化研究具有举世瞩目的价值。我国劳动人民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福建漳州的江东桥,建于八百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二百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说,江东桥是“一个有趣的历史性问题”,“在中国的其他地方和国外的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可同它相比的”。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震惊中外。</p> <p class="ql-block">  送客到厦门机场,返程在江东吃饭,饭后到江东桥头走走,抚栏凝视古桥容颜,纵目宏伟景象,回忆往日读黄朴《虎渡桥记》,历历在目,不免心生怀古思幽之情,兴沧海桑田之叹。</p><p class="ql-block"> 2022年12月</p> <p class="ql-block">附:黄朴《虎渡桥记》</p><p class="ql-block"> 漳之北溪,源发临汀,循两山而东,众流赴之,汇于虎渡,南入于海。渡当溪海之交,飘风时至,篙师难之。旧有飞桥联艘以济,摇荡掀簸,过者凛容。腐黑挠摧,疲于数易。嘉定甲戌七年(1214年),郡侯宗正少卿庄公夏更治之,垒石为址,舆梁其上而亭焉。后二十四年,嘉熙改元(1237年),桥圮于火毁。今礼部侍郎侍讲李公韶以集英修撰来守是邦,闻之蹙然曰:“是南北往来一都会,其议所以经理之。”有建议者曰:“梁用木而屋之非计也。今易以石,毋屋焉则善矣。”时郡无盖藏,议几寝。公乃辍私帑又蠲南山招提非时科敛,俾出万缗以相斯役,闻者胥劝。郡人陈君正义、佛者廷濬与其徒净音、德垕、师照、法耸奉命惟谨,南走交广,北适兴泉,露宿风餐,求诸施者。会乡大夫颜公颐仲持节八桂、庄公嗣子梦说贰郡五羊,捐赀佐之,更造如前。计其长三千尺,址高百尺,酾水一十五道,梁之跨于址者五十有八,长八十尺,广博皆六尺有奇。东西结亭以憩往来者,靡钱楮三十万缗,经始于戊戌(嘉熙二年、1238年)二月,其告成则辛丑(淳祐元年、1241年)三月也。是岁予被命守漳,获踵后尘,别公里第,公念桥事不置,俾余记之,曰:“余将指南越,桥方庀工,轻舸绝江,进寸退尺,眩目怵心,大类扶胥、黄木间,今兹入境,乐其有成,屏车从桥,凭高眺远,樵歌牧吹,相属于道。风景之夷广,波涛之激壮,鸟兽之鸣号,鼋鱼之出没,献奇呈怪,如在几席之侧,诚一方伟观也。”嗟夫!临不测之渊,兴未必可成之役,工夥费广,财殚廪绝,世之能臣才吏,猝未易集;就使能之,其骇民听岂少哉!公恳恻至诚,未尝疾言遽色,一乡善士,咸乐奔走,竟成公志。余乃知自用之智浅,资人之功深也。方斯役未就,支海之桥,填渊跨壑,雄伟弘壮,孰若清源万安之石?昔梅溪王公赋万安也,尝有山川人物两奇之叹,以此较彼,殆似过之。余乃知立事惟人,今人未必不古若也。公自漳归,杜门扫轨,若将终身,诏强起,公方将当大任,决大议,推是心以往,岂特一桥之利济哉?若夫护桥有田,主田有僧,勿为势攘,勿为计取,有庄公记文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