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贻琦 作者:赵健

宝葫芦

诵读:宝葫芦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做了31年清华大学校长,却和妻子摆摊儿卖糕点为生,艰难度日。在他任职期间,他的女儿因为成绩不合格,没有被清华附中录取。在抗战时期,他让中国最穷的一所大学成为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诞生了西南联大。他培育出了杨振宁、邓稼先、李政道、钱学森、李远哲、许渊冲等等大师级的学生。他说了一句影响整个教育界的名言,他说:大学之大,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9年,他创立台湾清华。他被两岸共同誉为永远的清华校长,他在哪里,清华就在哪里。他告诉世人,什么人都可以媚俗,但大学校长不能。一代斯文随风去,世间再无梅贻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889年,梅贻琦生于天津的书香世家,15岁成为南开中学第一期学生,20岁考入第一批清华留美公费生,回国之后执教清华物理系,在1931年,梅贻琦正式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就任于危难之际。当时形势风雨飘摇,学潮动荡,清华好几任校长都被师生给撵走,但是梅校长却深得学生爱戴。无论什么时候,清华学生的口号都是反对某某某,拥护梅校长。梅贻琦治校期间,主张学术独立,自由教育,同时不拘一格选人才,比如华罗庚只有初中学历,在杂货店做店员,被梅贻琦破格录取进入清华大学,又被梅先生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后又破格录取为教授。梅贻琦也是清华史上最重视体育教育的校长,他坚信: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在他的坚持下,清华成为中国最重视体育的大学之一。时至今日,长跑和游泳仍然是清华学生的必修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梅贻琦先生为人很低调,开会也很少说话,给教授们极大的自由。陈寅恪先生就曾经感慨说,假若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话那样的严谨,那样少,那就是最理想的。梅先生说大学里面的校长不是主角,主角是教师,校长不过是给教授搬椅子、搬凳子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7年,国难当头,清华、北大、南开三所顶级大学组成临时的西南联合大学,由梅贻琦先生任校委会主席。梅贻琦先生邀请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设计西南联大校舍,但是他把设计方案改了一稿又一稿,高楼变成矮楼,矮楼变成平房,最终用最少的钱盖了一排排的茅草屋。这所最寒酸的大学,却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空前绝后的奇迹。从这里走出了诺贝尔奖得主、两弹一星元勋,还有上百位院士。当时执掌西南联大的梅贻琦先生变卖了个人的全部家产,用于支持办学,捐助贫寒学生,而他的家庭生活也变得一贫如洗。他们家吃的是白米饭拌辣椒,偶尔一盆儿菠菜豆腐汤,就能让全家人开心好几天。他和夫人韩咏华还只能在昆明街头摆摊儿卖糕点维持生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曾经有人问梅贻琦先生说,抗战条件那么苦,为何西南联大八年培养的人才超过了战前北大、清华、南开30年人才的总和?梅贻琦只回答了两个字———自由。西南联大做学术有多自由?汪曾祺曾经回忆说:老师讲课绝对自由,讲什么,怎么讲,全由自己掌握。正因为自由教授们极其重视创新,都以开创性见解为荣,以照本宣科为耻。杨振宁回忆西南联大时说:一个好的体制,应该最大限度的允许人的自由,没有求知的自由,没有思想的自由,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个人的创造力。而梅贻琦校长管理下的西南联大,为我们提供了这一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2年,梅贻琦先生病逝,他一生没有房产,没有存款,也没有给子女留下任何遗产。梅贻琦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清华,并留下一世清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