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老街(35)奉化区松岙老街

周叔扬

<p class="ql-block">  奉化区松岙镇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古镇,也是奉东南地区的商业重镇。1926年5月,中国共产党浙东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就诞生在这里,宁波地区第一个农民协会成立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宁波地区第一次农民暴动也都发生在这里。2021年,松岙镇被省民政厅命名为“浙江省革命老区乡镇”。松岙老街就座落在松岙镇的中心地段。</p><p class="ql-block"> 松岙老街西起松溪,东至洞桥头福庆古桥,横跨街横、街一、街二、海沿和后山等5村,全长约500米。老街始建于元朝,至今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传说系海沿村李氏族人、元朝进士、曾官至大司农的李栖筠在晚年告老还乡以后,捐百金、捐千工,親自督工所建。因为建设时劈路而街,去泥而砖,整条老街的路面都由砖块铺垫而成,故又被称为“砖街”,村民们也称之为“老街”。只可惜现在的老街已经不见一块砖石,代之的却是统一的混凝土路面。</p><p class="ql-block"> 松岙老街以井潭弄路为界分为二段,井潭弄路以西称为“上街”, 以东称为“中街”,上街两边分属街横村和街一村管辖,中街两边分属街横村和街二村管辖,中街以下属海沿村和后山村管辖,奇怪的是整条街只有上街、中街,却没有下街,不知道是建街之初李栖筠而定,还是后人所决?已经无从查考。</p><p class="ql-block"> 据村民回忆,松岙老街自建成之时起,就逐渐成为了奉东南地区的物资集散中心和商业交易中心。象山、咸祥、大嵩、瞻岐以及桐照、莼湖的渔货;横溪、塘溪的山货;宁波的百货以及工业产品都在这里交集与交易,数百米的老街,南货百杂店、米行、盐铺、中药铺、成衣店、手工作坊、理发店和渔货行等密集分布,连绵不断,甚是闹猛……。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外围振兴路的建成,全镇的商业中心逐渐迁移,老街开始趋于冷清和没落。</p> <p class="ql-block">老街西边的松溪</p> <p class="ql-block">  2019年,镇委、镇政府对老街进行了整治、美化和历史文化底蕴的发掘,这是书写在老街西入口的民居白墙上一首颂咏松岙景色的古诗。</p> <p class="ql-block">村间小公园</p> <p class="ql-block">  松岙老街周边居住的村民,主要是汪、卓、李三大姓,现今老街的西头和东头分别保留着汪氏宗祠和卓氏宗祠。这是老街西头的汪氏宗祠,汪氏先祖原籍安徽歙县,在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迁至松峰山下建家发族。按照先祖分家时的约定,松岙汪氏在这里建造了汪氏宗祠。汪氏宗祠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重修,宗祠分前后两进,东、西两厢房和一座戏台。整个宗祠造型考究、大门两边的石柱下方均雕有楹联,花草和人物形象雕刻得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老街不宽,通常在3米左右,两边的民宅基本保持着两层木结构状原貌,但几经变迁,原先的砖石路面已踪影全无,代之以清一色的混凝土路面,于是就少了一点古朴悠然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  茂盛的无花果藤蔓缠满了斑驳苍桑的砖墙。</p> <p class="ql-block">  街道两边老屋还留存有浓重的商业气息,这是家居用具和家用电器的修理铺。</p> <p class="ql-block">这是原箍桶店</p> <p class="ql-block">这是原花圈店</p> <p class="ql-block">这是街横村原卫生室。</p> <p class="ql-block">  老街周边还保留有众多的民居豪宅,其中比较出名的有东宅、西宅和后宅,相比于西宅,东宅和后宅相对保持得较完整,而西宅除了西厢房以外,其它已经荡然无存。</p> <p class="ql-block">  东宅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卓迪所建,1998年重修,至今还保留有东、西厢房和族人堂——清约堂。</p> <p class="ql-block"> 西宅,右边的族人堂为近年新建。</p> <p class="ql-block">后宅</p> <p class="ql-block">  后宅入口的山墙下部镌刻有禁止隨意倾倒垃圾和处罚的村民公约。</p> <p class="ql-block">火灾后的民居残痕。</p> <p class="ql-block">  老街民居上还留有一些文化大革命的遗迹。</p> <p class="ql-block">  建在老街东段的卓氏宗祠,宗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重建于清道光年间,原有前厅、中厅、后厅共31间。大革命时期(1926年1月),由时任中共宁波地委委员卓兰芳和卓凯泽发动组织的宁波地区第一个农民协会在这里成立。因几经变迁、占用,目前,卓氏宗祠仅剩后厅。</p> <p class="ql-block">  1926年2月,由卓兰芳领导的农民协会组织攻打了国民党设在翔鹤潭的盐局税关,并取得胜利。</p> <p class="ql-block">  卓凯泽:革命烈士,生于1905年,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位奉化籍的中共党员,曾任中共浙江省委委员兼团省委书记、共青团中央特派员兼湖北省委书记等职。1928年4月因叛徒出卖在湖北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其故居位于松岙后山村后宅32号,现为奉化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卓兰芳:1900年出生在松岙,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2月起任中共宁波地委委员,1926年起在奉东南从事农民运动;并在松岙建立了浙东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发动成立了宁波地区第一个农民协会;组织了攻打国民党盐局税关和奉化农民暴动。1928年5月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1930年11月被国民党逮捕,11月在杭州英勇就义。</p><p class="ql-block"> 其故居现已辟为“卓兰芳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松溪小学:前身为松溪书院,民国时期改为松溪小学,现为松岙镇中心小学。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奉化等地的中共组织被破坏殆尽。1938年7月,受组织委派,中共党员周闪耀到松溪小学担任校长,先后发展党员十余名,重新建立了中共松岙支部,并发动群众积极开展抗日救国运动。</p><p class="ql-block"> 这是松溪小学的老校门。</p> <p class="ql-block">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松岙民众捐款修建松溪小学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现时,居住在老街的多为老年人。</p> <p class="ql-block">老街的东口——洞桥头。</p> <p class="ql-block">  老街的民宅院落里还保留有许多古井,有的仍在为居民提供生活用水。第三幅中的古井,村民们称其“义井”,传说是建街之初,由李栖筠出资开挖建成。</p> <p class="ql-block">  松岙周边群山环绕,山青水秀;面向象山港,海浪拍岸,风景秀美。后山村人卓慈沛曾将松岙的风景赋诗八首,取名“松溪八景”,分别是:银岗霁雪、蚶洞梵音、黄龙夕照、龙光奇云、后屏采青、红窦朝瞰、灵峰清署、南山拥翠。</p> <p class="ql-block">本集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