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div> 高度决定视野,本册书的阅读就让我们站在了更高的视角上去理解新一轮次的教改之路的方向与前景。虽一路荆棘,但只要能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也能让我们一往无前。</div> <br> 本月的阅读书籍是史教授和曹教授所撰写的《新课标解读》,全书十分详细的解读了新课标编写前后的诸多问题。其中我重点阅读了本书十四章的内容,即数学义务教育教材编写建议,这让我从更高的角度审视了教材编写的原则和相关要求,受益匪浅。<br> 作为教材编写而言,其中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有利于引发学生思考,课标解读建议中明确提出三点要求:注重来龙去脉,有利教师引导;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索;优化习题设计,注重发展素养。基于现有教材的特点,有效落实上述建议的途径可以是:提供学生愿意甚至乐于思考,并且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以及结构化的习题设计,为学生留有思考空间。<br> 注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从事有效的数学学习,可以通过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来实现。<br> (一)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br> 数学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因此,教材所展现的内容不能只单纯地介绍数学知识结构,还应当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对比现在使用的北师大版教材,在这一方面就做的非常好。在呈现新知识时,通过展现“知识背景一知识形成一揭示联系”的过程,反映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内涵及知识之间的关联,促进学生加深对数学内容实质的理解。<br> (二)展现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br> 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为此,课标解读中也指出教材应当根据课程内容,设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应体现“问题情境一建立模型一求解验证”的过程,即先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然后寻找问题情境中的数学关系,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最后求得模型的数学解,并转换成原问题的解。这个过程显然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核心素养,更有利于学生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能力。<br> 在这里我想提出的是,“综合与实践”作为课程标准中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其学习目标定位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整合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思想方法,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与分析、思考与表达、解决与阐释社会生活以及科学技术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进而提高他们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核心素养的发展。<br> 对比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不难发现学科的高度整合是未来学习的重要方向。学生学习知识需要解决的将不仅仅局限于本学科的实际问题,更是面向生活化,具体化的实际问题,需要综合的应用到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因此采用项目式的学习方式将会越来越广泛,对孩子的综合能力要求也会越来越高。<br> 高度决定视野,本册书的阅读就让我们站在了更高的视角上去理解新一轮次的教改之路的方向与前景。虽一路荆棘,但只要能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也能让我们一往无前。<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