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析《鸟窠(kē)》唐代

姜健

<p class="ql-block">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p><p class="ql-block">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人不知从哪来,也不知死后将要去何处;从生到死,只有一件事是相同的,就是都无法摆脱迷惑。</p><p class="ql-block">何必在意这空虚不实的人生中的事情,这大千世界、人生都像是一场梦。</p> <p class="ql-block">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唐代诗僧鸟窠的一首禅意诗。</p><p class="ql-block">鸟窠禅师因住在杭州西湖秦望一棵松树上,因此得了一个“鸟窠禅师”的称号。又因树上有一个鹊巢,又有人称他为“鹊巢和尚”。鸟窠禅师于此参禅悟道,“物我都忘,羽族驯狎,由兹不下近四十秋。”</p><p class="ql-block">唐元和年间,大文豪白居易到杭州任太守,前往拜访鸟窠禅师,劝说道:“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赶紧下来吧!”鸟窠禅师笑着答道:“太守,其实你的处境更危险啊!”白居易反问道:“我在朝廷为官,位镇江山,何险之有?”鸟窠禅师说:“薪火不停,识性交攻,安得不危?”白居易又问鸟窠禅师:“那如何禅解?”鸟窠禅师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白居易说:“这三岁小孩都知道,不见得有什么高见。”鸟窠禅师严肃地说:“三岁孩儿也解道得,百岁老人略行不得。”</p> <p class="ql-block">白居易突然明白“知行”的意义,顿时肃然起敬,拜其为师,并赠诗两首《赠鸟窠和尚》其一:“形羸瘦骨久修行,一纳麻衣称道情。曾结草庵倚碧树,天涯知有鸟窠名。”其二:“空门有路不知处,头白齿黄犹念经。何年饮著声闻酒,迄至如今醉未醒。”</p><p class="ql-block">又有一次,白居易以偈语请教鸟窠禅师:“特入空门问苦空,敢将禅事问禅翁。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鸟窠禅师就以这首诗作答:“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p> <p class="ql-block">从鸟窠禅师与白居易的交往故事里,不难发现顿悟在其禅意诗中的灵魂作用。</p><p class="ql-block">“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这两句是说,人来时,没有痕迹,人去时,没有踪影。“来”与“去”,只有一事相同,即无法摆脱迷惑。这是写“来去之迷惑”。</p><p class="ql-block">来来去去,无影无踪,是是非非,真真假假,谁能一一知道。只有不纠结于一时的困惑,超越“来”“去”的时间限制,才能轻松活在人世间,享受当下!</p><p class="ql-block">“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这两句是说,何必再问这短暂浮生之事,这大千世界,人生不就像是在一场梦里。这是写“浮生之若梦”。</p> <p class="ql-block">佛语云:凡事不必太执着,一切随缘。倘若,刨根问底,执着于一物,则是不能做到心无挂碍的境界,自然烦恼就会多。随缘,就会让我们看淡世事,保持心境的悠然与乐观,不慌不忙从容行走世间。</p><p class="ql-block">浮生若梦,如幻如化,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果无法领悟到“无生”之道,剔除时空“来”“去”的受限,则生命就无法延伸,无法厚重,从而进入不生不灭的状态中去。</p> <p class="ql-block">纵览全诗,寓意丰富,心境悠然,对答巧妙,不同人从中能获得不同领悟,是为禅意诗中的名篇佳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