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诗词古韵之《题西林壁》

邹齐眉

1705   肖文杰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学习要求。 </p><p class="ql-block">1,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p><p class="ql-block">2,进行连续观察,写写观察日记。</p><p class="ql-block">二,解题。 </p><p class="ql-block">诗题《题西林壁》中的题是指写在什么壁上的诗,西林是指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壁自然是指墙壁。整个诗题的意思就是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从这个诗题我们就可以知道作者的写作地点在庐山脚下。</p><p class="ql-block">三,作者简介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苏轼 (1037年1月8日至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词人,画家,美食家,水利专家,书法家。其诗乐观豁达,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文也是十分优美,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并且他们都名列唐宋八大家。在书画方面,他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的《黄州寒食帖》更是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之一。</p><p class="ql-block">四,写作背景 </p><p class="ql-block">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就是其中最出名的一首。</p><p class="ql-block">五、古诗翻译 </p><p class="ql-block">横看庐山是蜿蜒曲折的山岭,竖看庐山就成了陡峭险要的山峰,无论是从远近高低,哪个角度观看庐山的风景都不相同。无论如何,我也看不到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我身在庐山中间。</p><p class="ql-block">六、古诗文赏析 </p><p class="ql-block">这首诗的第一二句都是写景。通过描写庐山从不同角度观察的不同状态,突出了庐山的雄伟俊俏,也为下文的论述做了基础与铺垫。后两句是本文的中心,也是本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短短14个字阐述了一个简明扼要的道理:我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要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换个角度,换一种思考方式,就会有不同的结果,这样我们才能全面的看清问题的所在。</p><p class="ql-block">七、个人品读 </p><p class="ql-block">这首诗的中心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用短短14个字便揭露了人生的重要哲理。"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只缘身在此山中"。想要看清楚事物的全貌,就要跳出局限的思维。用另一种方式去观察事物。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换一种方式就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生活中有的人就是这样做事,他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就可以提前预估哪一些事可能是错误的,所以可以避免很多的麻烦。有时候一件事情做不通,换一种方式可能就成功了,这就是这首诗告诉我们的哲理。</p><p class="ql-block">八、一诗一故事 </p><p class="ql-block">神宗七年,我47岁,一直怀才不遇。不是我不懂得官场的规则,而是我反对皇帝支持的新法。前几年我就早已从首都被贬到黄州,但是这样可以让自己为民造福的心更加透彻。没想到我是一个忠心耿耿,已经快知天命的人。就被皇帝从黄州贬到了汝州。想必路途遥远,路上可以休息休息,一路游山玩水,好不痛快。我与一朋友欲乘船去汝州,于是我们一路欢声笑语,不一会儿,就见眼前景色大不相同。行舟于流水,果真景色奇特,美不胜收啊!一问才知,早已过了几个时辰。朋友问我:"这几年,被贬多次,怀才不遇,又被贬蛮荒之地,是否有怨?"我大笑:"哪有什么怨恨,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罢了。积极面对,不仅没有悲哀,而且内心痛快非凡,无比舒畅。何须积怨在身,不堪重负,一生悲痛?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这些事早已习以为常了。现在我就不需小心谨慎做事,以防被诽谤,一切随真性,何乐而不为?再者,这样不也可以避免像浮云一样的官场吗?″朋友笑而不语。</p><p class="ql-block">随后又过了几个时辰,我们看见眼前出现了几座蜿蜒不绝的山脉,原来这就是庐山。我们登上了庐山。可是不知为何,在登上山后,眼前的景象一直在变。有时候像以前看到的那样连绵不断。有时候就像陡峭的山峰。有时候显得庐山很矮,有时候却觉得庐山直冲云霄。山上的树木好像也在和我们开玩笑,一会儿只看得见碧绿碧绿的杉木,一会儿就成了参天的松树。走着走着,都是婀娜多姿的少女,不断的变化着它的形态,就像一块普通的泥土,在我们的眼中,它变化多端,一直无法直观的看到庐山的全貌。当我们登上山顶后才明白,原来庐山的状态都是和我们的角度有关,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观察,庐山就会像变戏法一样变得不一样。于是我们愉快的下了山,走到了庐山山脚下的西林寺歇息。我便把我的感想写在了上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p> <p class="ql-block">九、一诗一首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