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晚唐的诗坛,胭红的夕阳似乎比火红的初日还要绚丽,而托起这一轮夕阳的第一圣手,便是李商隐。</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李商隐是中国朦胧诗的鼻祖,潜意识心理表达的第一人。</p><p class="ql-block"> 他擅长律绝,最著名的七绝当属那首《夜雨寄北》,深情绵邈,意境感人,代代传诵。然而,《夜雨寄北》究竟是写给谁的,千年以来一直是评论家苦苦思索的命题。</p><p class="ql-block">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p><p class="ql-block"> 只要是成年的中国人,第一感觉都坚信这首诗是写给妻子的。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就为《夜雨寄内》。</p><p class="ql-block"> 然而不少学者认为,李商隐写这首诗的时候,妻子王晏媄已经病逝,这里的“寄北”是寄给北方的友人,有人说是诗文知己、花间派词人温庭筠,有人说是人生知己、朝廷高官令狐绹。</p><p class="ql-block"> 这种种推测,都是考据的思维,实证的逻辑,纸面的推演,唯独忽视了诗歌创作最重要的因素——情感世界。</p><p class="ql-block"> 人的情感世界是无法考据的。一首经典诗词的诞生,是艺术家所有人生体验的沉淀、混合、发酵、升华,它在某一时刻触发,借助语言的功力予以表达。用现代科学的话说,是复杂的量子纠缠。</p><p class="ql-block"> 就好比佛像的微笑,你能解释清楚他在笑什么吗?</p><p class="ql-block"> 你认为他在笑什么,他就在笑什么。</p><p class="ql-block"> 那是公元851年的春夏之交,李商隐的妻子王晏媄病逝,这对满腹才华而仕途艰难的他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深深地爱着这个一生为家庭操劳的贤惠美丽的妻子,她的离去,使他从精神上顿时失去了依托。</p><p class="ql-block"> 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恋家。</p><p class="ql-block"> 处理完妻子的丧事后,冷寂的秋天到了,李商隐应西川节度使柳仲郢之邀前往四川梓州(今绵阳)任参军,走至散关的时候,遇上大雪,诗人不由想起妻子,想起那个温暖的家,写下了感人至深的五绝《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p><p class="ql-block"> 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p><p class="ql-block"> 无家而作有家之想(纪晓岚评语),诗人对妻子的怀念是多么深切。</p><p class="ql-block"> 到达蜀地后,在将近五年的幕府生活中,李商隐始终沉浸在对妻子的深深思念中,孑然独行,郁郁寡欢。他常常想起那个“家”,尽管她已不在,他依然要执着地与她隔着时空对话。“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他就是那只神话中的“青鸟”。</p><p class="ql-block"> 因而,她在于不在,都可以与她通信,都可以在雨夜,写给她一首《夜雨寄北》,他相信她能收到。</p><p class="ql-block">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p><p class="ql-block"> 君虽已逝,我当君在,剪烛之约,归期几何!</p><p class="ql-block"> 这种虚实相生的意境重叠是李商隐的天才笔法,是中国最早的“蒙太奇电影”。正因如此,清代吴乔有言,“于李、杜后,能别开生路,自成一家者,唯李义山一人。”</p><p class="ql-block"> 热衷考据的人们单纯从时间的维度作出判断,认为李商隐不会寄给逝去的妻子一首诗,是大大低估了他情感的深度和创新的高度。</p><p class="ql-block"> 客观地讲,《夜雨寄北》出色的意境构造首先是容纳了思念爱妻这一中国人的典型情感,同时也能够兼容思友之情,不确指而尽可指,这正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p><p class="ql-block"> 还是前面的那句话,面对佛的微笑,你认为他在笑什么,他就在笑什么。</p><p class="ql-block"> 那么既然千年以来,绝大多数中国人在诵读《夜雨寄北》的时候,心中都会想象着那个“家”,那个美丽的她,我们就认定李商隐是写给妻子的。</p><p class="ql-block"> 这是中国人书写情感的历史所需要的。</p><p class="ql-block"> 千年红烛,只为伊人剪,伊人是爱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