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文字:韩同春<br>摄影:韩同春</h3> <h3> 序言</h3> <h3>深秋,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此时,座落在松江的《方塔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踏过一路落叶,沿着青石板小路,漫步园中,一览秋色,银杏黄,枫叶红,古建筑,简直不能更配,方塔园迎来了最美丽浪漫的季节……。<br><br><br>《方塔园》,一座以历史文物建筑为主体的园林,系4A级景区,园内有國家级,市级,区级等文物建筑8处,整个园林以宋代方塔为中心,四周环设宋代《望仙桥》,明代的《砖雕照壁》,《石雕园》《清代天妃宫》,《陈化成祠》,还建有,《何陋轩》,《五老峰》,《仙女峰》,《铁苗舫》,《日月湖》,《古堑道》,《古银杏树》等……。<br>园中凿池叠山,湖水曲绕,塔影波粼,红鲤悠游,竹林成片,草坪如毡,古树挺拨,花木葱葱郁郁,与古老文物建筑相映成趣,整个园林充满一派典雅,古扑,宁静,明洁之韵,是唐宋风挌和现代园林融合的成功典范之作……。<br>《方塔园》有二门,分东门和北门,由于疫情,封了东门,游客统一从北侧主入口进入,<br>经过高大巍峨的门牌坊,从暖灰色花岗岩铺筑的入口广场,便到了园之正门。广场上摆滿了造型各异,色彩缤纷的花坛,路两侧的花径种有杜鹃,月季,鸡冠花等各式花卉,虽已深秋,仍然斗艳争奇,色彩纷呈。在参天古树组成的浓密绿荫与草坪组成的翠绿地毯映衬下,令人不自主地眼前蓦然一亮……。<br><br><br><br><br></h3> <h3>沿着笔直的道路前行,只见在几颗伟岸粗壮香樟树掩映下,花木丛中巍然伫立着一组巨石,这便是堪称镇园之宝的“黄浦江源石”。其型棱角分明,苍劲有力,巨石刻有“方塔风铃”四个红色大字,系我国著名人类学家,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先生所题。身后不远处有建园之初便保存下来的宋代古井,以及同时代的石雕作品,表面纹理清晰,雕刻颇为精美,是一件颇具历史价值的珍贵文物。</h3> <h3>古井为松江府城隍庙遗址,井身雕有六只石兽,姿态各异,栩栩如真,令人叹为观之。<br>只是我没有足够的历史文化功底,实难一探究竟。</h3> <h3>走过绿荫遮蔽的林下道路,视线逐渐开阔,空间逐渐舒展,不一会先到达了《天妃宫》。作为园内主体建筑之一,最先于1883年建于苏州河南岸,当时称为《天后宫》。后于1980年兴造《方塔园》时移至园内,遂成为供奉海神妈祖娘娘的场所,受到四方香客的虔诚供奉与顶礼膜拜,故也有称妈祖庙的。<br>大殿高约17米,总面积330平方米,造型为典型的歇山顶殿堂,由东向西分为三重开间。檐角飞翘好似鸟儿的羽翼一般,极富动感与张力,雕刻精巧华丽,代表了清未风格建筑装饰的最高水平。<br>搭配粉墙青瓦与赭色梁柱,整体造型既有着一般宫室殿堂建筑的庄严肃穆,又不失江南水乡特有的婉约与秀灵,可谓是历史积淀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成功范式……。</h3> <h3>伫立在《天妃宫》前的广场眺望,方塔那高耸挺拨的身影清晰可见。塔高42.5米,砖木结构,共分为九层,其中斗拱,梁柱等支撑部件基本上都保留弓宋代原有的样式,方塔的特点是塔身廋长,出檐深远,造型秀美宜人,这正是盛代的建筑艺术特色。追朔历史,可佐证方塔原为《兴圣教寺塔》。在《松江竹枝词》曾这样描绘“方塔”,“巍巍楼阙梵王宫,金碧各蓝杳霭中。近海浮屠三十六,怎如方塔最玲珑”。《兴圣教寺塔》建于五代后汶乾祐二年(公元949年),初名兴国长寿寺,改名觉元寺,再改《兴圣教寺塔》。到北宋熙宁元祐年间(公元1068一1094年),寺僧募捐建立该塔,迄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元代,寺庙毁于兵燹,仅剩此塔。因塔身呈方形,俗称之为“方塔”。1969年,松江方塔被國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作为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塔,不仅仅是松江古城的一处显眼的地标,更是《方塔园》中的中心灵魂建筑,该园在名前冠以“方塔”字名,足可证明“方塔”在园中的份量。<br>从远处望去,塔身好似一位身着一袭长裙,亭亭玉立的炒龄少女,待走到近处观赏,只见其高耸入云,塔尖真插云霄,又好似守望着苍茫大地的一名坚定而忠诚的卫兵。<br>更令人叫绝的是,在塔的第三层西边墙壁上,至今保留着两幅宋代佛像壁画。塔檐四角均系有铜铃,名日,“警鸟”,风起铃响,悦耳动听,响彻方园数里……。</h3> <h3>若绕塔身一圈,仔细观察可发现方塔的塔基向东南倾斜,若您亲临,一定也会有这样的感觉,<br>一种解释是,松江濒临东海,常吹东南风,年代久远后,塔就会向西北方向扶正,据说那是200年后的事了,反正现在的人,估计是看不到了。</h3> <h3>在方塔的正前方有一处重要的地标,那便是明代遗留的《砖雕照壁》。原为松江府城惶庙前的屏风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与大门遥遥相望,六百余年里香火不绝,照壁高4.75米,宽6.1米,照壁面积为30平方米。以青灰色砖石为基座,主体部分是粉白色的墙壁,上面刻有造型各异的珍禽怪兽,花草树本以及珊,玛瑙一类的奇珍异宝,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最中间,用青砖拼接而成的“龙头尾狮”。<br>壁面正中,镌刻由近百块细泥青砖拼接成的有一龙头,狮尾,麒麟身,牛蹄的怪兽,独角直竖,眼如铜铃,口大齿锐,四脚踩元宝,珊瑚,玉如意,犀牛角,正昂首张口,欲四足腾空,吞食前方海面升起的旭日。象征着贪婪,这一酷似龙的怪兽古人称之为“贪”,最终的结局是固为看见海上升起的一轮红日,追逐而去,蹈海而亡,意在提醒人们要控制欲望,适可而止,切莫贪得无厌……。<br>这墙本是明洪武年间建在兴圣教寺废基上的城隍庙的遗物。抗战期间庙宇遭日本侵略军飞机轰炸,被夷为平地,唯有门口的照壁以幸存,因此也成为上海地区乃至全國范围内年代最古老,工艺最精致,保存最为完整的大型砖雕中绝无仅有的艺术珍品……。</h3> <h3>在方塔的南处,亲水坪的北处,有一块如玉似镜的湖水,为《日月湖》。取日月之名并非其形状似日月,据说在古时曾有市河;日河,月河穿流交融于此,袭古风而取名《日月湖》。日月河是古松江城内重要的河运枢纽。据史载,当时在方塔东处湖面曾有一驳岸码头,距今约有近千年的历史。如今在湖水处于低位时,依稀可见水底当年用于加固驳岸码头的护桩。建园后筑成的《日月湖》,水面积约26亩,南侧湖面开阔,波光粼粼的碧绿水面,倒映着修长秀美方塔与郁郁葱葱的树林,时不时有游人在其间泛舟游戈,呈现出一派怡然自得的景像……。“《日月湖》环抱《何陋轩》,连通古市河,净土池,《日月湖》东面委婉曲弯,如同一条绿丝带,穿梭于树木竹林之中,其意境通幽静谧,颇有一番野趣。<br></h3> <h3>湖上点缀《铁笛舫》,传说是为了纪念善于书画,且常坐于画舫与舟中创作诗文的元代名士杨维桢所建,“秩笛”便是其雅号。周围绿树环绕,更显幽兰僻静,寓意“与世无争”。<br>站在《铁笛舫》旁,可一览无遗地看到对面的“方塔”及在湖中的倒影,令人心驰神往。而在舫的一侧,几十条各色锦鲤在水中嬉戏游戈,增添了“方塔园”恬静与婉美,妙漫与灵动……。</h3> <h3>位于方塔东南约100米的小河上,据南宋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的县志记载,《望仙桥》在县东南四佰步”,足可证明此桥在南宋前就存在。《望仙桥》其型为平桥,桥面用浙江武康石筑成,略呈弧形,其线条十分流畅,形制古朴,桥面铺方条石,粗缝勾粘,而今,石材早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明净,《望仙桥》从外观看去,如同普通板桥,却是上海地区现存最古老的石板桥之一。桥全长7米,宽3.2米,南北走向,跨唐代松江市河,是清代以前松江城里一座重要桥梁。结构形式为“木肋石板桥”的特殊结构,全国仅此一例。在桥墩上部的横梁上有一排圆形榫眼,这是当年建桥安置梁的遗迹,由此可见该桥系属木梁承托的木石结构桥,如今,木构件已全然无存,这更印证了桥的古老。在桥墩的石梁两头,刻有莲花形图案,极其简练素雅。建园时,在小河近桥处筑起约10平方未的石板平滩,方便游人可以从桥下欣赏这座历史悠久的古桥。<br><br></h3> <h3>《陈公祠》系1999年从松江中山二路迁来方塔园,原址为清康熙年间大学士王项龄之秀甲园,道光年间修建陈公祠,供奉民族英雄陈化成之牌位。同治元年毁于战火,光绪24年又予重建。祠堂現为二进院,院内置陈化成监制的吴淞炮台大炮的复制品。正厅中间屏风板悬挂陈化成戒装照,上部为道光皇帝御笔题词;“提督忠臣”,陈化成(公元1776—1842)字业章,号莲峰,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人。行伍出身,官至江南提督。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六月六日)拂晓,英舰入侵吴淞炮台,陈化成亲自执旗指挥,率兵与英舰激战,击伤英舰多艘,此间二江总督牛鉴畏敌溃逃,致英军从后路抄袭,陈化成孤军奋战,腹背受敌,仍率领官兵顽强抵抗,终寡不敌众,被炮弹击中胸部而英勇牺牲。松江府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而立专祠,陈化成是在中英鸦片战争吴淞保卫战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br></h3> <h3>在《陈公祠》南处幽靜的密林中,有一组墓道石刻,计14座明代石像生和碑碣座,皆为松江各地出土,尔后被完整地组合在一起。<br>碑碣座龟跌,石羊,石虎,石马,文官,武官,这组墓道石像生均系明代年间构件。神道石像生,为古代墓地神道两侧的石雕武将,文臣,骆驼,马,羊,虎等,武将和文臣又称之“石人”,“翁仲”,有石人,翁仲的墓等级很高,墓主人应为二品官以上。石像生中,武将二,文臣二,马一,虎一原为明代武英殿大学士徐阶一品夫人墓神道两侧的石像生,羊二,龟跌一分别原为张骏墓石像生和墓碑碣座,龟跌二原为明赠光禄寺卿杨允绳墓碑碣座。</h3> <h3>园中《堑道》,宽5—6米,高3未,长100余米。运用古壕甬道形制,用花岗巨石筑砌于山坡之间,其形时直时曲,高低起伏,层次分明,时凸时凹,曲直有度,趋山坡走势,对于刚刚踏入堑道的游客,在静谧清幽中,恍如坠入到谷底,斗折蛇行中,似穿趆了历史年代,感觉远处似乎有隠隐约约的出口,然而又望不见尽头,人们会在静抑中又有好奇的探寻。一旦走到堑道尽头,正前方便是雄浑的清代上海妈祖庙(天妃宫),而左前方是开阔的方塔广场,人们的心情会一下子开朗舒畅起来。这种心理变化是风景感受的巧妙设计,整个堑道风光正契合了王安石的一首诗;<br>“山山桑柘绿浮空,春日莺啼谷口风,二十里松行尽处,青山捧出梵王宫”。<br></h3> <h3>“方塔园”的临水一隅,有一几乎不用任何费用建起来的茅草亭《何陋轩》,轻巧却雄伟,成为中国現代建筑里程碑之作品。<br>《何陋轩》系享有盛名的建筑大师冯纪忠设计并亲临主持建造。《何陋轩》的寓意显然来自唐代诗人刘禹锡那篇著名的《陋室铭》,其在结尾中叹道;“何陋之有”?受此启迪,《何陋轩》于1986年临水而建,四面通透,总面积为510平方米,建筑物以竹结构为主体,屋顶以稻草为主材,弧形屋脊,建筑周围砖砌弧形白色矮墙,用竹架草盖,与四周竹景融为一体。<br>“何陋轩”外形固然简陋,用材亦简陋,但细节没有丝毫的简陋马疏缺。呈现给世人的是精心的营造和内心的充实。<br>面向河流的屋檐伸展深远,似乎要同河流对话,硕大的屋顶收得很窄,似乎远方是无法预料的广阔,而室内空间又别有洞天,有一种深邃悠远的意境……。<br>引起我注意的是,《何陋轩》向南的屋檐压得很低,人坐在里面,视线就有点俯瞰,看南面的水塘真的很小,因为你的视线被定格控制在那里,纵然你休憩交流,喝茶闲语,咫尺之外的围墙和车水马龙的喧嚣嘈杂根本就不存在。好一个《方塔园》里的“世外桃源”……。</h3> <h3>《五老峰》,是上海地区颇负盛名的太湖石。位于“清风徐来”的小庭院内,系上海有名的峰石之一。《五老峰》原在明代画家顾正谊的濯锦园中,位于松江城东北前塘,明未园毁,仅存此峰,1973年迁入方培园。“五老峰”不是山峰,是五座貌似以“皱”为主,兼备“漏,透,廋”的特点。根据各“峰”的形状,分别称之为迎客,送客,瘦,高,矮五位“老人”。一个个栩栩如生,诙谐,欢乐,游人徜徉于《清风徐来园》,任凭思绪驰骋,由此,园中《五老峰》让人联想起庐山的“五老峰”,同样有了奇岩怪石的百态千姿,雄伟秀丽闪烁,乃以小见大之,不失为奇美也……。<br>像与不像?我觉得不重要,任凭各人发挥丰富想象力时,用意念控制,勾勒成形,便会有“神似”的感觉了,不信可以试试!</h3> <h3>迎客老人。</h3> <h3>送客老人。</h3> <h3>瘦老人。</h3> <h3>高老人。</h3> <h3>矮老人。</h3> <h3>《美女峰》有大,小美女峰两座,分别位于楠木厅前和东侧。“大美女峰”原是松江城东门外果子弄底明代书画家,孙克弘宅园之旧物,民国初年园废,仅存此立峰。而“小美女峰”,原在孙园附近明代建的梅花庵中,庵早已成废墟,故已不见当年倩影了,其遗扯的立峰和“大美女峰”于1975年一同迁入《方塔园》。两峰均以“瘦”为主要特征。“大美女峰”高约7米,峰腰苗条,酷似古代仕女婷婷而立。</h3> <h3>在《方塔园》东门,靠近《陈公祠》附近,有两棵超过600年的古银杏树,树高均超22.5米,胸围达3.3米,胸径为1.06米,它们东西并列,相距不足20米,因这两棵银杏树常年不挂果,故有“兄弟树”之称。<br>望着两株古银杏以笔挺姿态矗立在此,不禁感叹,它看世间已有600余年,我自入世第一回走近它,如盖树冠与其它树的技叶连成一片疏密有致的天蓬,它所施舍的荫凉与庇佑将在我死后会继续下去,代替每一位曾在它面前驻足的生命浏览古今……。</h3> <h3>今年银杏树的叶子黄得有点“急”,如果妳去,能看见树下落叶成片,满地均见“黄金甲”。</h3> <h3>《赏竹亭》园东竹林南侧,是木扬草顶方亭。<br>该亭设计的独恃之初在于长条石凳是从亭内延伸至室外,既可遮阳避雨,又可利用竹林提供绿荫在炎日里纳凉,也可在冬日里晒暖阳,形式感强烈的长条石凳的布置可谓是形散神不散,与亭合为一体,其构思独到,乃传统与现代巧妙自然地融合。</h3> <h3>竹林片片,郁郁葱葱。竹林翠翠,四季风清。掩映名亭,远处草庐石柱,近前绿叶摇曳。<br>凌云题画,“虚心君子,天地相迎。陌上猗猗瘦影,云间旧事冒听”?</h3> <h3>方塔的西侧,建有别具风格的长廊,其仿古形式与方塔等古建筑相协调融合,山木本色,斗拱素栏,方砖石柱,呈现出一派古色古香。长廊长约70米,宽2米,西面有低栏,长廊随土丘高低而自然起伏,人们漫步在长廊中,可一览无遗地观赏到方塔的全貌和榭旁的湖景……。</h3> <h3>在方塔旁边的湖水岸上,见一株超级老树,树身已枯朽倒伏在地上,其枝干部分却郁郁葱葱,有一种老树发新芽的感觉,引起了我的住意,在对准镜头拍摄时,忽然发现树枝上有个东西,有点像猫头鹰?一动也不动地站着,可惜我没有那种高级相机,拍不出清晣的图形,也好,倒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h3> <h3>《大草坪》,位于园之南端,占地约2万平方米,草坪北侧灏临《日月湖》,在《大草坪》的南侧与背景林交接处,美人蕉,菖蒲,粉黛乱子草等品种,各式花卉高低错落,特别亮眼的是,在《大草坪》的一旁,植种有几十株红枫,丰富了草坪与背景林的景观层次与色调感。远眺《大草坪》,仿佛铺设了一层碧绿的地毯,游客在树荫下闲庭信步,坐在松软的草坪上享受着轻松休闲时光。<br>举目望去,湖水潋滟湖光,方塔之美近在咫尺。仰视望去,枫树早染一身红,与其它树木花果交映相辉,像搅混了的调色盘,尽显斑驳绚丽,多姿异彩,在暖阳的陪伴下,更是灿烂纷呈,给古园平添了一份独特的浪漫……。</h3> <h3> 结语<br>《方塔园》面积不大,仅182亩,但值得观赏的历史古筑及其景观颇多,整整一个下午的“走马观花”,还是有一半的景观无暇顾及,如明代的《兰瑞堂》,《朱舜水纪念堂》,清代的《天后宫大殿》,《董其昌临石碑》,《净土池》,《心之园》,《秋生亭》,《读锦鳞》等……。诚然有些许遗憾与不舍,然而道别总是难免,走出园门,打道回“府”,幸得住在同一片土地上,脚总比路长,来日方长。我盘算着,与那一半相逢一定后会有期……。<br>《方塔园》中的方塔,可以说是松江老城的坐标,无论秋冬春夏,你在那里,只要看到她,就倍感亲切。塔身修长,层层叠叠,宛如一位端庄素净的少女,将园中的一抹浓艳红,糅在温暖的金黄里,为自己量身了一套嫁衣。<br>从园中出来,不由得感叹,有的时侯,因为工作,因为家庭,因为有很多很多的琐事,还有近三年间的疫情反复等,我们错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最美最美的季节……。<br>当初冬偶遇深秋,斑斓如画的《方塔园》美景,一直萦绕着我的心绪中,人们在《日月湖》中泛舟荡漾,在《亲水坪》上嬉戏,在大草坪上隔岸观塔,两座古塔一上一下,一真一幻,与四周景色合一,把整座园林装饰得愈发迷幻奇艳。在方塔前向外眺望,无需摆设的空旷,四面白墙黛瓦,静静地合抱着方塔的棱棱角角,堪称一绝。把方塔看饱,蓦然回首,《天妃宫》的怡红快绿,又是一场秀色可餐。园中的树木被秋色染成画卷,拥簇的枫叶尽情展露了“红颜”,灿若天边的晚霞,分怖在园林四周的银杏,金黄的叶子被阳光衬得暖了整个园林,一抹红,一抹绿,一抹黄,一株橙,交织相融在一起,那般对美艳的感动,我真很难用文字表达出来……。<br>当古老的历史建筑遇上灿烂之秋,古香的空中又爽起了一种清新的味道,韵味四溢,缱绻旖旎,蔵蕤潋滟……。<br>如果您还想看看这个季节的美好,深秋下的《方塔园》里的景致,这个时候是最有魅力的,镜头下的美景远不如自己亲身去体验一下。<br>我以为,《方塔园》是对地域风格与现代主义结合与探索的成功范式,宋代园林的简远,雅致与现代主义的简约,洗练相切合。用堑道,石璧,方形构图,这些现代元素,却营造出曲径通幽的古风感觉,加上素雅质扑的自然石材,茂密的樟树交相辉映,给人一种滿滿的古典人文气息。此外,《方塔园》的含蓄,多变的空间处理,汲取地方风挌营养并予以大胆创新的建筑形式,充满现代感的结构处理,自然扑素的材料运用,匠心独具的地形营造……。充分体现了松江地域的特色,结合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教义,与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与造园艺术,从中灵活自如地调度安排景观之要素,从而成功地构成了和谐统一的绝妙整体——《方塔园》。<br>用下面一段话来结束本文;深秋如画,秋月醉人,人间之美,秋是最迷人的,您若心中有爱,无论走到那,生活中都会充满阳光,从来都不会缺少美与爱……。<br><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