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杨 明</p> <p class="ql-block"> 金萧,即指金萧地区,是浙赣铁路金华至萧山段两侧,西临富春江、兰江地区,东抵会稽山的广大地区。所谓“金萧支队”是指活动在浙赣线两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力量,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积极展开与日伪顽、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并取得节节胜利,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在金萧地区乃至浙东大地具有崇高声誉与威望,彪炳于我党我军史册。</p><p class="ql-block"> 当前,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红色教育中,金萧支队纪念活动热火朝天,红色纪念馆(陈列馆)如同雨后春笋遍地兴建,金萧支队故事和事迹被广为传颂,大大促进了红色教育活动的形象化、生动化、普及化开展。但是,由于金萧支队历史发展的曲折性与复杂性,加之缺乏准确的宣传,以及无意有意混淆,导致很多概念与事实错误,以讹传讹,破坏了历史的真实性与严肃性。为此,有必要对“金萧支队”史实予以厘清,对其误读予以勘正。</p> <p class="ql-block"> 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线人民抗日自卫支队”的由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2年5月,日本侵略者为打通浙赣线、摧毁衢州等地机场以减轻盟军飞机对日本本土轰炸的压力,发动了浙赣战役,诸暨、义乌、金华、衢州等地相继沦陷,上述各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纷纷组织武装,奋起抗击侵略者。</p><p class="ql-block"> 是年5月下旬,中共诸暨县特派员朱学勉根据中共绍属特派员杨思一的指示,通过共产党员、公开身份为诸暨县泌湖乡乡长的何文隆在大宣村组建了泌湖乡抗日自卫队。不久,自卫队相继扩建为四乡抗日联队(“四乡联队”)和八乡抗日联队(“八乡联队”),赵汉波先后任大队长。与此同时,成立了以钱之棼为主任的四乡(八乡)抗日自卫委员会,负责部队给养。8月,由我党领导、活动于浙东“三北”地区(余姚、慈溪、镇海3县、姚江以北地区)的“南进支队”(也称“达谊部队”,系淞沪游击队第三支队二大队、暂三纵二大队和余姚独立大队组成。1942年8月,根据抗日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华中局关于开展灰色隐蔽斗争的指示,浙东区党委决定部队指挥机构改称为第三战区淞沪游击队三北游击司令部,1943年12月22日改称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1945年1月13日改称为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二纵队)改编为三北游击司令部第三支队,支队长兼政委蔡群帆率部挺进会稽地区,在诸北会合“八乡联队”并一起行动,被称为“三八部队”。11月,“三八部队”赴四明山参加浙东第一次反顽自卫战,12月该部队被编为三北游击司令部第三支队六中队(“三支六中”)。</p><p class="ql-block"> “三八部队”去四明山后的次年1月,中共会稽地委副书记马青遂组织“三八部队”留在诸北的伤病员以及地方骨干,重新建立起一支小型武装。为利于“灰色隐蔽”,初称“北乡义勇警察中队”,不久取得“姚江区署自卫大队”合法番号,钱之棼任队长。由于该部队战斗精神、纪律和作风一如“三八部队”而被称为“小三八”。</p> <p class="ql-block"> 5月19日,在中共金属地区特派员陈雨笠领导下,义乌县特派员江征帆、浦江特派员梅凯等人在义乌柳村召开的紧急会议上决定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7月7日在义(乌)西下宅组建了金东义西抗日自卫大队,为作“灰色隐蔽”,通过爱国民主人士季鸿业取得当局“钱南军别动第一支队第八大队”番号,杨德鉴任大队长,不久改称为“金义联防第八自卫大队”(简称“八大队”)。同时成立了以爱国民主人士吴山民为主任的“金义浦联防办事处”,为“八大队”提供给养。</p><p class="ql-block"> 6月,我党创建的“严州中队”(根据灰色隐蔽原则,也称“陆军坚勇部队”),活动在建德一带。次年3月离开建德,向金义浦地区挺进,与八大一中会合,编入第八大队之突击中队,6月,与八大二中合编为二中队。8月在义北楂林镇成功袭击汪伪军据点后,公开打出“坚勇大队”旗号。</p> <p class="ql-block"> 1943年11月中旬,国民党顽军调集重兵对浙东抗日根据地再次发起“清剿”,浙东第二次反顽自卫战爆发。浙东区党委和三北游击司令部为从外线牵制顽军以减轻四明地区的压力,于12月5日派杨思一、蔡群帆等率三支六中返金萧地区,整合当地人民武装,组建金萧地区抗日主力。</p><p class="ql-block"> “三支六中”到达诸北与“小三八”部队会合后,部队开抵诸义边界白峰岭,与“八大队”会合。12月18日至19日,在义北大畈村举行军政扩大会议,杨思一代表浙东区党委宣布中共会稽地委与中共金属地区特派员合并为中共金萧地委和建立金萧支队的决定。21日,部队转移至诸暨黄家店,宣布成立金萧支队,归三北游击司令部建制,支队长蔡群帆、政委杨思一,下辖第一、第二两个大队和一个直属机炮中队,共约800人。1944年1月8日,根据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命令,使用“金萧线人民抗日自卫支队”番号(简称“金萧支队”),正式列入新四军战斗序列。</p> <p class="ql-block"> 1944年3月23日,经浙东区党委批准,由中共义乌县抗日自卫独立大队工委掌握的国民党政府义乌县抗日自卫独立大队(300余人枪)撤回根据地,在义乌北大畈村与金萧支队会合,改编为金萧支队独立大队,彭林任大队长。1945年2月,蔡群帆率支队第一、第二大队去四明山充实浙东主力,编为浙东纵队第三支队第二、第三大队,留下的支队部人员与部分地方自卫队在诸北泰南村重组金萧支队,支队长彭林,政委杨思一,支队下辖3个中队,继续转战于金萧地区。</p> <p class="ql-block"> 在中共金萧地委领导下,金萧支队和各县地方武装纵横驰骋,浴血奋战,在1年9个月时间中,与日伪作战百余次,歼敌两千余人,设立了多处办事处或县抗日民主政府。队伍不断壮大,由创建时的800余人发展到1800余人。先后开辟和巩固了北到钱塘江畔,西临富春江、兰江,南至金华,东抵会稽山,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人口78万的金萧抗日根据地(包括诸北、路西、金义浦兰、诸义东4块),成为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的浙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举行谈判,我党顾全大局,主动撤出南方8省根据地。1945年9月22日,华中局根据党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转发中共中央电令“浙东、苏南、皖北部队北撤,越快越好。浙东部队及地方党政干部立即全部撤退。留下秘密工作及少数秘密武装(留作民枪存在)”,命令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及地方党政干部(除少数转入地下人员外),必须在7天内全部撒出浙东,开赴苏北。</p><p class="ql-block"> 金萧支队于1945年9月下旬奉命北撤,在上虞丰惠镇与同时北撤的金萧地区地方武装合编为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二纵队第六支队。10月6日,部队北渡杭州湾离开浙东赴苏中根据地。11月,在江苏涟水与第三支队一部整编为新四军第一纵队三旅八团。12月,随纵队编入津浦前线野战军第一纵队三旅八团。1946年1月改称新四军(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三旅八团。1947年1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三师八团,解放战争中该师作为华东野战军主力转战鲁豫皖苏,英勇奋战,取得辉煌战果,直至全国解放。1949年2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军六十师一七九团。1950年11月在朝鲜战争中以第九兵团第二十军六十师一七九团番号参加包括长津湖等重大战役,涌现出多名战斗英雄。1955年1月参加了我军首次海陆空立体战役——一江山岛战役,取得完全胜利。后经过多次整编,即是今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三集团军某合成旅三营。</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游击支队”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 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举行谈判,我党顾全大局,决定撤出南方8省根据地,战斗在浙赣铁路金(华)萧(山)段两侧的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也随令北撤。为保持党的旗帜,隐蔽骨干,蓄积力量,以待时机,与国民党展开斗争,金萧地委指派马青为金萧地区特派员,领导留下少数党政军人员(也有未接到北撤命令者)坚持原地斗争。</p><p class="ql-block"> 因为北撤任务紧急,造成留守人员一度失散,并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但是经过上级党组织的关心和主动寻找,冒风险,战困难,一些骨干很快重新集结,拉起了队伍。1946年1月,由马青率20余人、蒋明达(诸北特派员)率10余人、周芝山(金萧区联络员)杨亦明(路西县西南区委书记)率8人,与蒋忠(路西县特派员)、杨光(大西区委书记)、蒋谷川(路西县武工队长)会合开展武装斗争。这些留下来的少数党政军人员执行上级党委指示,与国民党展开各种形式的斗争,前赴后继,队伍不断壮大,相继于1945年10月成立了诸义东人民游击队(对外称“抗日难友团”)、12月,成立了“小主力中队”、1946年1月成立了诸暨人民自卫队、3月成立了萧富人民自卫队进行自卫与隐蔽斗争,随后进行了思想与武装斗争培训和开展袭扰缴枪行动,为发展与壮大保存了力量。</p> <p class="ql-block"> 经过斗争锤炼,队伍集结壮大,进行了思想教育和干部培训,夯实了思想和组织基础,于1947年2月成立了路西人民救国先锋队、同年7月由路西人民救国先锋队和会稽山抗暴游击队会合成立了会稽山人民抗暴游击司令部。1948年5月18日,浙东临工委批准会稽山人民抗暴游击司令部使用“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游击支队”番号。同年9月11日成立支队部,15日,为利用新四军金萧支队在群众中的威望与影响,号召更多的群众参军,在诸暨马剑石门村(今为诸暨市所辖)召开军民大会,正式向社会公布部队番号。1949年5月22日,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游击支队建制撤销。</p> <p class="ql-block"> 自1945年9月新四军浙东主力北撤至1949年1月浙江解放前夕,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游击支队已发展成为以浦江、诸暨、富阳、桐庐4县毗邻地区为中心,富春江两岸约12000多平方公里的广阔地区。先后设置过党的县工委8个,党的县级特派员5名,县政府7个,县级办事处4个,还成立了专员公署。游击武装主力和县、区地方武装发展到4000余人,还有上万民兵。这支由支队主力、地方部队、民兵三结合的人民游击武装,在3年8个月的战斗岁月中,驰骋转战于浙中、浙西18个县,经历了60余次战斗,粉碎了敌人7次较大规模的围剿,不仅击溃了根据地内外的国民党地方部队,还粉碎了国民党第二一六师和第二○三师两个正规师的扫荡。1949年5月,部队发展壮大至4200人,成为浙东人民解放军游击纵队的6个支队中活动地区最广、发展最快、人员最多的一个支队,为浙东地区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两个“金萧支队”的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线人民抗日自卫支队”和“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游击支队”是完全不同于一个时间,任务性质也不尽相同的部队,不能简单混淆:</p><p class="ql-block"> 金萧线人民抗日自卫支队是金萧地区的抗日主力武装;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游击支队则仅是解放战争时期路西地区的革命主力武装。</p><p class="ql-block"> 必须说明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因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中共浙东临工委将原金萧地区析为3个地区:路西、路东、路南,这3个地区都建有支队一级的武装主力。只不过路西地区的武装主力简称为“金萧支队”,它并不代表整个金萧地区的主力武装。这一时期,原金萧地区没有建立过统一的革命武装组织。</p><p class="ql-block"> 尽管如此清楚的历史事实,但笔者还是有必要阐释两支队伍的“内在关系”,由此说明为什么特别是在民间会被“含糊其辞”均简称为“金萧支队”,以致习惯性忽视了历史的真实性。</p> <p class="ql-block"> 一、新四军浙东主力北撤时,党组织命令少数领导干部留下进行隐秘斗争,如:马青、周芝山、蒋忠、蒋明达、常德存(葛理庸)、何志相、赵子逊、杨光、金平欧、杨亦明、蒋谷川、陈相海等,这些同志大多是区一级以上的干部,更多的是一些受命留下或没有接到北撤通知的普通党员,他们都曾是新四军金萧支队的一员(1945年2月重组的“金萧支队”支队长彭林在1947年7月被任命为会稽山人民抗暴游击司令部司令,只是利用其当时的名声而挂名而已,起到震慑敌人的作用,此时,彭林早已随主力北撤了)。正是这些党的火种留在,集结壮大力量,为金萧地区乃至浙东大地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牺牲和卓越贡献。</p><p class="ql-block"> 二、金萧线人民抗日自卫支队与日伪顽部队作坚决斗争,为民族谋独立,作战英勇、不怕牺牲、遵守纪律、与劳苦人民情同鱼水。抗战时期,社会上曾出现过很多所谓抗日队伍,其中很多只是挂羊头卖狗肉的游杂队伍,本质还是敲诈人民的反动土匪式队伍,只有共产党领导的“金萧支队”才是真正的人民子弟兵。</p> <p class="ql-block"> 新四军浙东主力北撤后,金萧地区一度处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清剿围剿之中,不少留下坚持斗争的曾是新四军金萧支队人员被追捕被枪杀,但革命烈火越烧越旺,他们前赴后继,不畏牺牲,坚持斗争,终于取得胜利,迎来全国解放。</p><p class="ql-block"> 1948年9月会稽山人民抗暴游击司令部接受组编命名为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游击支队,而1949年1月28日浙东临工委根据回山会议决定成立了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游击纵队,下辖6个支队,金萧游击支队被列为第一支队,正式番号是:“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游击纵队第一支队”。但鉴于新四军金萧支队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以及对敌人的威慑,加上路西(金萧)地区是当时浙东最大最艰苦的游击根据地,故在1948年9月15日浦江(现为诸暨所辖)马剑石门村成立大会上,就宣布为“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游击支队”,而且一直沿用这一番号,却从未正式使用过“第一支队”番号,大家都亲切简称其为“金萧支队”,以示对抗战时期新四军金萧支队的怀念与热爱。在新四军浙东主力北撤后留守的艰苦浴血斗争岁月中,每当游击队袭击乡公所、镇压土顽、张贴布告等活动后,群众都暗地相传:“金萧支队回来了!”可见“金萧支队”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和寄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误读“金萧支队”现象与原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金萧支队”有意无意被混淆,导致很多概念与事实失误,以讹传讹,破坏了历史的真实性与严肃性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而且长期熟视无睹形成误导。</p><p class="ql-block"> 据调查了解,目前混淆“金萧支队”概念的主要表现在以下4点: </p><p class="ql-block"> 一、撰文错误。不少有关金萧支队的文章存有混淆,如:《金萧支队在诸暨的战斗:攻打高城头》,攻打高城头发生在1948年4月17日,当时离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游击支队公开番号还有5个月,何来“金萧支队”?又是哪支“金萧支队”?《英雄之地红色寺庙》中写道:“……1947年6月……多次受到金萧支队领导的表扬肯定。”1947年6月,何来“金萧支队”?《金萧支队的诞生与发展》一文中缺少了“1944年1月8日,根据新四军军部命令,浙东部队整编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线人民抗日自卫支队(简称“金萧支队”)正式列入新四军战斗序列”的交待,而原文草率简写实属史实叙述的严重缺失。《带你走进金萧支队萧山纪念馆》一文:“1948年9月15日,在浦江马剑石门村(今属诸暨市)重建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积极扩大游击根据地。”文中“重建”一句应为“正式向社会公布了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游击支队的番号”。《金萧支队二、三事》内容讲的是抗战时期金萧支队的历史,却配上了解放战争时期金萧游击支队接受分水县国民党自卫队起义的照片。《金萧支队在湖源》中写到:“……新的金萧支队由彭林任支队长,杨思一任政委。”这显然是把抗战时期的金萧支队的领导班子用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的金萧支队。</p><p class="ql-block"> 类似错误最多,在此不一一列举。</p> <p class="ql-block"> 二、碑文错误。如桐庐县“长洲反击战纪念碑”碑文:</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八年七月二日下午,新四军金萧支队在支队长蒋明达同志和大队长陈相海同志的领导下正在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准备撤离长洲向浦江进发之时,突然听到哨兵的枪声,立即组织战士战(占)领优势地形,以猛烈的火力反击敌人,他们一面还击敌人,一面组织群众向后山转移,经过近三小时的战斗,因寡不敌众向后山撒退,我军侦察员杨友灿同志为保护蒋明达同志不幸中数弹身亡,另一位战士李继华同志为掩护群众转移光荣牺牲,二位战士献出了年轻的宝贵生命,他们的英勇事迹永远值得我们怀念。</p><p class="ql-block"> 公元二○一四年九月敬立</p> <p class="ql-block"> 碑中所称“新四军金萧支队”系明显错误。1948年7月何来新四军金萧支队?也还未成立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游击支队。当时的武装番号完整称呼是“会稽山人民抗暴游击司令部”。必须指出的是:此碑是××县民政局所立,却出现如此明显的错误,说明政府直接管理部门未认真研读党史军史。</p><p class="ql-block"> 又如:浦江人民政府竖立的郭家孝、许其水、郭永德、寿才照4烈士墓碑碑文刻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浙东人民游击总队金肖支队部”字样,错误也很多:金萧游击支队从未被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序列,应为“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肖支队”应为“金萧支队”;“总队”应为“纵队”;“金肖支队部”应为“金萧支队部”。此句碑文的正确写法应为“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游击支队”。</p> <p class="ql-block"> 三、称呼错误。主要的一个流行说法是:“前金萧”、“后金萧”说法,这有两种解释:“前金萧”指“蔡群帆带领的金萧支队”,“后金萧”指“彭林重建的金萧支队”;“前金萧”是新四军金萧支队,“后金萧”是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游击支队。从本文上述事实说明:“蔡群帆带领的金萧支队”和“彭林重建的金萧支队”具有同一时间段和同一任务的性质,故不存在前与后。而新四军金萧支队从创建到目前,都有一个完整的建制演变过程,并被列入我军正式序列。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游击支队则是使用“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游击纵队第一支队”番号(未被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游击支队与金萧线人民抗日自卫支队没有建制上的任何联系,更不能称之为“前”、“后”。</p> <p class="ql-block"> 四、展览错误。据参观了解,个别金萧支队纪念馆(陈列馆),将两支不同时期的武装力量统称“金萧支队”,主要将1945年10月至1948年5月时间段,笼统简单地称为“金萧支队”,上述史实表明,这段时期各武装力量都有番号。有的展馆文字说明很是凌乱,如萧山某抗战纪念馆中一图片说明这样写道:“图为金萧支队改编(为)苏浙军区第二纵队……”而史实是:金萧支队是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辖下的一个支队。这样的写法是将金萧支队表述成与浙东游击纵队并列关系。</p> <p class="ql-block"> 严格意义上讲,民间所谓“金萧支队”只是对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两支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的简称或是俗称,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热爱之情。但由此引起的种种混淆历史事实的现象在红色宣传中产生了相当错误的认识,其根本原因是:对红色宣传教育的形式认识高于内容认识,因而对金萧支队的历史沿革未作全面研读了解,一知半解,草率写作,也与相关责任单位审查不严、纠错不力、对合理意见敷衍了事有很大关系。各种书面文字资料以及在史料研究、展览说明中的简单笼统说法给混淆历史事实的现象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为了既能避免复杂称呼又要尊重历史的真实性,笔者建议:对两支部队的简称应为“金萧支队”(金萧线人民抗日自卫支队)和“金萧游击支队”(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p><p class="ql-block"> 笔者认为,红色宣传教育是一件十分严肃的政治工作,特别是各种书面文字资料以及在研究史料和展馆说明中务必要求准确完整。各级有关部门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历史,准确理解,务求确凿,严格把关,认真负责地做好这一工作,力求避免错误宣传而引起的对党史军史的误导误读,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p><p class="ql-block"> 《大江南北》总第392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