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提起他的大名,三国交界的边疆城市珲春市的人民,无人不知, 即使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乃至吉林省及全中国的人民,也有很多人记得他。</p><p class="ql-block">他就是中共九大代表,中朝俄三国交界顶端的第一村/中国东方第一村/防川村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姜泰元。</p><p class="ql-block">姜泰元是身材魁梧,慷慨大方,热情厚道,铮铮铁骨的朝鲜族男子汉,是光明磊落,朴实无华,忠心耿耿,积极向上的共产党人。</p><p class="ql-block">姜泰元于1929年7月17日,出生在珲春县敬信乡小盘岭村(现改为敬信镇大肚川村的村民小组)的一个贫农家庭,20岁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年6月,图们江对岸的邻国朝鲜,爆发了战争,姜泰元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了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了,经历了惨烈的战争,进行了英勇的战斗。</p><p class="ql-block">1956年,姜泰元在天天在燃烧的战壕中奔波,敌机轰炸,炮弹爆炸的高地上,出生人死,进行战斗,消灭了敌人。</p><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姜泰元光荣退伍,告别部队,告别朝鲜,告别战友,复员回国,回到了家乡小盘岭村,从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期间,与本村姑娘金玉粉(1938年-2015年)结婚,生育了三个儿子。</p><p class="ql-block">1963年,姜泰元一家从珲春市敬信公社小盘岭大队迁到敬信镇金塘大队,在敬信公社粮管所工作,并兼职担任金塘大队党支部副书记了。</p><p class="ql-block">1964年末,延边军分区副政委赵南起(解放军上将,全国政协副主席)找姜泰元谈话,谈论要在防川建村,动员群众移居防川的话题。姜泰元当即表示,带领群众搬到防川去居住,建村,保卫边疆,建设边疆。</p><p class="ql-block">1965年,姜泰元同志为守护祖国边疆领土,在小盘岭大队和金塘大队,做群众工作,最后筛选和带领朝鲜族17户党员/社员家庭,搬迁到“飞地”防川,建立了防川大队,担任了防川大队第一任党支部书记。</p><p class="ql-block">姜泰元同志在防川大队,起早贪黑,带领贫下中农社员和来自长春市和上海市的集体户知识青年,抓革命,促生产,同时,带领民兵,与驻军部队一起,站岗放哨,保卫边疆,建设边疆,深受广泛军民的欢迎和组织的信赖。</p><p class="ql-block">1969年4月份,姜泰元同志当选为中共九大代表,赴北京,参加了九大,接受了毛主席的接见。</p><p class="ql-block">1983年,防川大队改名为防川村,姜泰元同志继续担任党支部书记,一直工作到1989年,光荣退休。</p><p class="ql-block">中国“东方第一村”防川村,位于珲春市敬信镇东南端,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张鼓峰下,图们江东岸。</p><p class="ql-block">防川村于清朝同治年间建屯,因地表层为沙土,多生野大麦,得名黑穆吉(满语,野大麦之意)。光绪十二年(1886),钦差大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吴大澂和珲春首任副都统依克唐阿与沙俄进行勘界谈判,取得了重立防川“土字牌”界碑,收复中国黑顶子地方(今珲春市敬信镇)、争回图们江口出海权的重要功绩。光绪三十三年(1907),此地曾称防川项(防川为朝鲜语,意为多柳的河畔;项为汉语,颈、脖子之意)。1938年,张鼓峰事件后,日军将该处(防川,沙草峰)143户朝鲜族居民强行全部迁走。</p><p class="ql-block">1947-1949年,重新建屯时,以防川特殊地理位置,意解为祖国的重要边防山川。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当地居民又迁往县内。1957年,由于图们江水泛滥,进入防川最窄的洋馆坪段路堤被冲毁,我国公民长期借走前苏联道路进出此地,防川遂成为我国的一块“飞地”。</p><p class="ql-block">1964年11月,延边社教工作团进驻珲春。时任延边军分区副政委赵南起同志为工作团成员,并任敬信社教工作队党委书记兼队长。赵南起同志发现防川是一个“飞地”,没有驻军,没有居民,建议延边军分区,从所属边防团派出一个排进驻防川。</p><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赵南起同志亲自与金塘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姜泰元谈话,要求姜泰元带头往防川搬迁。承诺:防川,居民生活物资全部由部队用巡逻艇从水路运送;从军分区抽调两名文化水平较高的战士到驻防分队,开办小学,解决居民子女教育问题;逐步解决陆上交通问题。</p><p class="ql-block">姜泰元慷慨痛快表示:党和部队为我们做后盾,我们还有什么后顾之忧?我马上动员群众往防川搬家去。</p><p class="ql-block">1965年春,在姜泰元亲自从敬信金塘大队和小盘岭大队挑选了17户觉悟高的党员社员,搬迁到防川了。加上 1961年县农业局和敬信公社在防川联办畜牧场,迁来的10户居民,加姜泰元一家,共28户了。搬迁后,成立了敬信公社防川大队(1983年6月,改名为防川村)。</p><p class="ql-block">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之后,中苏边境紧张,而防川又处珲春边境前沿。姜泰元带领民兵们,白天身背钢枪和手榴弹开展农业生产,夜晚挑灯挖战壕和防空洞。他们与边防战士并肩巡逻,积极做好备战,坚决捍卫防川国土,成为当年全国唯一的军民联防典型。</p><p class="ql-block">1969年4月份,姜泰元赴京,参加了中共九大。姜泰元由此成了珲春县(市)历史上,至今为止,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全国党代表。</p><p class="ql-block">1965年,姜泰元带领大家迁居防川后,重新开垦出废弃多年的荒地,盖起了房子,重建了新村。没想到这年8月,一连三天的倾盆大雨,使整个防川村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刚盖起来的房屋全被洪水冲塌,全村人不得不登上北侧的张鼓峰避难。搬迁头一年,本来就是百事待举遭受这一场洪涝灾害,犹如雪上加霜,困难更大。可是,姜泰元毫不气馁,他组织大家以顽强的毅力生产自救,战胜灾害,重新盖上新房,让人们确保温饱,平安无事度过了这一年冬天。</p><p class="ql-block"> “农业学大寨”的火红旗帜迎风招展,姜泰元深受鼓舞,从早到晚带领贫下中农社员,进行开荒,在荒野上开出一块块耕地,再连成一片片沃土。</p><p class="ql-block">秋收时节,饱满的庄稼丰收在即,野猪从山里闻风而动,成群结队偷吃粮食。姜泰元就把大家分成两组昼夜值班。就是看野猪,他也班班不落。</p><p class="ql-block">防川是珲春海拔最低点,涝洼地特别多,雨季庄稼经常遭水淹。姜泰元就组织大家在冬季农闲时挖排水沟。他带头出工,带领村民们挥汗如雨。他用无声的行动,在绿色田野间高高树立起一面模范共产党员旗帜。</p><p class="ql-block">那时候,农村大队干部没有工资,与大家一起挣工分,干一个工挣一份钱。姜泰元又要带头上工,又要安排处理村务。防川村紧靠俄朝边境,作为边防要地,姜泰元还要带领众乡亲一边生产一边备战。</p><p class="ql-block">通往防川村沿江公路的修建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姜泰元早年当村支书时外出到县、乡开会办事,走的是树趟子里的土路。逢雨雪天气,泥泞难行,大雪封山,有两段路还得借道前苏联,每回都要走上大半天。</p><p class="ql-block">姜泰元全心全意为党的革命事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奔波,为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奔波,而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尤其是1967年和1968年,一群不怀好意的男女,无中生有,进行挑衅和攻击,进行文攻武斗,要打倒姜泰元同志,广大社员和来自上海市和长春市的集体户知识青年们坚决拥护姜泰元同志,最后,上级党组织派人来查明情况后,表示支持姜泰元同志,姜泰元同志才得到解放,从凶险的旋涡中的解脱出来了。</p><p class="ql-block">1969年4月份,姜泰元当选为中共九大代表,满怀激动的心情,赴京参会。九大结束后,他回到家乡,带领乡亲,更加勤奋工作,勤奋劳动,到了1989年他退休时,防川村的水旱田已达100多垧。他还率领乡亲们开水田种植水稻,结束了村里无水田的历史。粮食年产量达到45万斤,居当时全乡之首。</p><p class="ql-block">荒地变成米粮仓。站在五谷丰登的田野,姜泰元又有了新的筹划,他立志把集体经济做大做强,让村民们过上富足日子。依靠荒山野岭他又带领大家发展副业生产,靠荒地养蜂,借水泡养鱼,依荒坡养牛,日子愈来愈有奔头。在敬信,只有防川工分最高,一个工合两三块钱其它村一个工只挣六七角钱,这可真让乡亲们感到自豪。</p><p class="ql-block">那时,人们住的大都是破旧不堪的草房。为了节省国家补贴的资金多建房,姜泰元与乡亲们利用每天晚上的时间脱土坯。他与乡亲们白天种地晚上建房,庄稼熟了,一排排锃明瓦亮的瓦房也建好了。</p><p class="ql-block">姜泰元把乡亲们当作亲人。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他第一个到场,谁家缺钱用,都找他借,哪家人病了,他亲自护送到医院。</p><p class="ql-block">边防某部一连驻守在村庄里。姜泰元和防川村民视军人为亲人,共同谱写出一曲曲军民共建的动人赞歌,至今仍传为佳话。一连没有自己的菜园地,姜泰元就把村里最好的5公顷菜地送给连队,种菜铲地,姜泰元与村民们包下了,当村里农忙时,一连的战士们也来到田间帮助老乡春播秋收。</p><p class="ql-block">1987年冬,连队的猪舍不慎起火,天寒地冻,又逢上级领导防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要来视察工作,连长和指导员很着急。是姜泰元带着乡亲们奋战三天三夜,重新砌好了猪舍,为连队解决了一个大难题。</p><p class="ql-block">作为全国军民共建的先进典型,从1996年至今,防川村党支部副书记这只“接力棒”,已经在一连历任指导员的手里传接了20余载。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鱼水情谊和优良传统得到继承发扬。在防川一连,至今还保存着一张姜泰元与战士们在菜地里劳作的珍贵图片。“军警地同心筑堡垒”活动在这里结出了丰硕的成果。</p><p class="ql-block">如今,防川已成为闻名全国的“吉林八景”之一和吉林省首批旅游乡村,建起了古朴漂亮的朝鲜族民居和民俗历史展示馆,成为镶嵌在祖国东北边陲的一颗璀璨明珠,而这正是姜泰元生前苦苦奋斗24年所期望的。 </p><p class="ql-block">2004年,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辛勤奔波一生的防川村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姜泰元同志因病,不幸离开了人间。然而,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姜泰元同志的亲切形象和光辉一生的!</p><p class="ql-block">姜泰元同志去世后,中共珲春市委和政府,缅怀姜泰元同志,在防川村的后山下,特建了泰元阁。赵南起上将来到防川,久久怀念姜泰元同志,说:姜泰元是我派到防川来的,好兄弟,好同志!</p> <p class="ql-block">1995年6月23日,江泽民总书记,第二次视察访问防川,照片中,站在中间的人,是姜泰元同志</p> <p class="ql-block">吉林省八景之一,防川景区</p> <p class="ql-block">姜泰元同志和战友们退伍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姜泰元一家人(姜泰元夫妻和三个儿子及儿媳妇,孙女)的合影。照片中,穿红色衬衫的青年是姜泰元的小儿子姜东日,提供文中照片。</p> <p class="ql-block">中国东方第一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姜泰元同志在防川</p> <p class="ql-block">姜泰元同志去世后,中共珲春市委和政府,缅怀姜泰元同志,在防川村的后山下,建了泰元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