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世事纷更几变迁,提航自此离家园。</p><p class="ql-block"> 支分海角谁无地,派到浔阳各有天。</p><p class="ql-block"> 七老岭前云漠漠,百年冢上草绵绵。</p><p class="ql-block"> 何为一雁顶风渡,再设裳衣拜祖先。</p><p class="ql-block"> 一首七老岭诗赞,描写了明朝洪武二年(1369)王伯敬、王伯政等七人为了躲避倭寇侵扰,自江左海州云台山下当路村(今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区花果山乡当路村)外迁,至七老岭分手,从此天各一方、生离死别的悲壮情景。全诗慷慨中透着悲凉,无奈中蕴含着希望,至今读来依然让人不胜感慨。</p><p class="ql-block"> 不久前,车溪王氏与失联二百余年的孟公房萍乡支宗亲恢复联系及其派代表回来祭祖、团聚,让人依稀品尝到了诗中的况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王氏总祠/王鸿文化园筹建管理群”是于都王氏宗亲联谊会的工作群之一。宗亲们经常在群里谈工作、叙亲情。</p><p class="ql-block"> 2022年10月11日晚上10时许,于都罗坳步前的王淑华宗亲在群里转发了萍乡宗亲寻找祖源的信息。转发图片中的《序言》说:族谱乃姓氏历史及炎黄子孙繁衍状况之记载,亦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修谱意义,旨在清脉络、树风范。续修族谱,犹木之寻本,水之溯源。我王氏宗祖,由赣州到车溪。谱始祖十五郎为兴国主,后迁居云都车溪,为车溪王氏。传至十五世祖曰位、曰仁、曰伦、曰俊四公,为同胞兄弟,清乾隆间,复又偕随来萍,今井村王氏……。再看字辈:五庚朝原举,振子世邦兴;应崇嘉维曰,常珍愈允承……与《车溪王氏四修族谱》所载字辈一字不差。再查阅《车溪王氏七修族谱》,也很顺利就找到了曰位、曰仁、曰伦、曰俊四位先辈的世系与世传。其中曰位的世传中明确记载:兄弟徙居袁州府萍乡县小西门外木莲塘。光烈族长第一时间在群里发言,认定其确属十五郎后裔无误,光订宗长也指出:“云都车溪”应是“雩都车溪”,因“雲”“雩”形似,系繁体字向简体字转化时的鲁鱼亥豕之误;而“始祖十五郎为兴国主”之后遗漏了一个“簿”字……。一时间,无论十五郎系下宗亲,还是其它支系的宗亲,都纷纷发言,对萍乡支系祖源对接成功表示庆贺。淑华宗亲也不失时机地把光烈族长等多名车溪宗亲拉进了萍乡王氏宗亲交流群。</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的日子里,两地宗亲几乎天天互致问候,互相打听感兴趣的事情。随着相互了解的加深,双方见面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起来。但由于疫情的缘故,双方都只能默默地为见面做着准备工作,而对见面的具体时间却秉持着乐观、审慎的态度——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经车溪光烈族长与萍乡理事会罗生秘书长反复沟通,双方相约:将见面的时间定在11月5日。为此,车溪王氏宗族理事会于11月2日在大夫第宗祠召开会议,商讨并安排接待事宜。</p><p class="ql-block"> 11月5日清晨6时许,萍乡宗亲传来消息:他们已到永新县境内。8时30分,光烈族长与部分族贤已在于都西(仙下)高速路口等候。9时30分左右,萍乡宗亲一行15人分三辆车如约而至。双方自我介绍、寒暄致礼毕,即乘车前往祭扫朝敏公、原存公祖坟。</p><p class="ql-block"> 11时许,萍乡宗亲个个披红挂彩,在王建纯会长的带领下,来到大夫第王氏宗祠口。一时间,唢呐锣鼓喧天,礼炮轰鸣,好不热闹。车溪王氏宗族理事会全体成员都头戴礼帽、身着长衫,拱手作揖相迎,萍乡宗亲也一一作揖回礼,气氛庄重而热烈。入得祠来,即焚香炳烛,依照祖制祭拜祖先,以告慰祖先的在天之灵。12时许,光烈族长代表车溪王氏宗族向萍乡宗亲赠送《车溪王氏七修族谱》。随后,萍乡宗亲和车溪王氏宗族理事会全体成员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12时30分,午餐开始。虽说桌上尽是家常菜式,但分离二百余年的宗亲相见,自是觥筹交错,情真意切。</p><p class="ql-block"> 餐后稍事休息,在车溪宗亲的带领下,部分萍乡宗亲参观了抗洪广场、守望广场和辛峰阁,还顺道拜访了104岁高龄的烈士遗孀段桂秀奶奶,并与之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下午3点左右,返回大夫第王氏宗祠进行座谈。萍乡宗亲出示了带来的民国老谱残页,祖源信息再一次得到了确认。随后,萍乡宗亲简要地介绍了萍乡方面的情况,得知其先祖自清朝乾隆年间由车溪徙居萍乡以来,已繁衍至“功”字辈,鸿丁达二百三十余人。座谈会上,萍乡宗亲向车溪王氏宗族理事会捐款一万元,用以修缮大夫第王氏宗祠。</p><p class="ql-block"> 相聚的时光总是太短,亲情的温暖永留心间。晚上6时30分左右,晚餐毕。受疫情影响,萍乡宗亲不得已踏上返程。</p> <p class="ql-block"> 台湾作家林清玄说:“凡是世间的有情,都不免对故乡有一种复杂的情感,在某一个时空呼唤着众生的归去。”而我一直认为,这里所说的“故乡”其实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不仅仅是指某个特定的城市或乡村,也不单独指某个熟悉的环境以及其中熟悉的人和事。很多时候,它是指一种心灵的慰籍与依归。它的背后,藏着人生的终极拷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何处去?萍乡宗亲如是,“台湾阿公”亦然,我们芸芸众生中的任何一员,谁又能例外呢?</p><p class="ql-block"> “于都王氏宗亲联谊会群”现有群友253人,群友几乎都是于都县籍的王氏宗亲。</p><p class="ql-block"> 11月26日凌晨1时许,群友王有东转发了一则寻根信息——几帧抖音视频截屏图片。图片显示:寻根人叫“台湾阿公”,其祖上名王长发,于清末民初从“雩都县长盛乡三贯潭石保瑶坡段”徙居台湾,今寻祖源。早晨6点多,群里就热闹起来了。群友王光辉和“玉~树林~风”首先提供信息:仙下乡有三贯村,也有“潭石”这个地方,至于“瑶坡段”就有待查询了,光烈族长、王光订、王名俊等族贤也纷纷发表意见。光烈族长查阅族谱,将已掌握的“王光达”“王上英”父子(疑似)信息拍照,委托王有东转发给“台湾阿公”。晚上6时27分,王有东将“台湾阿公”拉进了“于都王氏宗亲联谊会群”,光烈族长与“台湾阿公”互加了微信。至于祖源的认定,则有待“台湾阿公”将信息传回台湾,进行比对、甄别之后再作判断。</p><p class="ql-block"> 12月2日一大早,光烈族长在微信群给大家带来好消息:“台湾阿公”已核实相关信息,确认王光达是其祖父,他将寻找合适的时机,第一时间回于都车溪寻亲、祭祖。在抖音短视频里他难掩心中的喜悦,饱含深情地说:祖国的同胞真的太让我感动了,上次发布寻根的信息,真的有人找到了——不仅找到了现在的地址,甚至连我祖父的大名、出生日期全都找到了,真的太神奇了!我真的感受到了两岸之间的血脉情深是永远也斩不断的……。</p> <p class="ql-block"> 前不久,披览他姓族谱时,见到这样一段文字:自始祖肇基以来,厥后族世繁盛。若子若孙,或经商或宦游,或寄居某地,从之迁徙不一。久之,因地以为族,自是一地而分为数族……。诚然,这些迁徙是为了生存与发展,自发自愿的,这也是历朝历代社会稳定时期导致人口迁徙最为常见的原因。除此以外,还有大量的因战乱、疠疾、灾荒、流放以及官府的政策性移民。这些人口的迁徙是被动的、无奈的,被迁徙人口往往筚路蓝缕、历经苦难,才得以在异乡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正是由这样一代又一代的先人们波澜壮阔的迁徙、交流与融合,才奠定了泱泱华夏绚烂宏阔的人文版图。</p><p class="ql-block"> 也许,哪怕是是穷尽一生,我们也难以真正厘清自身的血脉源头。但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我们,踏上那方浸润着祖先血汗的土地,细细解读那藏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间的悲欢离合。那既是故乡又是异乡的地方,总会给我们带来一种真诚、浓烈的亲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以上图片及视频来源于微信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