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世界语运动的积极推动者

青青柏杨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鲁迅先生是中国世界语运动先驱之一。早在上世纪20年代初,鲁迅即追随蔡元培先生投身华夏世界语进步文化运动,他曾为世界语在中国的推广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特别是他在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任教时期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在国际世界语运动史册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踏上世界语道路</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3年6月7日,鲁迅被蔡元培、吴稚晖、陈声树创办的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聘为董事并负责讲授《中国小说史略》、《文艺理论漫谈》等课程,从此鲁迅踏上了世界语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鲁迅对世界语一直怀有一种炽热的情感,早在他与胞弟周作人来北大任教时,就受到了蔡元培先生的影响而接触了世界语。蔡元培领导下的北京大学从1917年就开设了世界语课程,聘请了孙国璋讲授世界语。1922年3月初,又聘请了由鲁迅推荐的俄国世界语盲人作家爱罗先珂讲授世界语,已是北大文学教授的鲁迅常常前去听世界语课,他与爱罗先珂有一段真诚的文学交往,他先后翻译了爱罗先珂的童话《鱼的悲哀》、《世界的火灾》、《鸭的戏剧》等文学作品,从而在中俄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1922年5月23日,北京世界语学会宣告成立,周作人当选为该学会的会长,鲁迅亲自参加该学会成立的庆祝活动,照相机记录下周氏兄弟一起参加北京世界语活动的珍贵镜头。鲁迅深深地爱上这一门有利于世界各国革命和世界各国人民文化交流的语言,从此他便与世界语结下了一段深深的情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鲁迅先生在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授课是兼职,他还继续担任北京大学的文学教授。每星期二、五的下午时间,他不顾身体的疲倦,从北京大学到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旧北京西城孟瑞学校),他有时步行,遇到时间紧就乘坐黄包车。不论多么忙碌,他都没有耽误过一堂课。历史的记忆曾记录下那难忘的一幕:在风风雨雨的京城街路上,常常出现一个穿长衫的消瘦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鲁迅先生热情地为中国世界语运动而奔波,从而赢得了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的学生们的崇敬和爱戴。学生们都很爱听鲁迅先生的讲课,他一如在北大的教法,一堂课两个钟头。每当鲁迅先生走进教室的大门,教室里立刻一片寂静,每次不到20分钟,总会听到学生们激动的笑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遇到青年诗人柔石</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世纪20年代初,古城北京的新文化运动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世界语的春风荡然劲吹,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成了中国的世界语进步文化的摇篮。鲁迅凭着对世界语的真挚的情感,在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这块土地上,播下了一颗颗希望的种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历史就是这样有趣!鲁迅巧遇到了来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来学习世界语的一位有抱负的文学青年,他就是上海左翼作家联盟的青年诗人柔石。这也是青年诗人柔石第一次见到他心底推崇敬慕的文学大师鲁迅先生,鲁迅也很喜爱这一位思想进步的有才华的文学青年,他曾对柔石说:“人类将来总当有一种共同的语言,世界语则可以为沟通世界人民的感情的国际语用……”鲁迅先生还给柔石讲了中国新文化的发展情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后,青年诗人柔石回到了上海,勇敢地投身到为人民大众呐喊的革命文学战线,直到他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他那年轻宝贵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任教的日子里,鲁迅都在尽心尽责地教书。他常常鼓励学生努力掌握世界语,从事世界语进步文学翻译,并勉励学生胸怀远大抱负,投身于中国的进步事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鲁迅先生的扶持下,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培养出了柔石等一批红色革命青年。还培养了王秋士、吕蕴儒、李文辉、李瑞甫等青年世界语翻译人才。他们先后翻译了很多的文学作品发表在当时的《京报副刊》、《黄报副刊》等报纸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在北京义务授课</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是一所民办学校,在这里读书的大部分是穷学生,从而学校的教育经费相当困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学校决定给聘来讲课的教授每月马车费20元,作为学校的董事之一的鲁迅先生深知办校艰难,总是不肯收取这笔钱,为此学校教务处负责财务的陈空三和冯省三两位先生很为难,何况冯省三又曾在北大读过书,还是鲁迅的学生。鲁迅曾对送钱的陈空三说:“学校经费困难,我是晓得的,所以这钱我不收,你还是带回去,每一个世界语者在目前环境下应尽自己的力量做出贡献,然后世界语才能广泛地传播出去,我自己虽然没学好世界语,但我是支持这个运动,因为我赞成它。”后来,由于陈空三再三地坚持,鲁迅才答应少收一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鲁迅日记》中记载着鲁迅先生只收了有限的几次,而且从来没有收过20元。实际上鲁迅当时的经济状况也颇窘迫,可是他宁可到朋友处借钱,也不愿让这所世界语学校在经费开支上为难。为此,鲁迅先生在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是义务授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鲁迅先生在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授课一直坚持到1925年3月20日学校停办,他任教了1年零9个月,这段时光尽管很短暂,但鲁迅先生在这片中国世界语文化土地上默默地耕耘播种的高尚的奉献精神,永远值得我们纪念和追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热心世界语翻译工作</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在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任教期间,勉励学员多翻译一些世界语的文学作品。他曾支持胡愈之、周作人、王鲁彦、孙用等人翻译世界语文学作品,并在自己创办的刊物上,为世界语译作提供发表园地。《世界》杂志曾于1936年8月写信给鲁迅,征询他对世界语的意见,当时鲁迅虽已重病在身,但仍勉强支撑,复信《世界》杂志社说:“我自己确信,我是赞成世界语的,赞成的时候也早得很,怕有二十年了吧。但是理由却很简单,现在回想起来:一是因为可以由此联合世界上的一切人—-尤其是被压迫的人们;二是为了自己的本行,以为它可以互相介绍文学;三是因为见了几个世界语家都超乎口是心非的利己主义者之上。后来没有深想下去,所以现在的意见也不过这一点,我是常常如此的:我说这好,但说不出一大篇它所以好的道理来。然而虽然如此,它究竟会证明我的判断并不错。”鲁迅的回信在《世界》杂志发表以后,使世界语者深受鼓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鲁迅逝世以后,中国世界语者为翻译出版他的著作了很多的努力。1937年冯文洛将《孔乙己》译成世界语,发表在匈牙利出版的《文学世界》上;1939年世界语版的《鲁迅小说选》出版,1949年以后,鲁迅的《野草》《朝花夕拾》和《鲁迅小说集》等被翻译成世界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摘自付晓峰《鲁迅的世界语情缘》中国共产党新闻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