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2月9日,新野县组织各乡镇(街道)开展人居环境观摩评比,王集镇以“五星”支部创建工作为抓手,坚持将创建“五星”支部与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进行深度融合,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成效显著,在此次观摩评比中荣获“第一名”佳绩。</p> <font color="#ed2308">王集镇党委书记孙峰在观摩评比现场会上做典型发言(左六)</font> <p class="ql-block"> 自“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在镇党委书记孙峰同志的带领下,把握“五星”支部创建契机,以创建带动整治,用整治促进创建,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眸定“攻坚排头兵怎么树? 整治攻坚战怎么打? 援军力量怎么聚?”3个关键环节上下功夫,着力攻克了人居环境整治中“美而不优”、“净而不久”、“战而不速”的一系列问题,在全镇拉网推进,经过近几个月的集中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乡村面貌持续改善,村民房前屋后也旧貌换新颜;群众幸福感、满意度得到有效提升。</p> <b>一、聚焦问题整治,在示范带动上树先锋</b><br> <i>一是压实专班责任,发挥尖兵力量。</i>聚焦村庄“六乱”,强力开展“六清”,按照“工作有人抓,问题有人管,难题有专班”的思路。组建“乱搭乱建残垣断壁专项清理攻坚、乱倒乱扔坑塘污水专项整治攻坚、乱堆乱放杂物柴草专项清理攻坚、道路沿线杂物清理护坡维护专项攻坚、荒坡杂草专项清理、庭院绿化美化专项推进”等6个攻坚专班,班子成员任各专班组长,坚持每天召开专班任务调度、坚持每晚召开各村问题研判、坚持每条问题一抓到底”的三个坚持,着力解决“怎么干”的问题,从“抓整改”到“精整治”。<i>二是组织引领,攻坚突围。</i>各村对照镇整治专班,以“五星支部”创建活动为抓手,动员村内党员、干部、群众、热心人士等成立工作队,确保每村整治队伍有党员,每项攻坚有先锋,每个村庄有联动,实现各项整治全面推进。<i>三是示范带动,齐头并进。</i>采取打造示范村,以示范村引领全镇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突出曹集、周湾、冯集、汪堤四个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和S239省道、县道008线两条示范线整治重点,逐村逐段逐户研判,一户一策,靶向推进。同时,其他14个村,借助示范村成功经验,对照整改,补短提升。截止目前,已拆除铁皮棚209个、残垣断壁462处,清理坑塘18个、治理提升养殖场38个,清理杂物柴草800处,绘制乡村振兴等主题宣传画1000多平方米,全镇各村达到“视线范围无柴草、险房拆除无遗漏、坑塘水清无杂物、因村制宜推进有特色”的“三无一特色”整治标准,乡村卫生环境有了新起色,村容村貌有了新改观。 <p class="ql-block"><b> 二、聚焦整治攻坚,在重难点上下功夫</b></p><p class="ql-block"><i> 一是扎实推进户改问题清零。</i>由镇班子成员带队,分成6个组,对全镇18个村改厕户进行排查,实行问题清单双交办,一份交责任组长、一份交村支书。每天下午五点由村责任组长和支部书记以图片形式逐户在大屏幕汇报整改情况。筹措资金30万元,由镇政府择优统一采购改厕器具,落实“摸底、验收、销号”一条龙,确保问题“清仓见底”。因地制宜,在白滩、高桥、石羊岗等7个村大力推进双翁和大三格两种改厕模式。至目前,3P项目已实施双翁128户,建造大三格5个,联通210户。<i>二是创新打造可复制性“四园”模式。</i>坚持“宅权不变、群众自愿、树木留存、百姓受益”的工作思路,组织专项力量对村内“拆违除旧”腾退出的土地、农户房前屋后边角地进行摸底排查,引导农民把荒废宅基地变为游园、果园、花园、菜园,支持引导群众自己清理、自己使用、自己管理,在房前屋后建设“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小游园”,在村组空闲地等合适位置围起竹篱笆,打造“共享菜园”。至目前,已打造“一宅变四园”148处,原来的“杂物之家”“卫生死角”现在变成了游赏乐地,既顺应了民情民意,又美化了村庄环境,提升了村容村貌。<i>三是结合历史文化,激发乡村多元新业态的乡村文化旅游产业。</i>依托“党支部+环境整治+旅游”模式,推行资产盘活、田园生金等增收“七法”,大力发展乡愁经济,复原修建了“空灵秘境马鞍山”历史传说古迹与“乡愁”文化特色村庄旅游景点,吸引众多省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探秘,带动了地域经济。</p> <p class="ql-block"><b> 三、聚焦巩固提升,在达优提质上寻突破</b></p><p class="ql-block"><i> 一是发动大学生志愿者力量。</i>通过招募绘画志愿者,围绕乡风民俗、人居环境、乡村振兴等元素,进行墙体彩绘,以水墨之力绘出乡村振兴之美。已彩绘主题宣传墙画860余幅1500余平方米,汪堤、范坡、石羊岗等10多个村的墙绘已成为传播文明的鲜活载体。<i>二是动员群众参与。</i>由村党员、志愿者和在镇村干部指导下,发动群众就地取材扎篱笆,带着群众干,让群众干有榜样、学有标准,破解了政府“大包大揽”、群众“站着看”的怪圈,让群众充分参与村庄发展建设,着力做好门前美化、绿化,将创建工作落实落细。<i>三是发挥村级全科网格员职能。</i>组建了由网格员组成的环境监督村组网格宣传队,实现卫生监管、宣传发动无死角、全覆盖,完善的卫生管理制度,把环境卫生管理纳入村规民约。落实辖区内主干道路沿线、机关单位、商街门店、村民房前屋后“三包”责任制,建立健全生活垃圾日产日清、集中堆放、统一填埋等各项管理制度,解决了长效机制难监督的问题,有效杜绝杂物垃圾易反弹,环境卫生难保持的现象,以规范化的制度来推进和保障环境整治工作,力争重塑“水清、镇美、人和”的良好王集形象。</p> <p class="ql-block"> 通过创建“五星”支部,引领人居环境高效提升,在王集镇各村掀起了一场比数量、比质量、比速度、比效果的人居环境整治“大竞赛”。人居环境整治最终目标是实现生态宜居,通过环境大改观,群众精神面貌和生活习惯也随之向高品质看齐,“农村环境人人搞,农村更比城市好”在这里已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成为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存在。在实现村庄人居提档升级的同时点亮了“生态宜居星”,群众幸福感、满意度得到有效提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