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 修身正己——宜阳县锦屏镇高桥小学国学诵读第二次活动纪实

锦屏镇中心小学

序言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论语》是一部古老的做人做事的智慧宝库;《论语》是至圣先师的谆谆教诲,是立身处世的道德规范;《论语》用简洁而隽永的语言讲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本学期,锦屏镇高桥小学教师开展了“诵读经典 修身正己”读《论语》活动。一篇篇诵读体现了老师们的修身之路,一次次组内交流展现了老师们的正己之心。2020年12月8日,高桥小学经典诵读小组的教师欢聚一堂,诵读经典,畅谈收获。</span></p> 开场篇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本次分享会在苗方方老师的主持下拉开序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国学经典,诵读不衰。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它沉淀于历史的长河,又升华于现代的社会。今天,我们又一次相聚在这里,诵读国学经典,彰显华夏文明。本次诵读内容为《论语》学而篇6—10章节。</span></p> 诵读篇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华5000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中华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书声朗朗,开卷有益,让我们一起诵读经典中的经典《论语》,擦亮我们的眼睛,点燃我们的智慧。大家依次诵读《论语》学而篇6—10。</span></p> 交流篇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诵读结束后大家依次进行交流分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苗方方老师分享:</span></p><p class="ql-block">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p><p class="ql-block">作为教育家,孔子极其重视道德教育,他不仅有高深的思想,也有平易近人的教法。人生启蒙,怎样从一个无知的孩童成长为对社会群体有用之才,这是一个教育策略和途径问题。针对人生第一课,孔子给出了浅近明了的回答,那就是,做人应当先修德,再学知识。也就是说,对于弟子的教育,孔子认为应当从伦理教育入手,在家孝顺父母,敬重兄长;其次,学习待人接物,做到严谨守信;这些根基打好后,再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p><p class="ql-block">孔学的人生第一课便是做人,要求从小就注重道德伦理上的修养。有了一定的道德基础,再学习各种知识。显然,这是德育优先原则。事实证明,这一教育策略和途径是科学的,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德高才浅,只是这个人对社会贡献多少的问题;而无德有才,则是危害社会的问题了。比方说,古时的贪官污吏,无不想尽办法,搜刮民脂民膏,这些人多学富五车,每个人的智商都很高。即便是现在,利用自己掌握的高科技手段作案的人也是屡见不鲜,难道能说他们没有知识吗?从本质上看,这些人是在缺少仁德的情况下学习了文化知识,属于本末倒置的行径,所以他们很难成为一个好人。知识对于一个人来说固然很重要,但是人们自身的道德修养却更加重要。一个人只有提高了自己的道德修养,再去学习文化知识,才会离成功更近,成为一个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冯欢欢老师分享:</span></p><p class="ql-block">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p><p class="ql-block">这一章是跟我们讲伦常的道理。伦常这个伦就是五伦的关系,常是不变的意思。五伦的关系,所谓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贤贤」第一个贤字是动词,是贵重的意思,以什么为贵?第二个贤字就是贤德的意思,就是以贤德为贵,重贤德。「易色」,这个易是当轻字讲,轻易的轻,色是美色。贤贤,易色,是讲夫妇,就是嫁娶、选择配偶重德不重色,就是这个意思,这是正人伦之始。『事父母,能竭其力』,这是讲儿女对父母的尽孝,孝顺父母尽心尽力。『事君』,这是讲到君臣之间的关系,事奉领导。「君」狭义来讲,一国之君,国家领导人,总统、主席,这是国家领导人,广义上讲,一切团体的领导。『事君能致其身』,「致」就是当委字讲,委身,也就是把自己的身都捐献出来,能够先公而后私,能够忘我工作。忠心耿耿、尽心竭力去服务,为祖国、为人民服务,这叫事君;为自己的团体,为自己的领导尽忠,这是致其身的意思。这是讲到君臣这一伦。第四个是『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是朋友这一伦。跟朋友交往,必须要讲求信用。「凡出言,信为先」,言语、办事都能做到无欺,这叫「有信」。所以这个学问不在乎你有没有文凭,不在于你是不是拿到博士学位,真实的学问是看你能不能处理好伦常关系,能不能够尽到自己的义务。我们的身边有些人,学历不高,或者说没有学历,平时喜欢思考,善于自我修炼,悟到人生许多道理,待人接物符合“道”“理”,遵德守道,孝敬父母竭尽全力,在工作中全身心投入,与朋友交往诚实守信。这种人值得尊敬和认可,因为学习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做学问,主要为做人和做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用我们的德行去影响学生,尤其是对儿童、对未成熟的青年,这种影响有可能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走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赵旭丽老师分享:</span></p><p class="ql-block">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p><p class="ql-block">通过子禽与子贡的问答,从侧面反映出了孔子为人处世的光辉人格。正因为孔子具备“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品格,才受到了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孔子的“温、良、恭、俭、让”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两千多年来的道德准则,同时也是儒家为国人塑造的理想人格。“温、良、恭、俭、让”,可以说这是孔子毕生努力所达到的道德修为。他自内而外地把人温柔善良的本性展现出来,具有极强的道德人格魅力。同时,“温良恭俭让”又把东方人以“柔”为主的为人处世方式诠释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更应该拥有善良的性格和从容的心态。当人们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争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其实只需要你那一点谦让就能化解许多的怨气和仇恨。古人常说“吃亏是福”,这里面不只是人生的一种苦楚和无奈,也深藏者更高的人生智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卢改婷老师分享:</span></p><p class="ql-block">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p><p class="ql-block">从这段话中我们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p><p class="ql-block">通俗来说,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强大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主要是因为内在的深厚的德性,孔子周游列国,自然是希望了解各国国情,实现自己治国救民的报负。但是孔子所求的方式与别人不同,他的“求”,是往内求,也就是守好君子应有的品性和德行,反而能得到别人的敬重和请教。所以孔子每到一个地方,包括国君在内的很多人,对孔子都是高度信任的,愿意向他公开国家秘密,乐于和他探讨如何安邦定国的策略。</p><p class="ql-block">我们遇到生活、工作、感情等方面的重大问题时,你愿意和什么样的人推心置腹呢?作为老师,怎样做才能成为学生愿意推心置腹的老师呢?</p><p class="ql-block">子贡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他将孔夫子的德性总结为五个字:“温良恭俭让”。</p><p class="ql-block">温,就是温和,“君子温润如玉”,和温相反的态度是粗暴、急躁,从为人师的角度来分析,就是对待学生简单粗暴,没有耐心听学生把话说完、没有认真思考就脱口而出主观片面性或具有侮辱性的言辞,从而拉远了和学生的心里距离。我们总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做一名善于倾听和体察的老师,以一颗温和的爱心来浇灌花朵,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我们,教育的作用才能事半功倍。</p><p class="ql-block">良,解释为善良,善良的反面是邪恶、凶狠、缺乏人性。善良的人才有爱心,有爱心的人,才懂的怎样利他,如果想获得别人的尊重,首先得学会尊重他人的利益,这是双贏的基础。而利他精神,最后一定会惠及自己。</p><p class="ql-block">恭,就是恭敬心,恭敬的反面是傲慢、轻视。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需要“恭”的态度,做人有“恭”,就不会傲慢,给人踏实可靠的人格印象;做事有“恭”,表现为谨慎妥帖、顾全大局。而教师的“恭”则体现为对学生人格的尊重。</p><p class="ql-block">俭,是节俭,节俭的反面是浪费、放纵、没有底线。“俭”一般指不要浪费,但这里更多的表达是克制、节制的意思,克制自己的情绪,节制自己的欲望,能掌握和控制情绪,克服欲望,不放纵、不给自己找理由来安慰、掩饰缺点,善于自省,有过则改,这是想变得优秀,成功最重要的前提。</p><p class="ql-block">让,就是要谦虚低调,谦让的反面是冒失、争强好胜。有句俗语说的好:怀才如怀孕。不用你去宣扬,日子到了,才华其实是压不住的。谦虚的人才能聚集能量,而傲慢与偏见是进步的最大障碍。我们总说:爱杠的没朋友,偏激的人财运差。人想过好这一生,谦虚是前提。</p><p class="ql-block">我们今天在社会打拼,却往往倾向于往外所求的方式,通过巧言令色、自作聪明去钻营,从而获取自身利益,但这样反而让人设防,提高了交际门槛;不擅长此道者又转而退缩,形成各种“社恐”现象,这都是片面往外所求的后果,德行心性不到,外求不得。</p><p class="ql-block">“温良恭俭让”值得我们学习,做人做事德性第一位,很多时候德性到位,即值得信任,即可视为朋友、知己。工作中也是一样,自己做好表率、榜样,“你若盛开,蝴蝶自来”,自然会有很多人信服你、拥护你,自然会有学生拥戴你、喜欢你。读《论语》读的就是心性德行,这段话时刻提醒我们,人格的修养是重中之重,培养人格魅力,方可做到不求而得。</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魏素霞老师分享:</span></p><p class="ql-block">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p><p class="ql-block">这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孔子是一个伟大的儒学家,他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天下无道,那时的社会整体是一个礼坏乐崩、臣杀君,子杀父,恢复和巩固周礼是孔子一生所追求的目标。孔子说:弟子们无论在家还是出外都要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言行谨慎而诚信,广泛地关爱民不众,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时间和精力,那么就可以用来读书学习文献知识了。”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有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p><p class="ql-block">我是非常推崇这一观点。今天,培养一个人的良好道德品质仍是社会主流,因为它是社会安定、发展的基础,更是一个人的立足之本。那么作为一名老师,尤其是一名语文老师,更应该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近些年不断发生的“杀母案”、“杀室友案”等都在提醒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们优秀的道德品质。联系自己,我要充分利用语文课本、道法课堂及学生学校生活点滴,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让孩子们明辨是非,懂得对错,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另外,从社会需要和个人可持续发展来看,我还觉得,除道德品质排第一位外,应该把身体健康排在第二位,第三才是文化学习。一个高智商高学历的人如果做坏事,他的社会危害性比普通人更大,更严重,因此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的立足之本,最重要。毛主席就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强健的体魄,连学习的苦都撑不下来,又怎能吃得了生活的苦呢!更别说那些繁重的体力活啦。现今的社会,分工更细,机会更多,只要勤劳,人人都能过上不错生活,老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尤其是科技发达的今天,学习不是成功的唯一途径,有丰富的知识和高学历,是让自己长大后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让自己的生活更舒适,同时也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但是现在的教育模式毕竟是金字塔模式,求学路漫漫,一路上总要有人掉队,那么保持强健的体魄,才能保障自己在各个领域都能生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周珊珊老师分享:</span></p><p class="ql-block">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p><p class="ql-block">在南怀瑾先生的解读里,说这个重,应该是自重的意思。当一个人自重的时候,他的言谈举止必然就透露出一种威严。关于圣贤之道,我们前面已经说了很多了。一个人能不能自重,取决于他有没有来自骨子里的自信。而这种自信绝对不是基于外在认可的“他信”。比如靠别人夸长得美、口才好、会赚钱等等才能建立起来的自信,其实都是靠不住的。绕回来说,君子不重则不威,要和“学则不固”,联系起来。一个人真正的自重必然来自于他的所学,当他通过学习明白了,这种由内而外的自信才能生发出来。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中华圣学,惟在知行合一。</p><p class="ql-block">我们常常说从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就可以看出他的气象修为,有句话叫“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气质必然和他的所学有着紧密联系。如果举止轻浮,那么就可以合理断出他的学问必然也不坚固。</p><p class="ql-block">那么这个学问是什么?就是紧跟着的下一句——“主忠信”。所以这几句其实在逻辑上非常严密,而且讲的就是所知与所行的关系。所以我们说:“一个人既能自重,又能亲近有德行的师友,还能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这三点,正是圣人给我们开出的妙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刘俊景老师分享:</span></p><p class="ql-block">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p><p class="ql-block"> 此篇为孔子对青年学子们提出的“行为准则”:在家的时候孝敬父母,在外求学的时候尊重师长。说话谨慎小心而言而有信,对众人怀有博爱之心,与仁德的朋友结交。如果按照这些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之外还有多余的精力话,则学习那些古代的典章。</p><p class="ql-block"> 从这些孔子所定的准则上,可以看出孔子对弟子们的行为要求的具体而微,这些准则对于一个有志于修身向上的后辈,条条都是实用而可行的,由此可见孔子作为一代“大教育家”的教学方式的多么接地气。</p><p class="ql-block"> 这些行为准则对于当代的小孩教育仍然适用,如果我们的家长可以依这些准则引导小孩,重点培养小孩的德行,小孩的成长将会更健康。但可惜的是如今的小孩教育,往往太多教会小孩如何去与人竞争,小孩的德行不被重视。我有时甚至担心这样的小孩长大走入社会后,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可怕,“人吃人”将不再只是一种担忧。</p><p class="ql-block"> 在孔子眼中,青年弟子在奉行这些准则修行自己的德行之后,如果还有多余的精力,才可以去学习那些典章制度。德行未修之前,不能学文。可见孔子的教育理念里,德行放在第一位,学文居于次位,也可以说孔子主张先践行而后做学问。</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程喜乐老师分享:</span></p><p class="ql-block">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p><p class="ql-block">德育优先原则,做人应当先修德,再学知识。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德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p><p class="ql-block">今天我来说一说【信】是讲言而有信,说话一定要诚信,这是做人之关键。夫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他说话如果没有信用了,那他什么都做不成功,他在这个社会也不能立足。特别是现代社会,讲求信用,你购物用信用卡,你看都要有信用;你买房子要按揭,也是要信用;乃至跟一切人相处,都要讲求信用,别人相信你,才愿意帮助你,你才有成功的事业。所以这是讲到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张亚楠老师分享:</span></p><p class="ql-block">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p><p class="ql-block">曾子说:慎重的考虑到人生的终点,追思它祖先的恩德,这样,老百姓的道德风尚自然就趋于厚实。</p><p class="ql-block">“终”,人生的终点,即死亡;“慎终”,慎重对待父母的丧事,给他们养老送终;“追远”,追念祖先的恩德。"追远"体现的是前代与后代之间的关系,并具体表现为对先人的缅怀,它表明:先人的存在价值既没有也不会在时间的绵延中被遗忘。慎终与追远相互关联,既体现了前后相承的历史意识,又内含着后代对前辈的敬重之情,其积极的意义在于推进社会道德风尚的提升,此即所谓“民德归厚矣”。曾子说:“如果能够慎终追远,民风就会非常淳朴。”慎重办好亡人的丧礼,虔诚祭祀祖先,可以教化活着的人,培养感恩之心。这也是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如今,清明节已是国家法定假日,人们就有时间扫墓和祭祖。随着时间的变迁,丧葬祭祀的形式也有较大变化。但人们对祖先的敬畏心与缅怀之意始终如一。</p><p class="ql-block">我们也可以引申到我们做每一件小事,我们认真的把它完成,这个就是慎终。比如说我们吃完饭了,就把碗筷收拾好,刷洗干净,这就是慎终,对吧?追远的话,我们每天都在吃饭,我们就要想,这个饭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些都是追远,我们每时每刻都可以去做反省,然后在这种反省的过程中,我们慢慢的自己个人的德行就会变得厚重。</p> 总结篇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论语》不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智慧,其中的教育观点、教育理论、教育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在教育这个特殊的职业领域,读《论语》就是要借“它山之石”以攻玉,就是要做“厚德载物”的君子,以身教生,练就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度,做一个有智慧、有内涵的学习者、传播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锦屏镇高桥小学的教师们会以这次活动为契机,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做好学生的人生引路人。我们将继续诵读经典,汲取圣哲智慧,与先贤同行,为教育事业增砖添瓦。</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i>  吟诵经典,让民族的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i> 吟诵经典,让华夏文化撑起我们人格的脊梁!</i></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编 辑:冯欢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审 核:张亚楠</span></p>

孔子

诵读

我们

德行

老师

学习

教育

温良恭俭让

论语

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