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传统节日里,不同的地方风俗各异,各种手工技艺应运而生,油、煎、煮、炸、蒸......逐渐形成了多彩的民俗文化,年代变迁,有些得以传承和发扬。有些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甚至淡出了人们的视野。</p><p class="ql-block"> 难以忘却多年前中秋节“印糕”“拜月娘”的情形,现在的流程被简化了很多,没有往昔节日的味道,但以前那些细节考究,富有特色的习俗,记载着风趣的生活与甜蜜的时光,让我感觉那时八月十五的糕很甜。往事在我脑海中不时泛起阵阵涟漪。</p> <p class="ql-block"> 一、“老物件”的情结</p><p class="ql-block"> 闲暇时间,喜爱收藏一些“老物件”。尘封许久的岁月,如今瞬息万变,突显强烈的年代感,新事物层出不穷,很难留住值得回忆的一些经历,一些人和一些事。</p><p class="ql-block"> 吹去记忆的灰尘,揭开时光的轻纱,我在记忆里徘徊,在踌躇中顾盼,感叹岁月嗟跎。生活的阅历需要积淀,记忆也需要用心收藏。在漫长的人生履历中,唯独那些“老物件”留住生活艰辛与乐趣,告诉你曾经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一次偶然的时候,翻腾着堆放在墙角许久的那只老木柜,那是一只祖传下来的、做工精致的四方木柜,柜边角有点儿破损,可见历经几多嗑嗑碰碰,尽显岁月容颜。柜体比较完整,侧面雕花漆面彩绘鲜艳,图案生动,积足年份的价值。我有点恋旧,家里的每一件有价值的老物件,都会很在意地收藏着视为家珍,老木柜在外人看来平淡无奇,但不管如何那是一个年代一辈人艰辛生活的印证。</p><p class="ql-block"> 打开厨门,里面存放一个已经氧化了的银色铝饭盒,是我高中求学寄膳盛器,伴我度过了腼腆的美好时光。打开盖子,只见里面装着几枚精巧的圆柱状“糕印”,显然这几枚有些褪了色的“糕印”看出已好些年头没有使用了。有铁的、木的、塑料的。糕印的图案多样,有字体、有花草、有水果、有动物等,图案含意深长。</p><p class="ql-block"> 长辈说,刻着一个“福”字,寓意“幸福美满”;刻着“石榴果”图案的是“团结和谐”;一朵红花图案的是“平安红火”;一个“龟壳”图案的寓意“长寿”;还有刻着猪头图案的寓意“开心富贵”......</p><p class="ql-block"> 有人纳闷这几枚普通不过的“糕印”至于我这么用心地收藏着?</p><p class="ql-block"> 看着眼前一件件普通的老物件,思绪万千,它触发起我年代独特的情感,虽平淡无奇,但在那个年代,它印出了喜庆的节日,印出了欢乐的童年,印出了情感的维系、还印出了多彩的生活。它折射出对生活朴素的追求,凝聚了浓郁的年代情感。</p> <p class="ql-block"> 二、“印糕”往事情怀</p><p class="ql-block"> “糕印”勾起了昔日中秋节的回忆,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浮现眼前。</p><p class="ql-block"> 中秋节,又称月娘节、团圆节,有祭月的习俗,称之“拜月娘”,那一夜,各家各户早早就在门口或阳台上摊开桌子摆上五种水果、月糕、镶了金铂的纸钱等,香座上插三柱香,静候月亮从天边升起。当月亮一露脸便点上插好的香,从长辈至晚辈轮流跪拜,祈求平安、团圆与多福,同时也寄托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p><p class="ql-block"> “月糕”是“拜月娘”不可或缺的食品,传统制作流程己较为少见,我这代人比较深刻。现在年轻一代恐怕很少知道它的由来,对最原始的制作流程更无从循迹。也许个别家庭仍保留着这样的习俗,但由于过程较为复杂,人们更倾向于购买现成的月糕。久而久之,传统“印糕”的制作流程淡出了人们的视野。</p><p class="ql-block"> 现在“印糕”场面多是在节前的饼食铺中见过,忙碌的“印糕”场景,几个人围着一面桌子,桌面上堆放着“糕粉”和豆沙馅,动作轻快在制作一个个小小的糕仔,然后放进透明的塑料盒子,装成一盒一盒摆放整齐,成为中秋节习俗“拜月娘”的商品礼盒。</p><p class="ql-block"> 传统的“印糕”,有着严格考究的工艺流程,融入生活的情怀、追求与期待,占据着深刻的岁月痕迹。</p><p class="ql-block"> “印糕”情怀来自走亲戚。那时候,临近乡十多公里外有门亲戚,一直以来逢中秋节就有走亲戚的惯例,中秋节的前几天,都会特意地做好多好多月糕,然后在节日到来的前一天送到亲戚家,表达“远方”亲人的祝福。</p><p class="ql-block"> 这种习俗对于我来说是件开心的事情。我记得,那时候亲戚家种了好多水果,主要有杨桃、橄榄,又有邻家小商店售卖的蜜饯,用竹签串上一朵朵洒上南姜沫的杨桃,再浇上糖水、腌制得清甜酥脆木瓜片美味可口,尽是最爱吃的零食,还有离亲戚家不远的乡供销社柜台厨窗里售卖的小人书,每次必到那买了好几本回来,走亲戚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在于看望久未见面和蔼可亲的长辈,尽份孝道。所以我很期盼每年的中秋节快点到来。</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的交通又不便,往来只能骑自行车。做好月糕后,把所需的份量早早准备好,父亲在他那辆28寸的“凤凰牌”自行车右边缚着一只大竹筐,里面放着一只红塑料桶,桶里装着满满的月糕,盖上纱布,桶面盖上一面竹箩,然后把竹筐两边的绳索缚紧,踏上了走亲戚的旅程。</p><p class="ql-block"> 一年期盼已久的相遇,倍感亲切,一波亲情互动诉不尽的衷肠。回来的时候,除了那只去时装满“月糕”的筐里满满的一筐杨桃和橄榄,还有一些家庭自制的特产,而我的口袋塞满了长辈给的红包,开心至极。</p><p class="ql-block"> “印糕”的情怀来自既考究、有趣的制作过程。那时候,一块“月糕”的制作必须经过脱谷、炒米、碾粉、熬糖、揉粉、舂馅、剪纸、煮浆、印糕九个环节。足见对生活的用心,条件虽苦,但过程是甜的。</p><p class="ql-block"> 节日来临的三四天,先按量挑选储藏家里上等的糯米谷,送到村里碾米坊去脱壳,碾成脱了壳的糯米粒,这环节为“脱谷”。</p><p class="ql-block"> 然后去山沟或河里挑上颗粒均匀的沙子,洗干净后晾干,在家里“双联灶”上选灶台最大的那口炉子,放上直径足有一米多的生鼎,沙跟糯米一起倒进鼎里慢火翻炒,而且要用柴火,控制好火候,边生火边翻炒,不能停,当河沙跟糯米一起炒到米粒微蜡黄时,散发出阵阵糯香。用手捋一小撮放嘴里嚼,主要是看糯米的熟度,米粒酥脆,说明熟度已到,就熄火,此为“炒米”。</p><p class="ql-block"> 把炒熟了的“沙糯”用竹箩乘着,再用一个圆筛子把“沙糯”里的沙子筛掉,只剩下炒熟的糯米,倒在桶里,再用“石臼”“舂”或“石磨”磨成糯米粉,以前没有机械,只能手工。此为“碾粉”,</p><p class="ql-block"> 紧接着根据甜度喜好来配置糯米粉跟糖的比例,配置好需用的白糖用量,用铝锅熬制成糖浆,边烧火边用木棒在锅里顺时针搅拌,确保白糖充分溶解,熬到糖水起泡完全溶化后熄火起锅退热待用。此为“熬糖”。</p><p class="ql-block"> 在熬好的糖浆还未凝结前,在桌面上把糯米粉跟糖浆搅拌一起充分混合,然后用擀面杖均匀反复地碾压,制作成湿润松软的糯米粉做为“印糕”的基础材料备用。此为“揉粉”。</p><p class="ql-block"> 舂糕馅是为做糕仔备用的,而做月糕不用下馅,把家里的花生豆掰开取仁,再买些黑芝麻仁,分开匀火炒熟,然后用石臼舂,甜馅就下糖,咸馅就下点盐跟胡椒粉,把舂好的两种糕馅分开装好备用。此为“舂馅”。</p><p class="ql-block"> 月糕又大又薄又圆,不用加馅,但需要堑上一张纸糕堑,方便存取,红纸堑衬托月糕的洁白,所以,还需要用到商店购买一大张红纸,按照月糕大小剪成若干张月糕的糕堑备用。此为“剪纸”。</p><p class="ql-block"> 最后,再取少量的糯米粉,用一小口铝锅煮成米浆。用来粘合月糕跟红纸的作用。米浆煮好后,把所需的糯米粉、馅、米浆、红纸备齐就开始印糕环节了。印糕这个环节是我最喜欢的,其乐无穷,而我最喜欢做糕仔,因为糕仔图案多,可以自由选择,可以随便加馅,我最喜欢选择那个刻有猪头的糕印,印出来的糕仔是一个大大咧咧的猪头模样,经常把花生芝麻馅加得满满的,吃起来更香、更甜。</p><p class="ql-block"> 在享受做糕的过程的乐趣中,发自内心祈望日子更加开心、更加美满、更加香甜。</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过节习俗,带来的不仅是感受那富有风格传统手工工艺,浓情满怀的亲戚走动、和那天真无邪的“物质福利”,“印糕”凝聚了年少往事的不荒情结。</p> <p class="ql-block"> 三、“香灰”的美好期盼</p><p class="ql-block"> 乡村习俗中,美好的愿望总是被赋予一种特殊形式去表达,把愿望的实现寄托在远方的神明,以“人神交流”的表现形式达到目的。如传统社日“拜老爷”与游神赛会、初一十五“拜地主爷”、八月中秋“拜月娘”等等最为常见。</p><p class="ql-block"> 中秋节“拜月娘”的习俗中,呈上精心准备的“月糕”、“五果”、“钱纸”,插上三柱香,约定农历八月十五夜,向“月亮神”祈求美好愿望得以实现。香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是传递意愿的渠道,当烟向上升,是告诉远方的神明,香烧后留下的灰,是神的回答。</p><p class="ql-block"> 因此,中秋节当晚的“香灰”被奇妙地称之为“仙丹”,能吃上是神的恩赐,“香灰”把意念中的人与神的交流的结果及愿望的实现体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所以中秋节“拜月娘”食“仙丹”的故事也许听起来十分莫明其妙,但事实就是那么魔幻。当晚,当香座的三柱香烧到三分之一的位置时,正常是月亮升到半空最亮的时候,大人们都是理解为天上的神明“太阴娘娘”通过这三柱香与善众进行人神的交流,烟往天上升,传递了愿望,留下的香灰是神授予的力量与产物。</p><p class="ql-block"> 人们面对上天喃喃祈祷,恳求上天给予实现愿望的答案就在这厚厚的香灰中几乎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于是,把三柱香燃烧去三分之一时留下的“仙丹”,用一块早已准备好的红纸与一根“香散骨”靠近香灰最多的那一截,轻轻扣到红纸中,再把扣到的“香灰”倒进碗里,用煮开的热水冲散,再用筷子搅拌均匀,一碗灰色的“仙丹”水,顿时充满了神的力量,大人们告诫小孩子必须完全地趁热喝完这一碗“神水”,今年或来年的愿望一定会实现。</p><p class="ql-block"> 像这种食“仙丹”喝香灰水的习俗,记不清楚到了哪一年就不再流行了。事实也印证这种习俗的科学依据存在的是否,只是在那个年代这样一种形式表达美好期盼,谁也说不清期盼是否实现,但我们依然健康茁壮成长。</p> <p class="ql-block"> 四、岁月如“糕”</p><p class="ql-block"> 好多年过去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如期而至,节日的习俗也不断处于变革与创新中。更健康、更科学、更文明。</p><p class="ql-block"> 人们热衷并习惯了从商铺买上装好的“月糕”来过节,甚至增加了月饼,烟酒等更丰富多样的物品,渐渐地忘记了以前那种原始的节日习俗。</p><p class="ql-block"> 好多年过去,现在中秋节走亲戚的习俗也省略了,通过了更现代化的信息手段维持彼此的联系,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由于客观的条件限制,过节的方式简单而多样,感觉氛围浓郁,丰富了生活,密切了亲情,感情,延续了朴实的人际情怀,突出了节日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中秋节,传统“印糕”那些“繁冗”的环节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赋予美好愿望的“仙丹”水也消失了。是时代的进步还是风俗的文明?难有断定,但恰恰正是这些看似繁冗的内容,丰富了往昔传统民俗文化的内容,增深了传统习俗的魅力,彰显出传统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 “老物件”的“糕印”是旧的、它传递生活内容是丰富的,赋予神奇力量的“香灰水”是苦涩的,它寄予的愿望是真挚的,“老物件”、“糕印”与“印糕”的历史价值,是一种文化资产,表达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如今中秋节,传统形式变了,那些“老物件”也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走亲戚习俗也变了,只有“月糕”仍在,依旧是那敬拜神明的三柱香。</p><p class="ql-block"> 在节日习俗的变与不变中,人的心不变,感情不变,愿望不变,而且八月十五的糕越来越香甜。</p><p class="ql-block"> 今年没有香灰水,与神明的对话中,愿望又是什么?来年,我们将向远方的神明祈求什么、诉说什么?</p><p class="ql-block"> 岁月如“糕”,愿一切如你所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