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诗经·大雅·民劳》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百姓劳作实在太辛劳,也该稍事休养生息了。后来,在《礼记·礼运》中,孔子将“小康”视作一种虽不及“大同”,但仍然比较理想的社会。从此,“小康”就成了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因而,“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br><br>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借用极富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小康”一词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赋予“小康”以崭新的时代内涵。1979年12月,他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明确提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br><br>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三步走”的战略安排: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从此,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小康就成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br><br>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到20世纪末,党的十三大提出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胜利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然而,当时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为了巩固和提高小康水平,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正式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br><br>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又更进一步地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要“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目标,更要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上取得新进展。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不能长的很长、短的很短。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14亿中国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全覆盖的小康,一个地区也不能少,对于农村地区、革命老区、边远地区,更是不能忽略。<br><br>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取得新的重大进展。随着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日益迫近,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br><br>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在中国这样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堪称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这既表明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中国人民蕴藏的伟大力量。当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仅仅是一个分号,而不是句号,中华民族更加精彩的诗篇还在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有信心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中华民族以更加美好的姿态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div><br></div><div>(本文来源:“学习强国”陕西学习平台”)<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