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语文沙龙1——边塞诗

程志红老师

今天,大家会了解到两位诗人和他们所做的古诗词,古诗词会把你们一步步带领导到诗人的世界,感受到唐代诗人的豪情壮志。 这便是第一位诗人,王之涣。<br>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淩 (一作季凌 ,一作季陵 ),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唐朝诗人。<br> 王之涣幼年聪颖,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以门荫入仕,授衡水主簿,在任上娶衡水县令李涤第三女为妻。后受人诬谤,拂衣去官。天宝元年(742年),补文安县尉,清白处世,理政公平。卒于文安任上,时年五十五岁。归葬洛阳县北邙山祖坟。<br> 王之涣精于文章,善于写诗,多被引为歌词。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等。<br> 王之涣在《旧唐书》《新唐书》均无传,《唐才子传》所记也甚简,说王之涣为蓟门人。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记载,王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山西太原)为其原籍,祖上做官时移居绛州(今山西新绛)。<br> 根据墓志铭推之可知王之涣生于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兄弟四人,他行次居末。当时太原王家为名门望族。王之涣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是因此而移家绛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br>王之涣自幼聪颖好学,少年时豪侠义气,放荡不羁,常击剑悲歌,从五陵年少游,不到二十岁便能精研文章,不到壮年,便已穷经典之奥。<br> 第二位诗人,王昌龄。<br>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王昌龄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第一首诗来喽!(虽然我们可能都学过,但还是搬出来用一下,不要介意,谢谢。)<br> 凉州词<br> (唐)王之涣<br> 黄河远上白云间,<br> 一片孤城万仞山。<br> 羌笛何须怨杨柳,<br> 春风不度玉门关。<br>译文:<br>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br>背景知识:<br>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王之涣辞官 ,过了十五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十五年期间,即开元十五年(727)至二十九年(741)间。出自唐朝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本首诗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诗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意的表现更有张力。用语委婉精确,表达思想感情恰到好处。<br>扩张知识:<br>  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其实王之涣写了两首《凉州词》,第二首我们下次再分享。 好了,我们第二首诗闪亮登场!<br> 从军行(其四)<br> (唐)王昌龄<br> 青海长云暗雪山,<br> 孤城遥望玉门关。<br> 黄沙百战穿金甲,<br> 不破楼兰终不还。<br>译文:<br> 青海湖上方乌云密布,将雪山遮盖得一片黯淡。在边塞古城上遥望玉门雄关。守边的将士身经百战,铠甲被黄沙磨穿了,壮志却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br>背景知识:<br>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从军行》就是盛唐诗人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此类边塞诗。<br>扩展知识:<br>  你知道吗?其实王昌龄创作了七首《从军行》,我们将会在本学期最后一场展示中全部展现。 好了,今天我们的展示结束了,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