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重泉史话》之一</b><br><br><b> 关于古蒲城是否属西周贾国的辨析<br> 冯宝哲</b><br><br> 据《蒲城县志》置县沿革所载:“蒲城县在西周末期宣王时(前827——前 782),属贾。北宋《太平寰宇记》载:"蒲城县有贾城。”《长安志》:“贾城在县西南十八里。”贾城就是古代的贾国,这就是说蒲城在西周时应在贾国无疑。 <br> 有人以古代贾国的都城在贾即今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贾罕村提出质疑。首先我得承认,确有这个说法,但是关于贾国传世的文献资料十分有限,《左传》有关贾国的资料只有三条,即:《左传·桓公九年》:”秋,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伐曲沃。”《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晋献公娶于贾,无子。丞于齐姜,生秦穆夫人及大子申生。”《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贾大夫恶,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事件均涉及春秋初年的史事。至于贾国的始封与灭亡,先秦文献无载,只有后出的志书和族氏记录可供参考,其说法也有相互矛盾的地方。现节录较为重要的文献如下:一是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蒲城县有贾城。”二是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1060):“贾氏出自姬姓。唐叔虞少子公明,康王封之于贾,为贾伯。河东临汾有贾乡,即其地也。为晋所灭,以国为氏。”三是北宋宋敏求《长安志》:“蒲城县西南十五里,西周贾伯国,今名贾曲。”四是南宋罗泌《路史》(约1170)卷十九引南朝宋何承天《姓苑》:“康王以虞之幼子公明为贾伯,曲沃灭之。”五是清《康熙蒲城县志》“宣王时为贾国,国有大夫墓。如皋射雉事见春秋。”六是清乾隆间辑唐林宝《元和姓篡》(812)卷七:“唐叔虞少子公明,康王封于贾,后为晋所灭,以国为氏。又云,本自周贾伯之后。”七是清乾隆间辑南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1168)卷二十六:“贾出于姬姓。晋唐叔虞少子公明,周康王封之于贾为附庸,谓之贾伯。河东临汾县乡即其地也。曲沃武公取晋,并贾国,以其子孙为大夫。其族仕诸侯者,陈有贾获、齐有贾寅。”这些资料,各有各的说法,对于贾国的封地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种,一是蒲城贾城说,一是河东贾乡说。其论据为何,读者尚不知情,但应该相信,其作者都是对史学深有研究的学者,他们是不会妄说的,临汾与蒲城之说也许各有所据。<br> 根据上述资料,于是史界便产生了这样的看法:西周武王姬发灭商后,用分封诸侯的方法统治广阔的疆土,即宗法世袭制度。天子位由长子继承,天子的其他儿子得封诸侯,诸侯位由长子继承,诸侯的其他儿子得封卿大夫。按照这个办法,周二世成王姬诵攻克唐地后,分封其弟唐叔虞为唐侯(山西西南部),后叔虞长子燮父继诸侯位,改国号为晋。周三世康王姬钊继天子位后,又分封叔虞的少子公明于贾(今山西省襄汾县西南),后来迁至贾地(今陕西省蒲城县西南),号为贾共公,为卿大夫,史称“贾伯”。也就是属于周天子分封的伯级小国,与齐、楚、晋、宋、秦是无法相齐提并论的,它祗是西周甚至是晋的附庸国。《辞源》言:“康王封唐叔虞少子公明于贾为附庸,谓之贾伯,后以为姓。”这个看法,似乎相当公允,两地都照顾到了,两全其美。但是笔者对此却有一些不解,难道天子的封地,能够这样简单的迁移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br> 笔者试图对此进行探寻,但限于手边的资料匮乏,只好借助于网络搜索,经查百度“襄汾县”条目:”襄汾县名始于1954年,是由原襄陵县和汾城县合并而成,因取两县名的首字,命名为襄汾县。”该条目下历史沿革中载:“原汾城县地最初为西周贾伯国,相传周康王封唐叔虞的小儿子公明于贾,为贾伯。晋侯缗四年(前703年),在曲沃和翼相对立的晋国内战中,贾伯还参加了周室卿士虢仲组织的五国联军,共同讨伐曲沃武公,这便是《左传》中记载的“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伐曲沃。”但是20多年后,曲沃武公反而消灭晋国公室,自己做了晋国国君,贾伯国大约就在这一时期被武公消灭。”其县有无遗留故址,未见提及。遂再查“贾罕村”条目,发现贾罕村竟有村志,经查“贾罕村志”条目,看到了贾罕村志目录,经反复详阅,并未发现任何有关贾国的资料,只是在村志作者之一的崔学文所写的编后感中有这样几段话:“贾罕,因贾国的都域而得名,自商周以来,就以钟灵毓秀承载和见证着古老的中华文明,”“贾罕, 村形地貌, 北高南低,亿万年来由于山洪冲刷,自然形成了一条涧河,千百年来股股青泉水流不断。水是农业的命脉,万物生存的源泉。故人们选择居住地,大都沿河依水而建。现西头堡和堡头堡子遗址,先人们都曾在那里居住过,终因生活条件和交通条件不方便而放弃,最后选择在现在的位置。”另外该村曾参与村史编写的武建红《贾罕村的来历》博文中载:“贾罕这块土地上杂草丛生,没有人烟,虽然不断有人想在此安营扎寨,但不知何故,总是过不久就搬离,时间长了,人们以为这个地方不适宜扎庄,直到后来姓贾的在这块土地上安居下来,其他姓氏的人才陆续慢慢地在此安家。对于贾姓未来之前其他姓氏的人为何不能在此安居感到不可思议,认为是个稀罕事,故后来形成村庄命名时为‘贾罕’,意为‘姓贾的能扎庄于此实属稀罕事’后来据其他老人讲,‘贾罕村’有700--800年的历史,按这样推算大致在公元1200--1300年间(宋嘉定年间——元武宗)村庄形成。”可见贾罕村只是宋时所建的村庄,当地已少有贾国遗迹。这让笔者感到意外。<br> 而在陕西省蒲城县至今却保留有多处贾国遗址。该县贾曲乡怀德村东北有贾大夫墓(墓主无记载)。周墓本无封土,从墓附近发现的秦砖汉瓦残片看,可知墓为后人封土而成。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陕西巡抚毕沅竖“周贾大夫墓”石碑,在“文化大革命”中毁坏。现存封土南北长约20米,东西宽约7米,高约5米。贾曲村东二里尚可见贾城东门遗迹,村西700米处尚有贾大夫阅兵之将台遗迹和射雉时的箭头路。正南2公里许的陈庄镇内府村有为贾蓄财粟兵器的内府库,今已失其所在。 1957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贾大夫墓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左传》记载有流传千古的典故:贾大夫貌丑,妻子却有倾国之色,她对贾大夫没有好感,婚后三年“不言不笑”。有一年周王来贾国,在贾城西的高地上田猎。这时芦苇丛中飞起一群雉鸟,周王让贾大夫射雉助兴。贾大夫拔弓放箭,随弦音雉鸟堕下,周王及随从都拍手叫绝,跟随贾大夫乘车观猎的妻子不禁脸上露出笑容,正巧车傍有块石头,笑纹映在石上,石上便出现了笑纹,后人称其为“纹石”,此石现存贾大夫墓北。传说贾大夫有勇有谋,他为了保境安民,实行了一系列轻徭薄赋政策,同时在卤阳湖畔修建了府库粮仓,把税粮和武器囤积在此。 2006年,渭南市史志办公室专家学者刘百宽、杨树民二位先生一块去内府论证贾国部分遗迹时,当时的长者、智者均谈到内府的“五戏楼”、“七涝池”传说。千百年来历代相因的传说是:贾大夫在内府修府库时,同时修建了七座大宅院,每座宅院占据一条大巷道,每条巷道中挖一个大蓄水池(涝池)。府库和宅院修好后,贾大夫把自己七位夫人先后安置在这里,一人占据一条巷道,并给每位夫人都拨了几十名仆役、丫鬟。因为和府库建在一起,他又派重兵守护、确保安全。后来,随着人员的增多,需要改善生活环境,他又给自己宠爱的五位夫人先后修建了娱乐场所(戏楼)。这就是“五戏楼”“七涝池”的来历。<br> 据史籍所载,晋曲沃武公夺取了晋地,贾国的领土被吞并。有资料介绍,晋武公灭贾国后,“将贾氏子孙遣散各地”,其姓氏皆称贾氏。以周康王继位时(公元前1020)算起,到被晋武公所灭,贾公明及其子孙统治了贾国共计342年。其一世贾共公名姬公明,贾国始祖;二世贾宣公名姬梁;三世贾相公名姬笔;四世名姬蕹;五世名姬唤;六世名姬萋;七世名姬伯车;八世贾惠伯名姬兕;九世名姬无纪;十世贾辰公;名姬僵,到十一世辰公子名姬公丘,末任国君,贾国亡。<br> 关于贾国亡后其后辈的去向,据笔者了解江苏如皋现存贾氏一系,在其《贾氏宗谱》中可以找到一些线索。按《如皋贾氏宗谱》载,其始祖系贾南屏公。《谱序》中有这样一段记述:“贾并于晋,公义不事晋,与德配雷夫人偕隐,窜处海滨。”由此可知,面对着晋国小宗竟然取代了大宗、蛮横竟然取代了义理的不合理局面,弱小的贾国只有两种抉择:一种是屈从;另一种是逃亡。这时,为维护礼义,贾南屏大夫选择了后者,义不事晋,于公元前678年携带家人和亲随窜处海滨。 而以贾华为代表的另一部分贾氏家族则选择了屈从,投靠了晋武公。晋武公便封贾华为右大夫,给了他一个虚衔,实质上是废掉了贾国,使之成了晋国的一个城邑。《史记·晋世家》载曰:“于是尽倂晋地而有之”。两年后,晋献公即位,贾华曾受晋献公之命进攻屈地,讨伐过夷吾,谁知夷吾后来即位,成了晋惠公,于是贾氏被灭族,受到了最严厉的惩罚。笔者认为这些资料足以说明末代贾国大夫辰公子姬公丘改名贾南屏,携同雷夫人逃亡到当时黄海边的渔村,即现江苏如皋。而另一部分贾族则归顺了晋武公,充当炮灰,终被灭族。<br> 江苏如皋市东陈镇现在也有贾大夫墓,笔者认为这可能就是贾南屏的墓地,但当地认为射雉之事也发生在这里,这就不靠谱了,射雉的当事者应是贾国的前几任大夫中的一位,贾南屏作为亡国之君,是无缘进入《左传》的。就连“如皋”这个地名的来源也可能出自《左传》射雉此文的典故,文中的“御以如皋”是指周天子来到贾国沼泽边的高地。由于其事关乎贾姓的先祖,后人以“如皋”命名当地地名也就不觉为怪了。东晋义熙七年(411)建县时又以“县西百五十步有如皋港,港侧村名如皋村,县因以为名”。(《太平寰宇记》)<br> 东陈镇境内还有古迹贾公庙、贾公桥遗址和为纪念贾大夫而命名的贾公路。据《贾公桥遗址碑记》中载:“春秋贾大夫墓葬于此,后建贾公庙以为祭祀,此桥位于原通扬河与古盐运盐河的丁字交叉口,贾公庙前。因贾公祖籍陕西蒲城洪河,故此桥初名洪桥。清嘉庆年间重修此桥,为纪念贾公,易名为贾公桥。”此桥1999年已经拆除,此为当时所立之部分碑文。此碑文提到的“贾公祖籍陕西蒲城洪河”可以进一步证明贾国的故址就在陕西省蒲城县。其“洪河”可能是“洛河”之误,这应归咎于”洛”字草体或篆体辨认之误,也许是因南北口语发音不同,因为时代的久远就等待专家的考证了。但如皋贾姓祖籍陕西蒲城却是无可置疑的事。<br> 基于天子分封地不能随意变动这个理由,从江苏如皋贾公祖籍陕西蒲城来看“贾大夫”长期生活之地应是蒲城这是没有疑义的,贾国分封之地应在蒲城。因为蒲城其时也属晋辖,周天子分封唐叔虞少子公明于贾,是属于对晋二代的分封,出于多种原因,天子不可能将其安插在晋的腹地临汾一带,这应是基本常识,故此笔者认为贾国不在河东临汾的贾乡,而是在河西蒲城的贾城。这就是本文所得出的结论,有无道理,欢迎大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