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长朋友们:<br> 你们好!<br> 从成为父母的那一刻起,你是否告诉自己一定要当一个好妈妈/爸爸,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于是乎,你开始从书籍,公众号,网上苦学各种育儿知识、带娃技巧。虽然有时你会在鱼龙混杂的管教方法,教育理念面前迷失方向,但你依然谨记“正面管教”、“不吼不叫”、“高质量陪伴”。结果在遇到孩子的无理取闹,调皮捣蛋,一玩电子产品就把学习忘到天边,做事拖拉……的时候,你仍然无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大吼大叫,甚至大打出手,之后又懊悔自责……特别是疫情的到来,让原本还能强装的“母慈子孝”,变成了彼此不能接受的“鸡飞狗跳”。<br> 疫情3年,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对于这个话题大家都有很多回忆。这回忆里有迷茫,有害怕,有烦躁,有焦虑,伴随着这些的也有死亡和新生。对于这个话题,此刻的大家更多的可能是抱怨,是无助。而我想说,任何事情都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疫情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出门戴口罩,公共场合要扫码,节假日必限行,在家庭中也会因为封控在家出现家庭矛盾,亲子矛盾,自我矛盾。其实,这3年,绝大多数人都是不容易的,心理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是我们依然要冷静的想一想,看到疫情带给我们积极的一面:家人的团聚,暂时的轻松可以更好的陪伴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在家阅读,运动,做一些以前想做而没有时间做的事情。 可能有的家长会说:“樊老师,只要不谈学习咋说都好,一谈学习压根就谈不下去。”我非常理解家长们的难处,疫情将学习的主阵地由学校搬到了家里,家庭教育直接主导着孩子的学习状态和成绩。家长的主要的任务除了负责后勤保障,还要监督孩子的上课情况,检查作业完成情况,甚至还要辅导讲解孩子不懂得问题。孩子如果自觉主动学习,即使大家很辛苦内心却是幸福的;如果孩子不自觉,晚上不睡,早上不起,上课分屏,打游戏,看小说,跑神发呆,咱看见了可能就血压升高,开始着急上火,免不了又是一场“恶战”。<br>教育是什么?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詹大年校长认为教育是发展完整的人格。什么是完整的人格?我们绞尽脑汁想让自己的学生,自己的孩子优秀、成功,可是我们忘了人的价值感与成就感不是来自外在的优秀和成功,而是内心的幸福。所以,教育应该指向幸福,指向孩子内心的幸福感。<br> 人格包括性格,品格,资格,角色。性格是天生的,很难改变,我们要做得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发掘孩子的长处,扬长避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品格主要是教育的结果,也是环境的产物。品格的形成绝不是简单的说教就能形成的,需要家人和教师润物细无声的浸润,以身作则的引领。资格即是孩子作为个人主体的资格,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要尊重他们,我们不能因为他们还是个孩子而忽视或嘲笑他们的想法,甚至侮辱他们的人格。人格完整的人,是个多角色的人,并能在多个角色中转换自如。我们不能为了成绩只盯着他作为学生的这个角色,他除了是学生,还是少年,是朋友,是弟弟哥哥或妹妹姐姐,是儿子或女儿......。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孩子,在他未来的漫漫人生路上才能感受到幸福,并明白如何让身边的人幸福。<br> 詹大年校长说:“好的关系,才有好的教育。”对于孩子来说,在学校,主要是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在家庭,主要是亲子关系。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处理好师生关系,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处理好亲子关系。关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认为孩子的问题是“学习问题”,不是的,不是“学习问题”而是“关系问题”。教育的顺序应该是:关系——兴趣——规则。而我们往往是反着来的,先一厢情愿的定规则,再告诉孩子要无条件服从,抗议无效。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自己被其他人这么安排着,要求着,完全不考虑个人感受,我们是不是也不乐意?所以,我们要和孩子建立好的关系,而不是好的制度。 如何建立好的关系呢?我认为,首先是立场。前段时间的班主任培训,有位校长说:“读懂教育,从理解孩子开始。”站在孩子的立场,他们还是未成年人,不懂事,不自律,想干自己喜欢的事;他们也是个孩子,需要玩耍,需要空间,需要出来喊叫,需要我们哄着。站在成人的立场,他们是被寄托希望的人,家长有期待,老师有要求;他们是应努力的人,不努力就没有好成绩,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不得不说,作为成年人,我们的教育设计往往是站在成人利益的立场上。我们的目的性太强,我们对孩子的关注更多是对成绩和行为习惯的关注,我们很少关注孩子的生命状态,关注孩子是不是开心,有没有什么烦恼。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这两种立场的矛盾对抗,孩子内心如何不烦躁?内心烦躁、怎样按别人的期待去努力?<br> 家长朋友们,其实,我们也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一想他们的处境。自己没有孩子的时候,作为班主任,作为老师的我觉着自己所言所行都是对的,都是为了学生好。可是有了孩子,成为母亲之后,我开始尝试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看问题,想问题,自己的心态慢慢就平和了。十三四岁的孩子,从儿童成为少年,他们的小心思和烦恼会增多,他们精力充沛,除了学习他们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情。我们要站在儿童立场,看到孩子生命的需求,思考我们的要求、制度是否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其次是沟通。我们跟孩子说话的时候不要自带优越感,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孩子会很排斥你。我们和孩子的交流应该是平等的对话,做好倾听,保持中立,和孩子的关系才能延续下去。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简单。因为人都是有情绪的,总一些时候感性战胜了理性,让情绪主导了我们的行为。在家上网课的这段时间,因为疫情孩子也不敢让孩子到处跑着玩,两个孩子在家天天都是哭声,笑声,玩具声,吵闹声此起彼伏。大多时候,我都能自动屏蔽客厅的声音,在书桌前工作。也有一些时候,尤其是自己比较累的时候,面对壮壮的各种问题和要求真的特别烦,就会不等他把话说完就打断他,拒绝他的要求。面对我的拒绝,壮壮有时候也知道自己的要求不合理,他就不再说了,自己去玩或者换个话题,而面对我的打断,壮壮每次都特别生气,吵着说我打断了他的话,为啥每次都不听他把话说完。面的孩子这样的质问,我确实是理亏的。壮壮还小,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和要求说出来,十几岁的孩子可能面对我们的打断时,会选择默默地走开,以后不再和你交流,这样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淡了,也很难再走进孩子的内心。很多时候,只要我们能好好说,孩子还是愿意听的。沟通畅通了,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最后是方法。孩子成长的过程一定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3岁左右,孩子开始萌发自我独立的意识,教育就进入到了斗智斗勇的阶段。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要理智,要用合适的方法解决,尽可能避免简单粗暴的做法。教育就是要多给生命一条路,要让孩子看到希望。疫情已经3年,这3年孩子们受够了网课的“折磨”;这3年断断续续的网课让一部分自觉性不高的孩子开始掉队,甚至厌学,也让一部分孩子因为负面情绪的堆积出现了心理问题。叛逆,厌学,网瘾,早恋等等,这些问题大都是心理上或生物学上的问题,很少是道德品质上的问题,很多都是受后天的养育环境影响的。<br> 作为家长,面对疫情给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这里跟大家分享自己在培训中的一些收获和想法。当我们改变不了孩子的思想时,我们要全面认识自己的力量,你的心态是孩子的心电图;你的温度是孩子的态度;你的状态是孩子的榜样。目前,很多家长朋友都复工了,但孩子还没有复学,孩子只能自己在家上网课。家长的外出上班让孩子的居家学习没有了坚强的后盾,孩子的学习效率可能更低,家长也可能更担心,焦虑。面对这些现实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做好自己,面对多变的生活,即使再难在孩子面前都对生活充满希望和力量,在孩子面前少刷手机多看书、多运动,望望远方和世界,也许心态更开阔。我们要跟孩子站在一起,我们要学习,学习孩子的发育特点,成长规律,沟通技巧等,进而科学的,有方法的解决问题。<br> 就拿学习来说,有的家长会问我:“樊老师,我不知道如何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或是“樊老师,我们家孩子语文总是考不好,有点泄气了,怎么办?”这两个问题背后的原因其实都是孩子在学习上长时间没有获得成就感,在一点点的丧失信心。十几岁的孩子光靠物质奖励难以调动其内驱力,家长和老师需要给孩子提供获得成就感的机会。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我们可以从学科活动出发让孩子看到学习并不是机械的背诵,写题;也可以从人文关怀出发,老师和家长多关心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一些恰到好处的帮助和鼓励。孩子觉着某个科目太难,想打退堂鼓,我们可以让孩子先做基础题目,把基础题目做好获得成就感,然后再提供“跳一跳”的支架,让孩子不断“攀登”。<br> 做好了自己才能通过我们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孩子,我们内心装的是什么,我们就会倒给孩子什么。忙碌了一天回到家中,我们需要关心孩子的一日三餐是否有着落,关心孩子今天在学习上有没有什么困难,关心孩子一个人在家有没有无聊……而不是指责,批评。我们可以刻意提醒自己每天从孩子的身上找到一个优点,这样就避免了无尽的唠叨和指责。如果看到孩子的某些行为很生气,我们可以选择先离开一会,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了再去处理问题。 我们都知道,信任是最好的关系。我们要多关注孩子们生命的状态,生命的需求,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理解他们,满足他们的需求,给孩子安全感,让他们感受到我们是值得信任的。詹校长说:“教育是一种成全,成全孩子,成全自己,成全生命。探寻生命真相,满足生命需求,应是每一个教育者的信仰。”所以,好的教育要遵循生命本来的样子,教育者跟孩子一起成长,彼此的生活越来越幸福,越来越完整。<br> <br> 樊老师<br> 2022.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