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在越南呆了一个月后,终于从西北边境城市——奠边府跨入了寮国老挝。寮国之行,历时二周,由北向南,造访六地。区区15天,固然难以真正了解一个国家,但寮国温馨的风土人情,毫无疑问,已在我的大脑记忆神经里,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这个并不富裕的国家,出乎意料地成为了我的“最爱国”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15天的记录整理如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第一站 孟夸(Muang Khua)</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照片是早晨五点半左右,越南奠边府汽车站。在这里,第一次看到了老挝文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汽车站是国营的,但这些巴士却全部是个体户。原先我并不知道这个情况。前一天,还特意打了一辆摩的,赶来这个距离市区5公里处的汽车站,想买好第二天的车票。但却被车站告知:“没有预售票。不过请放心,你明早5点半来,六点发车,会有许多过境去老挝的司机”。这话听上去怪怪的,如果是老外的话,肯定无法理解是怎么回事。但我是中国人,经历过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猜想这一定是一个国家管理,个体运营的模式。果然,五点半一到车站门口,就有几个司机过来拉客,而且各自所开的价格也都不一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我选了这辆车,价格便宜(20万越盾,约人民币60元),司机的面相看上去也不错,给人一种安心感。当然这些车都有国家发行的过境许可证(第二张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巴士准时六点发车时,车上只有我一个乘客。我开始有点为司机担心了。但马上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巴士离开车站后整整两个小时内,并不是直接向老挝方向开,而是在奠边府市内各个地点兜转,开开停停,载客载货。先后拉到五名当地乘客和几十箱货物。其中一个点,就在我住的旅馆附近。看来专程跑去5公里外的汽车站坐车的,都是不熟悉情况的外国人。所以不免有点被欺生的吃亏感。不过想想票价可能会不一样,车站有同行竞争,应该便宜了一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顺便说一下,这五名乘客居然全部是当地的女性,这也说明了越南老挝的良好治安环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照片那位在车内装货的绿衣小哥,是巴士的副驾驶,主要负责拉客拉货。看他那个肤色黝黑,深目高鼻的形象,开车前我问他,你是高棉族吧?他颇有自豪感地答我:Yes。跑过境的司机一般都会一点英语。我坐在车上闲着没事,帮他整理了一下装入车内的货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从奠边府到孟夸约100多公里,几乎全部都是盘山路。谷歌地图显示不到三小时,但实际上,连出入境手续时间,从早上六点算起,总共花了六个多小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出境越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越老之间有七个陆路出入境口岸,这是北部的Tay Trang(西庄)口岸。</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拍这张照片时,只有一个人(好像是同车乘客)在办理出境手续,我也手上拿着护照,老老实实地排在她后面等待。但马上来了5、6个当地的边民,也不排队,都直接把护照递放到窗口内的桌上后,在边上等。而且护照里都夹了1万越盾。见此我也立即将护照递到窗口里。但不知这1万越盾是啥意思,所以没给钱。大约10分钟后,里面的边防警官拿起我的护照开始办理,但马上示意要我坐下等待。并把我的护照交给了里屋的同事,好像要做什么审查。不一会儿,里屋的那位手上拿着我的护照和一张纸出来了。一看,原来是我入境越南时的电子签证文件。心里想你怎么不早问我这事,这东西我也有,你不问我要,我以为你不需要核对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最终他们没向我要那1万越盾。那也没见有收据的1万越盾,到底是什么钱?令人费解。</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从越南的TayTrang(西庄)口岸出境,到老挝的Sop Hun口岸入境之间,隔着约5公里的山路,属两国间的缓冲地带。如图所示,国界线都划在山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入境老挝</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入境事务所前竖着这块牌子,向世人表示:这个属老挝丰沙里省的邦霍出入境检查站,是由越南人出资15亿越盾(约42万人民币)建造的。而且把出资金额也写在上面,也是服了。越老关系其实很微妙,有机会再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老挝的这个出入境口岸和越南的那个一样,也主要是当地的边民在办理出入境。也是不排队,直接把护照交到窗口里,里面的工作人员也是不分先后,任意选择的办理。同样也是夹钱,但这里是1万老挝基普。我填写好入境申报单后,也把护照放到了窗口内的桌子上,同样不明白是咋回事,所以还是没夹钱。等了半天,一直不见给我办理,那个副驾驶的高棉族小哥急着过来对我说:快给钱,1万基普。我说:我没基普。小哥说:越盾也行,2万越盾,快点,车子等着你呢。我赶忙拿了2万越盾给了里面的边防警官。不到三分钟,我的护照上盖上了入境章后,还给了我。里面还夹了一张老挝文的2万越盾收据和一张空白的出境申报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在越南出境时,我没遇到任何外国人。但在这个老挝入境处,见到了照片里的那两个年轻老外。一眼望去,从他两的服装和举止,就想这两人一定是德国人。走近一听,果然是在说德语。他两见来了一个亚裔背包客模样的我,就用英语和我聊了起来。当初只是简单地聊了几句各自的旅程,得知他们是从越南沙坝(我的奠边府的前一站)直接过来的,我也没问他们入境老挝后去哪里,就分手各自上了自己的巴士。但没想到,第二天,这两个德国小伙子成了我去琅多的拼船旅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老挝的出境申报单。亮点是背面的中国企业的广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后来在网上看了一下,入境时的那一万基普(我付的2万越盾)好像是出入境手续费,或称出入境申报单工本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但越南出入境时无需填写申报单,那1万越盾到底是什么呢?小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终于到孟夸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孟夸这地方其实就是一座南乌河边上的小镇。但它的地理位置很重要,是一个通衢之地。从东面进入老挝后,向北去丰沙里,向西去琅南塔,向南去琅勃拉邦,都得经过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从Sop Hun口岸到孟夸大约一个小时车程。因事前做功课时查过,汽车站在离镇中心约2.5公里的地方。所以当巴士驶近孟夸后,我就一直看着谷歌同步移动地图,看到开到了镇路口时,立马叫停司机,让我下车。省得走回头冤枉路。感谢🙏现在这个网络时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孟夸没有什么历史古迹。唯一可看的就是这座悬索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看地图时会发现,老挝有许多带有“孟”字的地名。“孟”译自muang,是老挝语“村,寨乃至部落或小国”的意思。地名里用“孟muang”字,实际上和中国地名里常用“州”(苏州,常州),“城”(聊城,宣城)是同一种思路。孟夸是音译,如果意译的话,大概就是“夸州”或“夸寨”,“夸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孟夸街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老挝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泰国+缅甸)➗2</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怕狗的人也许会尴尬。东南亚国家,不仅仅是老挝,其他国家,我所经历过的越南,泰国,缅甸,柬埔寨等都差不多。满街的狗狗,也不知是野狗还是有主的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闲逛中,发现一座小学暨幼儿园。看街上那些女孩子的模样,镇上应该还有中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来孟夸前,我没有预订旅馆。到了后上门询问了2、3家,没想到都不通英语。事事都用手机翻译沟通,也太累了吧。正在为难时,突然看到第一张照片的那家有英语招牌的饭店。进去看了一下,发现老板居然是一个小个子白人。不过听他的英语口音,不像是英语国家的人(后来才知道,是一个移居孟夸7年的法国人,女店主应该是他老婆,老挝当地人)。他给我介绍了第二张照片的那家旅馆,说那里的老板娘会一点英语,是一家不错的旅馆,价格也不贵。旅馆离他的饭店不过3,50米距离。女店主带我过去一问价格,20万基普(约90元)。老板娘给我看了房间,并说,你抽烟的话,我给你安排在靠阳台的房间……。房间不错,抽烟吃饭也方便,当即决定入住这家旅馆。后来在网上查看到,这家Chaluensouk Guest House是一家三星级旅馆。感谢那个小个子法国人的介绍。当天下午从悬索桥回来后,就在他店里喝了一瓶啤酒。晚饭,晚饭后的咖啡,第二天的早饭,都在他店里消费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加泰罗尼亚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旅馆阳台上那位老外的右边窗户就是我的房间。第一天我在那抽烟,和他只是相互hello了一下。第二天早上,又在阳台上见面了,才开始聊了起来。他说自己是加泰罗尼亚人,我一听就笑了。这已是我遇到的第二例不愿承认自己是西班牙人的加泰罗尼亚人。第一次是几年前在伊朗伊斯法罕。但眼前的这位最后还是说:是西班牙加泰罗尼亚人,但我们要独立,并挥起了一下拳头,颇有愤青感。我一般不跟驴友聊政治。因为知道自己的英语很烂,说不清,用错词,搞不好惹出麻烦,所以没接他的话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这位加泰罗尼亚人的旅程,正好和我相反,他要从孟夸去奠边府。因为是第一次去越南,问我:入境时会被问哪些问题?我说什么都不会被问,你只需递上护照和电子签证文件即可。放心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没有路灯的孟夸夜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在小个子法国人饭店吃晚饭时,又遇到了那两位德国年轻人。他们结果也止步于孟夸,没继续向南。吃饭时问我明天打算去哪?我说还没定,今晚慢慢考虑。他们说明天准备坐船去孟威或去琅多。</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其实,坐船南下的选项也在我的思考范围里,只是还未仔细做功课。另一个选项是坐巴士去琅勃拉邦,也还未仔细研究,但估计不会有直达,也需在琅多转车。大致看过一下地图,走陆路的距离要长于走水路的距离,而且都是山路。所以,下午曾在那座悬索桥附近顺便找过坐船的码头,想打听一下坐船的具体细节。但没看到码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第二天一早六点多出门散步,无意中发现,所谓的“码头(当地叫boat station)”就在距离旅馆约300米处的河口一端。这位正在用河水浇灌岸上小树的男子,见我后立即问我:坐船吗?一听他用英语问话,我断定他就是这里的老板。于是便把我昨晚在网上搜索到的信息,逐一向他确认。包括价格,时间,途中上岸坐一段车再换船时的车费等等(南乌河上建了好几座水力发电大坝,都是中国一带一路项目,所以无法一船通行到底)。当确认到琅多的价格是:1~3人的一船统包价格是220万基普,超过3人的话,一人60万基普后,我立即决定今天就坐船离开孟夸。因为连同那两个德国人,今天至少已有三人了,说不定到九点开船前还会来一个人。明天的话,还真不知道会有几个人,弄不好只有我一个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散步后,回到小个子法国人饭店吃早餐时,见两德国人后我说,我决定今天和你们一起坐船走,但我去琅多。小伙子听后高兴得和我击掌,说:太好了,我们也去琅多,不去孟威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毕竟多一个人,可省三分之一,谁不高兴呢!我也一样,大家蹭在一起,省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等到九点多,终于还是没有等来第四个人,所以,只得坐上这艘人均73万3千基普(约300元)价格的小船上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实际上,这些船既不是旅游观光船也不是定期摆渡船,说白了,它就和陆上的黑车出租车一样,属于私人(非法?)经营。付了钱也不见任何发票收据,也没有船票,更不用说保险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坐这船是有点风险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不过,南乌河沿岸的村民,几乎家家都有几艘这类小船,小船属于生活必须的交通工具。现在既然外国游客有需求,就拿出来做点生意,也符合自然经济规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视频长1分38秒。前半部分是大坝前,后半部分是大坝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第一张图是我在百度里找到的。我们所经过的第二第三张照片的大坝,即图中的“三级电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途遇大坝拦路,上岸坐车摆渡。崎岖山路10分钟后,船老大一和船老大二(左面那个穿迷彩服光脚的)交接。当老大一把钱付给了老大二后,我们又上了第二艘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在两船老大交接地,三人合影一张留作纪念。船到琅多后,为了交换一路上的照片等,又互相交换了email地址。得知两位小伙子一个是汉诺威人,一个是汉堡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从孟夸到琅多,正常行驶的话,包括中途上岸坐车摆渡,大约5个多小时。距离大概60公里。但这次行程中,船竟抛锚了两次,都是过大坝前的第一艘船。第一次,船老大花了十来分钟修好后,重新上路。可半小时后,引擎声又异常了。船老大只得减速,慢慢把船驶到岸边这个小村庄,靠岸,请人更换零件。船老大经验很丰富,遇事不慌不忙的,一看就知道是南乌河上土生土长的老江湖。全程驾轻就熟,让人坐得放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节外生枝的临时修船,给了我们上岸的机会。能近距离观察老挝农村,让两个德国人兴奋不已,连声“amazing,amazing ”。那个光膀子的小男孩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一脸聪明相,虽稚气犹在,看那强健的小身板和趋于成型的肌肉,想必若干年后,一定是一个优秀的船老大。我们上船时,他还主动过来帮忙拉住船沿,便于我们踩稳跳板。一个懂事的孩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第二站 琅多 Nong Khiaw</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我一直没弄明白,老挝语Nong Khiaw为什么中文叫琅多,明显不是音译。中文的“琅多”这一地名称呼,应该还有其他什么故事。查了一下,粤语是直接音译“农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这座南乌河上的大桥即琅多的地标。第一张照片是到琅多后的第三天,黄昏时分,从少数民族村庄坐船返回时拍摄的。后三张均拍摄于我住的旅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琅多实际上也就是一个老挝的普通乡镇而已。除了有一个佛洞外,并没有什么历史古迹可看可访的。现在之所以能吸引欧美游客,是它的自然风景。老外们都爬到周围的山上,俯瞰逶迤南乌河,观赏千丈大瀑布,或在山顶搭个帐篷,与日出日落共度时光。享受大自然,拥抱青山绿水,老外喜欢那玩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但我并不很稀罕那玩意,青山绿水,在日本我看得双眼都长老茧了。所以没去爬一寸山,只是徒步在整个琅多镇溜达了一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老挝的药草桑拿(herbal steam bath)很有名。去老挝之前,朋友建议我一定得去体验一下。在琅多街上溜达时,看到了那块招牌,但进去一问,答曰:no open(不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地图上看了一下,那个佛洞(Phathok Cave)离我住的旅馆(Phanoi Guest House)仅2.5公里,而且基本上道路平坦,不费力。所以漫步过去打卡了。但到那一看,竹桥对面,进入佛洞门关着(第二张照片),周围不见一个人影,大声Hello了几下,也不见有人回应,看样子也是no open。所以想想算了,没必要去冒险过那座无护栏的光溜圆滑竹桥了。拍个照,记录一下,即折道回府。来回一个多小时一路上看到的也不少,觉得也不枉此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那一带的佛洞,据说在老挝内战(1959~1975)时期,成了一个庞大的逃难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旅馆附近发现了这家由两兄弟开的旅行社。里面有一个造访少数民族村庄的一日游项目。第一天就去询问一了下,并把介绍和路线拍了下来(第二张照片)拿回旅馆仔细看了看。第二天从佛洞回来后,经过那里,又进去谈了价格,最后敲定手机上的那个价,约人民币320元。游客仅我一人,所以是一对一,含午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其实,这类跋涉徒步行项目,是一种典型的花钱买苦吃。但你又无法不雇导游自己去。因为山村田野里没有像样的路,更没有路标路牌,谷歌地图上也不显示那些小村庄。在越南沙坝已经历过一次。来老挝后,好奇心再次驱动我,买下了这类“自虐型”的旅游商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坐小舢板沿南乌河北上约40分钟后,靠西岸登陆,开始一天的徒步走访少数民族乡村一日游。照片是上岸地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第一村,Hauy Hoy村,克木族(Khmu)居住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虽然旅行社的介绍里写着这里是老挝族人的村庄。但导游说:是克木族人村,没错,看她们的服装就知道,说的也是克木语。导游是老挝族,会一点克木语,也会一点赫蒙话。</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对这些村名,我怕记不住,就问导游有没有文字标记,结果他为我找到了一块荒废了的佛寺的石牌(第一张照片)。VAT是老挝语“佛寺”的意思,BAN是“村”的意思。</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由此我想,这里可能以前确实是老挝族人的村庄。因为克木人迷信鬼神,只拜祖先神灵,不拜佛。这座VAT(佛寺)的存在,说明这里曾有老挝族人居住过,被不信佛的克木人取代后,佛寺也就荒废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老挝人口不到700万,却是一个有50多个不同民族的多民族国家。而主体民族的老族,只占了55%。这和中国的主体汉族,越南的主体京族均占90%,有着很大不同。老挝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就是克木族,占11%。尤其是在老挝北方,克木族占到人口的30%左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克木族Khmu和高棉族Khmer是同宗同源,语系一样,都属孟高棉语系。我原本以为两者之间语言能通。但后来到了琅勃拉邦,在街上和一个英语说得很溜的克木族嘟嘟车司机聊天时,问了他这个问题。他说:No,虽是同宗,但现在我们和柬埔寨人之间语言并不能相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克木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在Hauy Hoy村,去看了一所克木人小学,里面教的全部是老挝语。尽管如此,据导游说,他们自己的语言一直保留着。这些小孩,天生就是双语人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网上查看了一下,在中国,克木族被归纳在布朗族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老挝是一个佛系国家,即使是不信佛教的少数民族,也给人一种温良恭俭的感觉。虽然经济上仍欠发达,但低调温和的国民性,使得这个国家有一种与世不同的祥和和安宁。至少我所经历的15天里,没见过一次老挝人的相骂或斗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看完第一个村庄后,继续赶路。走到一半,可能是看我走得吃力,导游用竹子为我做了一根拐杖。我也没见他身上带什么工具,就这么徒手就地取材,即兴做出了这么一个拐杖。佩服!不愧是竹制品大国的老挝人。感谢导游的热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这一天的跋涉徒步行,几段路程加起来,总共大概三个多小时(视频1分05秒)。和在越南的那次相比,总的来说,还不算太难走。但最后一个多小时顶着烈日的那段路,有点够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有关老挝的气候,下面有机会再聊。</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勤劳的克木族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借克木人的凉棚歇歇脚。</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最后一张是导游。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导游的名字叫Bok(音译),26岁,老挝族,琅多人。曾在船运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之后去了琅勃拉邦学习英语。回来后就干起导游这一行,已有三年的经验。现在和父母住在一起,已有女朋友,打算明年结婚。</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从早上九点到下午五点,我和Bok相处了整整一天。留下的印象是:性格忠厚老实,工作细心尽职,一个优秀的老挝年青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在去下一个村庄的途中,经过一片香蕉园地。导游说:包括后山那片香蕉林,这些都是中国人老板种的,香蕉全部出口去中国。员工都是当地各族老挝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我见香蕉园附近有这么一个仓库,里面有许多印有中文的桶罐包装,便认为这里应该都是中国人,随即用中文和这位妹子聊了起来。妹子一口南方口音普通话。聊了几句后我问:你老家哪里啊?没想到她答道:我是老挝人。听后让我大跌眼镜。见此导游也用老挝话和她交谈起来,证实这位妹子确实是老挝人。妹子说自己长期和中国人打交道,自然就学会了中文。现在受聘于香蕉园,帮忙做饭。并客气地说:“天热,坐下喝口水,歇会儿再走吧”。我们因刚休息过,婉谢了她好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短短10几分钟的交谈,我彻底被这位妹子的语言天赋所折服。人不可貌相 ,海水不可斗量,说的大概就是这个。</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边上那个女童,估计是她女儿。因光着下身,照片不得不处理一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第二村,Pha Yong村,赫蒙族(Hmong)人居住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借助这块小学校牌记录一下村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赫蒙族是中国苗族的一个分支,所以也称苗族蒙人。但中国以外一般都称Hmong,即赫蒙。语言属苗瑶语族,汉藏语系。在老挝约占人口总数的8%,也算一个大族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说实话,在老挝,不懂当地语言的外人,很难分辨哪个是赫蒙人哪个是克木人。为此,导游教我,说:你看背驮小孩或驮竹篓的那必定是赫蒙人。克木人驮东西是把绳带套在前额上,用布带背小孩时,也是背在身前的左右侧,不会驮在背上。(有兴趣的可参看前文照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也许是区域性各种条件的不同,同样是赫蒙人,与老挝赫蒙人相比,越南的赫蒙人的服装显得更有民族特征。第四张四连方照片的右侧上下两张,是我在越南老街北口县集市上拍摄的;左侧上下两张是在老挝的这个赫蒙人村。四张都是赫蒙人,对比一下可见:虽服装不同,但都背驮小孩或篓筐。相同的民族习俗特征一目了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再多说一句。在越南时,我给一个赫蒙族人看了右上的那个驮小孩的美女照片。结果那个赫蒙人不屑一顾地说:她的服饰已经越化(越南化)了。越南的赫蒙人,按服饰的不同,分为了黑蒙,白蒙,花蒙等几个部族,我在越南时,大致学会了区分她们。但在老挝的15天里,没见到有不同服饰的赫蒙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村里这位肤色白皙的少妇,让人看得怀疑她是否真是赫蒙人,甚至怀疑是不是中国的川妹子。当然,没敢问。最后那张照片是村里的第一豪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说到老挝赫蒙人,就不得不提一下照片的这位身着当年老挝国王军礼服的男子——被称为赫蒙雄狮的原老挝国王军里唯一的少数民族将军——王宝(Vang Pao)。导游可能因为是老挝族,我问他知道这人吗?,他说不知道。我说你拿这张照片去问问村里人。结果,一位30岁左右的赫蒙男子村民,一眼就认出。说:知道,他现在在美国(实际上2011年王宝已去世)。照片来自网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有关CIA扶持的王宝赫蒙人特种部队,法国人组建的赫蒙人游击队(Hmong Maquisard),以及75年后赫蒙人的命运动荡,流亡国外等信息资料,网上都有,有兴趣的话可百度。有些话题较敏感,尤其是中越交恶时期,国外赫蒙族的立场,在此不赘述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第二张照片是后来我在万象国立博物馆里拍的。从中可发现,现在的老挝官方在叙述这段历史时,避免了使用Hmong(赫蒙人)这一民族称呼。而且对王宝仍以General(将军)的称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几年前,美国明尼苏达州乔治·佛洛伊德事件的那个白人警官肖万(Derek Chauvin)的老婆就是赫蒙人,同案警官,杜滔(Tou Thao)也是赫蒙人。二人应该都是75年老挝王国被巴特寮(老挝共产党)推翻后,随王宝一起流亡美国的赫蒙人特种部队的后裔。据说,美国加州,明尼苏达州这个族群的人特别多。</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老挝的儿童,尤其是少数民族儿童,都是原生态放养型成长。都从小练就了一个坚韧的意志和体魄。最后那张照片的四个女孩,是这天在这段路程中偶遇的同行人。我和导游都是成年男子,走路相对快,走一会儿就会超过女孩们。不过一个多小时的路程里,我和导游说好: one stop one smoke,一路上休息了几次,抽烟喝水。以至于每当我们坐下休息时,不歇一步的女孩们又会超越我们。四个女孩都是赫蒙族,是前面Sobkhan村的一所中学的寄宿生。这天是周日返校,想必是她们一周的食粮,女孩们轮流拿着一袋约20斤重的米,一路说说笑笑,在这崎岖不平的泥石路上,一个多小时轻松轻松地寸隙不停。看得让人感叹。我问导游,她们在说啥啊?导游说,她们说的是赫蒙语,我也听不太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和克木人一样,赫蒙人也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这些女孩子在学校学的都是老挝文,而同族之间说的又都是自己的赫蒙语。所以也都是双语人才。不过,我看相关资料上说,老挝少数民族的识字率都只在50%以下,而老挝族却在90%以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第三村,Sobkhan村,老挝族(Lao)人居住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不愧是主体民族人的村庄,很快就发现了这块貌似两个村委会合一的牌子,而且上面还有党旗国旗标志,正规多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老挝族人的房屋建筑,一般都有两层,这点跟其他少数民族不一样。尽管整体的环境并没多大差异。但至今走过的三个村子,都通电通水,基本生活保障都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老挝族信佛,村里有一座正儿八经的VAT(佛寺)。但忘了拍摄记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小男孩球衣肩膀处的图案(第四张照片),很像泰国国旗,引起了我的好奇。回来后一查,果然,这是一家泰国五人制足球俱乐部球队的球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老泰之间,语言相通,宗教相同,文字相似,是同一文化圈。在老挝时,我用以前在泰国学的一句泰语“你好” sa wa dee跟人打招呼,尽管老挝语应该是sa va dee,而且我的发音和声调也不一定准确,但老挝人都照样能听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老挝老百姓现在天天看着泰国的电视节目。难怪这个小男孩成了泰国这家俱乐部的粉丝。</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但是,老泰同族间的历史恩怨也很深。下面会聊到。</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充满生活气息的村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最后一张是村民自家制作白酒的现场。老挝盛产糯米,这酒就是糯米发酵,制成浊酒后蒸馏而成,属白酒类。当地称“Lao-Lao”,俗称:老挝威士忌。照片应该是最后一道工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其实,我刚到老挝的第一天,在孟夸那家小个子法国人饭店吃饭时,就喝过一小杯这个老挝威士忌。40多度的白酒,比想象的要好喝,并不很冲,有点像浓香型。口感虽然远远不及五粮液的浓郁醇厚,但也有一定的回味厚感,可能是因为糯米原料的关系吧。百人百味百口感,就我的口味和品酒水平,这白酒还是可接受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但那天的那杯酒并不是我自己买的。那天吃饭时,旁桌的一个法国老头在独饮小酌,桌上放着一个装满液体的1.5L塑料瓶。见我一个人在喝老挝啤酒Beerlao,老头对我说:尝尝这个Lao-Lao吗? 老挝威士忌。我闻了闻味道,是白酒,说:好,谢。老头便从那个塑料瓶中倒了一小杯,约二两给我。酒入肚,话匣开,慢悠悠的法式英语也正好对称我的英语耳。老头说:疫情前,自己每年一半时间生活在孟夸。发生疫情后一直来不了,这些天总算等到老挝全面开放,终于又能来了。说自己喜欢老挝,喜欢这个Lao Lao,每天从早上起就喝它。尽管老头给我的印象是有点酒精依赖症,但还是很感激他的热情好客。那塑料瓶里的老挝威士忌,估计也是孟夸某村民的自家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结束一天的跋涉徒步行,再次坐小船,迎着夕阳,返回琅多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一日二行南乌河,三村三族老挝民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收获满满的一天。Thank you Bok.</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上面说到过的老挝啤酒,Beerlao🍺</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我外出旅行时,从来不买旅游纪念品。但这次真心为了感谢这个实实在在的价廉物美老挝啤酒,破例买了这件T恤衫。谢谢!陪我度过了15个老挝之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戴口罩的僧人in琅多汽车站。老挝的口罩率大概在10~20%。</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琅多~琅勃拉邦,140公里,坐这辆小巴,约三个小时。最后一张是到琅勃拉邦汽车站后,搭嘟嘟车进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第三站 琅勃拉邦 Luang Phabang</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中国之西安洛阳,日本之京都奈良,老挝之琅勃拉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琅勃拉邦就是这么一座中南半岛上的古城,老挝的原始国,澜沧王朝的发祥地。不仅如此,琅勃拉邦还是一座佛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佛都晨景 托钵乞食。视频长3分32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在托钵乞食沿街,有些当地人以此为商机,向外国游客提供布施食物和位子,一个人收2万基普,让你当一回施主,体验一下佛都生活。视频里的那两个外国女子就是花了2万基普的客座施主。当时那个当地老挝人也向我兜售,但我谢绝了。</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古城的建筑大多是木结构。我在琅勃拉邦住了四天,在市内走了不少地方,没见过一幢四层以上的大楼。这是现代化进程缓慢?还是刻意维持历史原状?我更愿意相信后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第一张照片是我住的旅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俯瞰琅勃拉邦全景,看不到任何高层建筑物。(视频截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琅勃拉邦没有夜总会,没有迪斯科KTV,也没有霓虹灯广告,是一个和喧嚷的现代化处于对角线上的城市。总给人一种素朴平静的感觉。和外国驴友聊到琅勃拉邦时,他们几乎都会用一个词:peaceful。</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琅勃拉邦的早市和夜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第一张照片是琅勃拉邦国立博物馆,原琅勃拉邦王朝的王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座王宫,是殖民者法国人,于1909年为其保护国的琅勃拉邦王室所建造的。很可惜博物馆内不允许拍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1887年,法国人在越南和柬埔寨建立了“法属印度支那”体制后,又向西通过“法暹战争”,从泰国人手里夺得了对老挝的控制权。正如第三张照片的地图所示,从1893年起,整个老挝,除浅绯色的那片名义上属琅勃拉邦王室直接统治区域外,其他都归了法属印度支那。(照片拍摄于万象的国立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第二张照片的塑像人物是琅勃拉邦王朝末代国王西萨旺·冯(Srisavang Vong)。琅勃拉邦王朝自18世纪初,澜沧王国分裂后建朝以来,坎坎坷坷,名存实亡地也持续了230多年。这位末代国王,在二战后的1946年,又出任了新成立的老挝王国的首任国王。但这个君主制国体只持续了两代人,在1975年被巴特寮(老挝共产党=老挝人民革命党)所推翻。塑像立在博物馆(王宫)境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老挝历史有趣的是,琅勃拉邦王室里出了一位红色亲王。这位亲王组建巴特寮(老挝共产党),最终推翻了自家的君主制国体——老挝王国,并成为1975年新成立的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的首任国家主席。这座塑像就是这位红色亲王——苏发努·冯(Souphanou Vong)。塑像立在琅勃拉邦市内的苏发努冯广场上,那天冒着火辣辣的太阳,去打卡了一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从家谱血缘关系上说,红色亲王是前面那位琅勃拉邦王朝末代国王(即老挝王国首任国王)西萨旺·冯的甥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第二张照片是在越南河内,去看越南国立博物馆时,里面正好在举办越老建交60周年纪念展。门口宣传广告上印了这张红色亲王苏发努·冯和胡志明的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第三张照片是有名的老挝左中右三亲王,1961年苏黎世停战和平会谈。照片从左到右:亲美右派文翁亲王,亲苏中立派梭发那·富马亲王,亲北越左派苏发努·冯亲王。梭发那·富马和苏发努·冯是同父异母兄弟,而文翁和琅勃拉邦王室并没关系,属南方占巴塞王国系亲王。照片拍摄于万象的凯山·丰威汉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有关凯山·丰威汉,下面一定会聊到。因为只要到了老挝,人人都会见到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老挝属热带季风气候,没有四季,只有旱雨二季。也许是因为我在老挝时是旱季,至少在包括琅多在内的琅勃拉邦地区,给我的感觉是一种高原气候,尽管老挝的海拔不到300米。即早晚非常凉快,甚至穿滑雪衫的人都有。而中午以后,太阳辐射烈度变得极强,感觉好像走近了太阳好几十公里。同样的日照,体感热量似乎翻了一倍,火辣辣的刺眼灼肤。但实际上气温并不是很高,只要能遮荫,或躲到室内,体感温度马上下降好几度。所以女性外出时都会撑伞,即使骑摩托的,也常有人单手撑个伞遮荫驾驶。车技都杠杠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第一张照片是佛都琅勃拉邦最具代表性的寺院——香通寺Wat Xiengthong。据说琅勃拉邦有八大名刹。不过除了香通寺外,我都没特别想去打卡的意愿,都是走过路过,也许错过的随意看看拍拍。也无心思去研究它们各自的特点。所以照片里的其他几座寺院,都是只觉得颜色造型好看,养眼,才做了拍摄记录,但已记不住名字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老挝和泰国,柬埔寨一样,都是上座部佛教,都属南传小乘。所以没有菩萨,没有天王金刚,却带有许多印度教的元素。比如第二张照片的印度教蛇神那伽和佛陀合为一体的座像。可是我一直不明白在上座部佛教里,佛和神之间的关系是如何解释的。神护佛?佛佑神?还是强强联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党旗国旗的搭档悬挂,大概是老挝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之一。无论是教堂(左上),还是酒吧(左下),或者旅馆(右上),或者寺院(右下),两旗都是标配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教堂那张拍摄于巴色,其他均在琅勃拉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老挝之所以招人喜欢,也许会有很多原因。物价便宜,治安良好,老挝人性格温和,原生态自然风景等等,不一而足。当然,这些都是相对而已,因人而异。就我而言,老挝最吸引人的,是它的饮食,“吃”。在老挝15天,我天天在当地老百姓的饭店吃饭,顿顿吃得惯,餐餐吃得香。国外旅行时“吃”的烦恼,在老挝基本上是“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第一张照片是在琅勃拉邦时,每天早上吃粥的粥摊;第二张也是在琅勃拉邦,旅馆附近的饭店,是一家明厨亮灶,现点现炒的大众饭馆。我连续四天晚饭都在那吃;最后一张即在这家饭店吃第一顿晚饭时点的鸭块炒面。点完后约10分钟,端上来一看到这熟悉的浓油赤酱色相,食欲立马大开。一吃,味道果然与我的上海本帮口味高度匹配,100%对胃口,好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再追加一句:在我的味觉味感里,老挝菜要远胜于日本的“中华料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在佛系国度老挝的佛都里,有这么一个充满杀戮性火药味的参观点——老挝未爆炸弹访问者中心UXO Lao Visitor Centre。</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或许更鲜为人知的是,老挝是世界上遭受空投炸弹数最多的国家,不是之一,是之最,the most heavily bombed nation in the world(中心的介绍文)。1964~1973越战期间,美军在老挝投下约200万吨的炸弹。九年里,平均每8分钟,老挝就会遭美军投弹一次。而投下炸弹中的约40%却未能爆炸(不得不怀疑美国人的炸弹质量),这就给战后的老挝留下巨大的祸根。战后近50年,至今已有5万多老挝人死于这些未爆炸弹,其中一半是儿童。遭投弹最多的川圹(Xieng Khuang)省的石缸平原(Plain of Jars),至今大部分还是无人区。据中心介绍,2022年的现在,老挝仍平均每两个星期,就有一人死于或伤于这些未爆弹。</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据统计,1964~1973的九年里,美军在老挝投下的炸弹量,超过了整个二战期间所有参战国所投下的炸弹量。其中投弹最集中地带,就是邻近越南的老挝东部,当年的胡志明小道沿线。美国人对它的狂轰滥炸,甚至达到每天900架次。直至今日,那地区的九个省,现在仍然是未爆炸弹重灾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祥和的佛系国里,这场50年前被称作“秘密战争”(老挝和美国并非交战国,越战时,老挝名义上是中立立场)的战争伤疤,至今仍在作痛。看得让人心情沉重。可那些作孽者现在却依旧满嘴“民主人权”的白莲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琅勃拉邦最后一天的下午,在城市的西南角一带溜达时(那些高大上的打卡点都在东北方向),发现了这座“华侨公立 新华学校”。学校门卫是两个老挝人,除了会说校名的“xin hua”外,不会中文,英文也说不通。我也懒得输入手机翻译,直接用肢体语言比划着:我可以进去看看吗?没想到门卫很友善地肯首点头,示意OK。见此我赶忙行个双手合十礼表谢意。但校内人家在上课,厚着脸皮进去后也不能去打扰。大概3,5分钟吧,拍了几张记录下后,就马上出来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出来后,再仔细看了看拍的照片,发现教室里贴着凯山·丰威汉的像,校名里又有“公立”二字,所以想,这应该是一所有官方背景的老挝华侨办的双语学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告别琅勃拉邦去万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很幸运,去年12月起,中老铁路已正式进入运营,我坐的就是这班中老铁路的动车“澜沧号”。从琅勃拉邦去万象,如坐大巴的话,360公里盘山路,需10多个小时,而动车不到2个小时。铁路距离240公里,一路上隧道一个接一个,可以想象修建这条铁路之艰难。一带一路还真不是随便吹吹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琅勃拉邦市内有去车站的小巴(第一张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候车厅大屏幕上,老中英三种语言滚动显示。中老铁路的所有一切,从屏幕显示,车票,各种标志到候车厅,车厢内的广播,事无巨细,全部都使用老中英三种语言。运营方式除了“僧人优先”外,100%中国化。中国人坐这车,一点违和感都没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中间那列绿皮火车是我坐的动车的前一班车。看那个列车员的站立姿势,就知道是中国人训练出来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正因为是中国化管理,一进车站,还没安检就被要求戴上口罩。前面说过,老挝的口罩率是10~20%,但在中老铁路上,是无人拒绝的100%。</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右下照片是车站内排队买票。中老铁路刚开张不到一年,包括售票方法,车站交通,站前的商业服务设施等等,有待发展改进的空间还很大。目前车站周围除了停车场外,其他设施还都没有。相信3、5年后,周围一定会有一个便利的商业街出现。加油!中老铁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第四站 万象 Vientiane</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万象地标——凯旋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看到这个凯旋门,大概10人里9人会说,和巴黎的那个很像。是否山寨暂且不说,根据老挝官方介绍,建这个凯旋门的初衷正是为了纪念在(反法)独立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老挝王国时代的1968年落成时,它并不叫“凯旋门”,而只是一个纪念塔(老挝语Anousavali,英语译成monument)而已。“解放后”的1993年才命名为凯旋门(老挝语Patuxay)。很明显,这座凯旋门有着浓厚的印度教元素,看它顶部的造型,我第一个联想到的就是德里红堡。而且,官方介绍里还特别说明:我们的这个的四面入门都是相同大小,和法国的凯旋门不一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这一带是老挝的政治中心。第二张照片里的那排红瓦房是总理府。</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万象是老挝的首都,隔着湄公河与泰国相望,是一座边境城市。一个国家的首都设在国境线边上,必有其历史原因。简单捋一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18世纪初,老挝的原始国——澜沧王朝相继分裂成了万象,琅勃拉邦,占巴塞三个小国(第二张照片地图)。三小国均势单力薄却纷争不断,这就使得“鹬蚌相争”原理发生了效应。18世纪70年代,隔壁的暹罗人(泰国人),趁机先后将三小国分别纳入成了自己的属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但小国里还是出现了对暹罗宗主国不买账的人物。1827~1828年,这尊塑像人物——万象国国王昭阿努,二次举兵欲推翻暹罗人统治,谋求独立,但均以失败告终(昭阿努之乱)。万象国由此从历史舞台上消失,彻底沦为了暹罗人的领土。昭阿努王也成了末代国王,被押送到曼谷,客死他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直到1893年,法国人通过法暹战争,迫使泰国人交出包括万象国在内的其他老挝土地。最后法国人以湄公河为界,东归寮西归暹,划定了国界。这就使得老挝丧失了大片澜沧国土。而且,归还后的老挝也成了法国保护国,定都万象(琅勃拉邦为王都),列入了法属印度支那联邦体系。老挝人从此之后换了一个宗主国,直至1954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大概为了记住这段历史,首都万象人在国境线湄公河畔,面向对岸,立了这尊塑像。</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万象这类历史人物塑像不少,对了解老挝历史很有帮助。再贴几张。</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这位我把他称作“老挝秦始皇”——法昂王,老挝的原始国,澜沧国(又称南掌国)的开朝国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13世纪中叶,元蒙灭大理后,中南半岛的地缘政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大理国领地以及周边广义上的泰族人,纷纷开始打拼自己的江山。小国林立,群雄割据约一个世纪后,如第二张照片地图所示,决出了包括澜沧国在内的几个泰族人王朝。</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法昂王是琅勃拉邦人。琅勃拉邦的前身叫孟苏瓦,也是一个泰族人的小王国,法昂是孟苏瓦王子。孟苏瓦长期受吴哥王朝的高棉文化影响,1353年法昂征服了周边小国,在孟苏瓦开朝立国后,即从高棉人那里引进了上座部佛教,并以此为国教,奠定了老挝的宗教基础。同时,还从吴哥请来一尊名曰Phrabang(中文译成勃拉邦)的佛像。之后,地名从孟苏瓦改称琅勃拉邦Luang Phrabang,正是在Phrabang前加上含有“皇家”意义的尊称词Luang而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第二张照片地图中的,兰纳,素可泰,阿瑜陀耶都是泰族人王朝。这三个王朝即现在的泰国。显而易见,同是泰族人的当年澜沧国时代的老挝领土,要远远大于现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这位据说是澜沧王国史上最伟大的国王,塞塔提拉国王,16世纪中叶的人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地点是老挝佛教最高级别的寺院——塔銮寺。老挝国徽图案里,就有照片背景的那个塔銮寺金塔,它是老挝国家的象征之一。有兴趣的可网上搜搜看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之前我只知道塞塔提拉国王除了澜沧国王外,还兼任兰纳国王。开发万象,从琅勃拉邦迁都万象,重建这个塔銮寺也是他那时代。除此以外,不知道此君还伟大在哪里。在博物馆补课后才知,1567年抗击缅甸东吁王朝的侵略,最终把缅甸人赶出万象也是他当政那年代。第二张照片那幅油画,就是描写那年塞塔提拉指挥的抗缅战争(拍摄于国立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这天也不知是什么节日,寺庙里有庙会。在塞塔提拉像前参拜的人也是络绎不绝。好不容易才等到一个稍微整齐一点的场面拍了一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身着正装来参拜的女性也不少。想必这是一个对老挝人来说重要的节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庙会结缘 生意兴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当年的宗主国法兰西大使馆前,一位拄拐杖老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挂那面旗帜是当下白人圈里的一种时髦(第二张照片)。不过老挝的态度始终是:你爱挂你挂。俺小国管不了那事,不掺合。弃权!</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至今老挝许多政府机关,学校的标牌里依旧使用法语,而不是英语。但机场广播没有法语,而是英语和汉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纵横交错,纷乱如麻。万象街上这一股股黑压压的电线洪流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忍不住拍了几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在越南时,我都用Grab打车坐摩的。但老挝没有摩的,只有这个嘟嘟车。而且东南亚通用的Grab,老挝却无法用。这是我对老挝唯一的吐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万象街上,中国结和老挝国花占芭花沿街相隔排列,装饰延续好几公里。中老关系之密切,在此也可见一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不同于越南,老挝历史上不属于汉字文化圈。但现在的老挝,市面上使用汉字的对联,装饰广告等比比皆是。我特意去确认过,这些店既不是中资的也不是当地华侨的,都是老挝人的商店。比如那张店内贴“喜”字的饭店,我进去后一看菜单,只有英文,没有中文,菜也并非中菜。就问老板娘这装饰是啥意思?老板娘说,只是装饰而已,饭店不是中餐馆。最后那张挂“福”字红灯笼的,是一家快餐店,我在那里吃了午饭。不通英语,全程肢体语言沟通。老挝人不欺生,不斩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我不认为这些店主们都理解这些汉字的意思。但确信他们一定知道,这些都是吉祥喜庆的标志,用在广告里则能显示高雅别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这种思维和非基督徒的人,每年12月24日晚上也跟着一起嗨一把有点相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红灯笼快餐店的午饭,约人民币8元。看这模样,如说它是中餐,恐怕难以找出毛病吧,但事实上,它是普通老挝人的家常便饭,正宗老挝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当然,这类正规的中文商业广告也随处可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各种中文标志也很多。但有些看起来有点吃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老挝文字给人一种美术图案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棉人是泰族人的启蒙之师,包括宗教,文字等等。和泰国文字一样,老挝文字也是高棉文字的派生,属于印度婆罗米系文字。诞生于15~16世纪,澜沧王国时代。在这之前也有过自己的文字。在琅勃拉邦博物馆(旧王宫)里有几块石碑,上面刻有那些古文字,但不让拍照。印象里也是婆罗米系的,大概也是借用梵文或巴利文而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没想到,Indochina(印度支那)这个带有殖民时代味的词,居然还被正式使用着。不过,万象的中国工商银行的气场也够大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这也是一家银行。上面屋檐下的吉祥物是印度教的圣鸟——迦楼罗,也称“大鹏金翅鸟”;下面做广告的是一个巨大的日本招财猫。很有趣的组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我观察到,老挝许多银行都用这个圣鸟迦楼罗Garuda作为吉祥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泰国的国徽,也是这个Garuda。</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万象共有各类寺庙30余座,也可以说是一座佛城。但我除了前面说到过的塔銮寺外,都没特意去打卡,都是走过路过顺便看看。发现大致都是寺院正门两侧有一对动物神,分别插着国旗和佛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旅馆对面也有一座寺院。正如前面说过的,这天也不知是什么节日,旁晚时分开始,人开始渐渐的集聚起来。寺院边门正对着我的房间窗户,相隔不足20米,自然我也被吸引了过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视频长3分40秒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这个节日应该和佛教有关,否则不会在寺院里欢庆。但这五花八门的欢渡方式实在让我看不懂。有席地而坐默默念佛祈祷的,也有随着音乐扭腰撅臀踩舞步的,有捧着花束冥币献佛祭祖的(我猜大概),也有和我一样拿着手机拍拍拍的……反正我是看热闹不嫌花样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国立博物馆,这实际上是一个老挝历史博物馆。诺大的博物馆里,这天除我外还有两个老外,仅三人“独占包场”了两个小时。孰喜孰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展示的相关有价值的内容,我前面已引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看完国立博物馆后,来隔壁这家凯山·丰威汉博物馆打卡。有点熟悉的味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凯山·丰威汉是老挝共产党(老挝人民革命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有毛泽东思想,越南有胡志明思想,老挝也有凯山·丰威汉思想,而且也写入党章。想必各位能理解是一位怎么样的人物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引起我注意倒是那张和胡志明谈笑风生的照片。右边老挝国旗下,是一幅前面说到过的塔銮寺——老挝国家象征的照片,而左边越南国旗下的那幅也应该是越南国家象征物,是河内的文庙,即孔庙的照片。作为中国人,见此我不由得有一种莫名的暗喜自豪。这也说明了老挝和越南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尽管他两现在是同志加兄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凯山·丰威汉一直是党的第一把手,总书记。第三张照片是80年代期间老挝共产党政治局成员。那位红色亲王,苏发努·冯党内排名第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老挝货币里没有硬币,只有纸币。而纸币的人物像就是凯山·丰威汉。前面说的“到老挝后人人都会见到他”,就是这个意思。</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这些钱是我离开老挝前最后一刻所剩的,最后全部花在了机场免税店买香烟。当然这些钱远远不够买一条烟,差额刷卡补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某种意义上,凯山·丰威汉一半是越南人,因为其父是京族(越南的主要民族),母亲是老挝族。当然不能武断这就是老越关系密切的原因。但这个博物馆确实一直有越南人来参观。这位老挝美女就是越南语讲解员。我在参观时,见她一直在用越南语练习讲解,和她简单聊了几句。美女说越南语是在学校学的,自己不是Kinh(京族),是Lao(老挝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万象的红色亲王纪念馆,但在装修,没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万象→巴色Pakse</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中老铁路只修建到万象,万象以南没有铁路,要向南只有巴士或飞机。去巴色约700公里的距离如坐大巴,需14个小时。所以我还是选择了坐飞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飞机在万象机场起飞后,我意外的发现,飞机一起飞就马上进到了泰国领空。而且接下去的一个小时的航程,几乎都在泰国上空飞行。直线向南,省油省时。大概老挝人认为,那地方原来就是俺家的,俺爱咋飞就咋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地图照片是飞机飞回老挝境内的瞬间,我的手机地图mapsme截屏。几千米的高空,虽无网络信号,但这个mapsme照样工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第五站 巴色Pakse</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巴色现在是仅次于万象的老挝第二大城市,曾经的占巴塞王国的王宫所在地。1905年法国人在此设立法属印度支那的办事机构,由此开始了它作为一座城市的历史。有趣的是,1940年,泰国人(当时是轴心国的一员)趁着法国投降,维希傀儡政府的软弱,通过第二次法泰战争,又抢占法属印度支那的一部分领土,其中也包括巴色这座城市,直到战后1946年才归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照片的这些法式建筑,并非法国殖民时代的遗留物,都是上世纪60年代,老挝王国时期所建。那张镰刀斧头党旗照片,是我住的旅馆房间阳台。住了两天,感觉入党了两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街上看到这家1918青年旅舍,心想这一定跟法国殖民期有关。进去一问,果然这排房子是法国殖民时代所建,也是巴色城市里唯一的殖民时代遗留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在1918‘s Hostel对面,看到了这个“巴细中华理事会”。巴细即巴色,译法不同而已,原文都是Pakse。</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厚着脸皮进去造访,本想聊几句的,但很遗憾,当时里面没人懂中文。不过收获还是有。两位国家货币上的人物肖像并列悬挂的画面,恐怕只有在这里才看得到。久违的毛主席像,让我想起了那年代在这圣像前挥着红宝书的自己。地上的那个佛龛对应着墙上两位俗界领袖肖像,所勾画出的,大概这就是老挝华人的精神世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老挝华裔(Laotian Chinese)约占老挝人口的2%,大多集中在几个大城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老挝到哪都有寺院。寺院里一般都有这些用来祭祀供养逝者的舍利塔(骨灰塔),类似汉儒文化圈的墓冢。在巴色的一座寺院里,看到了一座华裔的舍利塔(第三张照片)。能在寺院里立舍利塔的,一般都是有钱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巴色小胖墩,好可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和越南一样,老挝街上也是到处可见卖彩票的摊位。大有福彩立国之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这位女大学生也在自己就读的学校(照片里的Champasak College of Health Sciences)对面马路上,勤工俭学,摆摊卖彩票。她用手机翻译对我说:在这读书需要很多钱,所以得打工挣钱。幸苦了,美女。可别误了学业哦!</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日本人经营老挝也很厉害,特别是在巴色。HONDA广告居然做到和党旗排在一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第六站 占巴塞 瓦普寺Vat Phou</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老挝共有三处世界遗产,占巴塞瓦普寺是其中之一(其他二个分别是,川圹巨石缸和琅勃拉邦)。我来巴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打卡这个占巴塞瓦普寺。从巴色市里到占巴塞瓦普寺约40公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说明一点:把Vat Phou译成“瓦普寺”,我是在网上看到的。确实读起来比较顺口,大家都这么用,我也就暂且跟着这么用了。但实际上,Vat(瓦)本身就是寺庙,寺院的意思。所以正确的译名应该是“普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占巴塞遗迹和越南的美山,柬埔寨的帕威夏以及吴哥一样,都是印度教寺院遗迹,所供奉的都是印度教湿婆大神。美山,帕威夏,吴哥三地,几年下来都已经打过卡。老挝占巴塞的这个,是中南半岛上这一系列的又一个卡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帕威夏遗迹实际上在柬泰边境的柬埔寨一边。柬泰两国为争所有权还曾发生过武力冲突。17年去的时候,见到还有军队守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占巴塞是高棉人(真腊人)的摇篮地。5世纪时,是占婆王国,即建美山印度教寺庙的的占族人的势力范围。占巴塞Champasak的地名,我想也一定是来自占婆Champa。</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中国的《隋书》里对6世纪末居住在占巴塞的真腊人有过记载。高棉真腊,即后来的吴哥王朝的萌芽就诞生于占巴塞,后经过三博波雷(这地方2017年也被认定柬埔寨第三个世界遗产,我还未去打卡),帕威夏,12世纪终于在吴哥达到了巅峰盛世。占巴塞现存的这些高棉化印度教寺院,都是10世纪以后,高棉人所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第四张照片的地图是7~9世纪的版图。那时候,地球上即没有越南也没有泰国。当然也没有老挝。</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与其他三个遗迹相比较,占巴塞的瓦普寺规模要小许多。如不登山,只需2个小时就大致可看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第一张照片是参拜道,两旁树立的就是湿婆神的象征——林迦(男子性器)。第二张是印度教里的守护神Dvarapala。第三张的蛇神Naga,前面聊到过,也是印度教里的神。第四张是湿婆神像,是之前在万象国立博物馆拍摄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其实,中南半岛上的湿婆神的形象和印度本土的完全不一样。印度的湿婆神长得都是浓眉大眼,略有女性化的年轻帅哥形象,而中南半岛上的,却个个都是中年老成相,一看就能让人联想到佛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但现在占巴塞的高棉族人口已是寥寥无几。14世纪澜沧国成立后,这里基本上就变成了老挝族(泰族)人的天下,照片里的这些人都是老挝族。当然正如第三张博物馆里的照片所示,占巴塞还有其他几个少数民族。据博物馆介绍,其中一个叫Suay族的少数民族,虽语言不同,但和高棉族有着相同的服饰传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从巴色去占巴塞,坐的就是这辆三轮嘟嘟车。第一张照片是途中车子爆胎了,修理中。司机是巴色当地人,会英语,价格也比旅馆给我的价便宜差不多一半,感觉人品不错,所以我在巴色/占巴塞的二晚三天里,全部用了他的车,成为了朋友。第二张照片是他带我去博物馆,在那给我讲解占巴塞的地理历史。博物馆如没当地人带路,还真不好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第三张照片的斗笠女子是瓦普寺景点做拍照生意的摄影师。她见我一个人,便问我:要拍照吗?我调侃说:我用自己手机拍,你也一起好吗?没想到她欣然答应说:OK,并给了一个灿烂的笑容。瞬间,我对老挝人的好感度又涨了一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从巴色飞回万象后,又住了两天。第三天搭乘Air Asia航班,结束15天的老挝行,飞往曼谷,转机回福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END</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