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语文”一词横空出世,这归功于叶圣陶先生。“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在1965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中对“语文”这一词解释为语言和文字。<div>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们了解“语文”内涵,激发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们的积累字词的良好习惯。学校决定将在2022年11月10日举行语文学科竞赛。</div><div> 此次语文学科竞赛分为初赛和决赛两大部分,其两部分是依据“语文”的基本解释进行设计的。初赛的参赛人员是八年级全体学生。进入决赛的人员是每班初赛表现突出的五名学生。</div> 11月10日是不平凡的一天,积累词语是语言表达的基础,同时也是写作的基础,一个词语的运用会使写作具有更好的效果。所以,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对词语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学生们兴致盎然,热情洋溢地“争做语文填词小能手”的。每位学生为了能够积累更多的字词,都非常努力地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div><br></div> 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除了要积累一定的词语量,还有一个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朗读。朗读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性格,改善学习语文的基本问题,让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在诵读过程中,把文字变成了声音,并且伴之以节奏、韵律、形象、情感,使人进入了一种美的艺术体验。所以我校语文老师决定以配乐朗读的形式进行决赛,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学素养。 尹注金同学朗读的《生如夏花》温柔似水。诗歌语言清丽,意味隽永,给人以无尽美感和启迪。她说:“这是一种文字很难传达的那种感受,这首诗歌所传来的清雅,很容易从中发现泰戈尔的超然。在生活中,也会有很多很多让我们忧愁,悲伤的事,但泰戈尔却从另一方面告诉我们,对待生与死,要从美好的方面去看待。” 华彤彤同学朗读的《点燃一盏心灯》如沐春风,杨柳依依,从中获得一份心灵的宁静,得到更多慰藉。她说:“虽说源于生活的故事稍平凡,但从中折射出的人生道理却给我很大的体会。出于中学阶段的我来说,常常会因为一些困扰而陷入一种矛盾之中,这个时候,她就会告诉我:要学会调节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尽自己自大努力找寻那盏属于自己的灯,保持平静,在生活中点亮属于自己的那一盏灯,既要照亮自己也要照亮别人。” 辛泽霖同学朗读的是叶圣陶先生的《没有秋虫的地方》,文章意蕴丰富,质朴凝重的语言,读起来令人深思。他说:“通过文章中秋虫的鸣叫声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笑不是张狂,哭也不是软弱,要勇于直面生活中存在的酸甜苦辣,享受生命的乐趣。” 魏昔彤同学配乐朗读的也是外国诗人泰戈尔所写的《生如夏花》,一花一天堂,一草一世界。既然生,就生如夏花之绚烂。她说:“读完这首诗歌,给我带来最大的感受就是既然人活一世,那么必定要灿烂、奔放,要活就要像夏季的花朵那般绚烂多姿,努力的盛开,所以我们要善待生命,珍惜生命,努力寻求活着的意义和价值。”<div><br><div> 各位同学上传视频结束之后,由语文老师和各科任老师担任评委。语文老师先准备好朗读评分规则,根据评分规则进行打分,总分共100分。</div></div> 此次语文学科竞赛已经顺利结束,通过对各个评委打出的分数进行汇总,分别评出特等奖一名、一等奖三名、二等奖四名。 经过本次语文学科竞赛,感受到了同学们学习语文“文”的热情,了解了同学们日常字词积累量;感受到了同学们运用语文“语”的能力,体会到了同学们良好的性格和强大的自信心。<div> 本次语文学科竞赛,很好地检测了学生语文知识的丰富性和广泛性,激发出学生积累语文综合知识的热情,充分展示了我校对背诵默写、强化理解的重视和对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校将进一步探索语文教学新模式,也将更进一步的指导学生阅读,扎实开展“新阅读”,让学生在广泛阅读中吸取知识,丰富自我,提高语文素养。</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