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对新时期社会主义教育提出新期待和新要求,并赋予了劳动教育新理念与新内涵。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习惯养成、个性品德塑造的关键期,劳动教育是其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和保障。<div><br data-filtered="filtered">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在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中,凌海市实验学校深刻领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秉持“全面劳育、立体劳育、创新劳育”理念,多措并举推进劳动教育,构建“13451”劳动教育体系,打造“劳动+”特色劳动育人新模式,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全面、高质量发展,引导全校师生融入“劳动、奋进创造美好新时代”的热潮中。在特色劳动育人新模式的探索中,我校从理论建构到实践验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力求实现“全面劳育、立体劳育、创新劳育”,充分发挥劳动的综合育人功能。<div><br></div> <b>(一)把握劳动教育本质属性,构建劳动教育目标体系</b><br> 以育新时代“五知”少年为核心,将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作为教学重点,转变教师教学理念与方式,兼顾学生劳动知识与技能掌握和实践应用能力提升。<br> 劳动教育的“四项素养”:劳动观念的素养——树德,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劳动情感的素养——增智,实践课堂增智慧;劳动能力的素养——强体,做知行合一的实验少年;劳动精神的素养——育美,设立知行少年星星榜。<br> <b>(二)构建相对完善、动态发展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b><br> 学校从劳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基本实践能力出发,研发校本劳动课程群,把劳动技能、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根据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将日常活动、生产劳动、服务型劳动相结合进行整体构建加学科联动的方式实施劳动课的教学探索。<br><b>1.课堂教学体现“五有”“四真”</b><br> 每一堂劳动课都在劳动站团队的指导规划与检查监督下做到五有:“有任务营、有服务台、有实践场、有评比台,有拓展厅”。每一节劳动课教学的设计都经历了“劳动站成员规划——年级任课教师主备——跨学段任课教师修改完善——教学反思调整”这样的过程,确保“四真”:真任务驱动,真场景中发生,真实践中体验,真评价中升维。<br> <b>2.学科混搭,打造劳动教育教学新课堂</b><br> 着眼于未来教育的新生态,我校从课程整体上构建了学科混搭式的劳动育人新内容。<br> 混搭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学科混搭——教师竭尽其能,生发无限精彩;二是年级混搭——学生服务他人,生发合作互助;三是部门混搭——一站三室联动助力,生发评价的活力;四是校际混搭——行走的课堂,生发知行合一;五是线上与线下的混搭,在新的场景中生成新的“劳动育人范式”。<br> <b>3.升级赋能,多载体拓展劳动教育新实践</b><br> 我校以课程的升级为学生成长赋能,以开发多载体的综合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实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知行课程理念。<br><b>主题教育为载体</b><br> 我们开设“亲子劳动小时光”主题活动,“世界地域劳动文化探究”“解锁一项生活小窍门”等系列主题劳动课,打破教育空间的限制,让师生们亲近自然、解锁劳动技能。<br> <b>非遗文化为载体</b><br> 劳动教育课程与非遗进校园共生,更好地体现时代性劳动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学校通过非遗的项目学习,引进泥塑、剪纸、辽西美食等非遗探究活动,让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观念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br> <b>校本课程为载体</b><br> 劳动教育融入了AI凌海、智慧校园、垃圾分类、环保、心理健康等校本课程,在实践中成长,在实验中验真,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校园文化。<br><b>科学家教为载体</b><br> 将劳动教育与家长进课堂等活动相结合,由家长协同孩子主动参与进来,我们打造出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亲子活动劳动实践课程,不断深化家校互动机制,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家校共育,引导孩子培养劳动的习惯。<br> 在前期提升学生劳动技能的基础上,又通过社区实践劳动和校内外实践基地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培育他们对劳动的热爱之情。<br><br> 至此,以学校+班级日常劳动、学校+家庭日常劳动、学校+社区实践劳动、学校+劳动实践基地为脉络的“一体四翼劳动教育育人模式”被初步搭建,学校的劳动教育也呈现出学校、家庭、社会三条主线。<div> 在全体实验人的不懈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下,经过四年的思考与践行,凌海市实验学校的劳动教育已经形成课程构建系统化、劳动体验多样化、基地实践生活化、教育创新特色化、评价助力成长化等特点。<br> 劳动是每一个公民的光荣职责,热爱劳动是高尚的道德品质。开展劳动教育需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一定会在更加积极的学习、思考与践行中,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知识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促进其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进而推动新时期下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进步。<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