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为更好地提升工作室老师们的专业素养和教研能力,营造教师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在工作室主持人胡秀兰老师的精心组织下,胡秀兰名师工作室利用每周三晚7:30——10:30的时间观摩学习研师三人行系列活动:“《课标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学教评一致性”下的核心素养落实与评价”。本周主题为:数据意识——平均数重构。</p> 专家观点分享 1.章勤琼博士观点分享<br><br> 章博士首先介绍知识与素养的关系,强调知识是素养教学的载体,知识是素养的集中体现。系统梳理学评一致性落实的途径,指出老师们在教学中要关注素养导向的目标,什么是转化意识为例,提出评价的三个水平::1.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2.具体情况转化检验前后情况;3.转化后能进行条件的对应与关联并解决问题。 <p class="ql-block">2.陈洪杰主编观点分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主编首先提出课程的五层次:1.理想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3.领悟的课程;4.运作的课程;5.经验的课程。指出层层变形,知识远离了使用的情境,教师教知识而非智慧、德行,学生不容易感受智慧容易记住套路。并以平均数为例,强调教学中考虑:1.情境是否适切、巧妙?2.导入是否开放、合理?3.学生差异是否呈现?4.教师反馈是否精准?5.过程互动且有提升?6.课堂小结是否有延伸?</p> 课例观摩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着,由王圣昌老师带来课例展示《平均数》。王老师以“校庆活动给选手打分”的情境引入课题,让学生思考:为何要5位评委?可以不可以1位评委就好?由此引出统计量平均数的必要性”、“在方格纸上画一画评委给选手打分的分数”“用哪个分数来代表选手的分数?”等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让学生在思考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p> <p class="ql-block"> 随后,阳海林老师对本节课是的设计思路和想法进行分享。</p> 总结提升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线上线下双管齐下,一路学习一路思考。胡秀兰名师工作室的全体老师将通过“专家指导—线上研修—线下实践—线上延伸”,致力于线上研修与线下实践相结合,打造立体研修平台,助力共同成长。感恩此次美好的遇见,期待下次更加愉快的交流……</p><p class="ql-block"><br></p> 图文:蔡扁<br><br>初审:通讯组<br><br>终审:胡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