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到北 从北到南——中国A3式火箭排炮

一碟子腌白莱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奠边府战役纪念章</b><span style="font-size:15px;"> 越南民主共和国1954年制发。圆形,材质铝,直径3.5厘米。全章由基底铝白色和黑、红、桔黄颜色组成。火炮为背景的金星红旗上有“决战决胜”字样,旗下戴盔型帽的人民军士兵持枪做冲击状,章面冲压红色阴文“1954 春”和阳文“奠边府战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0年11月1日,狄逾岭山地上空低垂的铅灰色云雾,正逐渐被立冬前高纬度的夜幕替代。暗色笼罩的北朝鲜天穹之下,云山西北鹰峰洞附近,突然升起串串火球,伴随嘶鸣飞向美军陆战第1师第8团阵地。“炮弹出口时发射出的白色闪光,宛如夏天的闪电,凌空而过的炮弹,曳着白光,超越漫长的天空,在远处掀起一股烟雾,接着才是轰隆的巨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南韩战史这样写道:“这种武器的出现,意味着当面之敌并不是一般的敌人”。纠结于美国人内心问题愈来愈明朗——“中国人来了”,而且还带来了火箭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一天是志愿军与美军过招的开始,也是使用多管火箭炮的首战记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那么中国志愿军在朝鲜战场首开记录的是一款什么火箭炮呢? 志愿军在第一次战役使用的是新中国生产的一种6管火箭炮。这款火箭炮先后有过许多名称,如6管火箭排炮,东北101.6(毫米)6管火箭筒,M501火箭筒,M506/506排炮等。在1952年5月中央军委兵工委员会陆军武器型号名录里,正式规范的制式名称是A3式102毫米野战火箭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款火箭炮与苏联后来援助的БМ-13“喀秋莎”火箭炮完全不是一回事儿。</span></p> <p class="ql-block">▲志愿军炮兵使用的“喀秋莎”БМ-13火箭炮</p> <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第38军首战使用的国产M505型火箭排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0年8月,鉴于朝鲜战争形势,中央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部署在中朝边境地区。军委指示抽调相对较好的武器,最大限度地提高边防军装备水平,编组成立边防军军属火箭炮部队,装备的“6管火箭炮”就是东北军工部五二工厂研制的A3式102毫米野战火箭榴弹炮,简称A3式火箭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47年11月,国民政府在南京孝陵卫靶场举行一场新兵器表演。兵工署第50工厂成都分厂厂长钟林带着新研制出的火箭参加演示。钟林(1900—1967),原名钟蔚麟,湖南湘乡人, 1946年起,他参照美4.5吋(114.3 毫米)火箭弹,组织国人研制火箭,是我国首先试制成火箭弹的技术专家。</span></p> <p class="ql-block">▲1947年蒋介石在南京孝陵卫靶场观看新兵器演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48年10月,组织决定钟林回到解放区,在华北兵工局井陉矿山机械厂,主持研制出4吋(101.6 毫米)野战火箭弹。12月,为解决火箭弹药柱成型的设备瓶颈问题,根据全国兵工会议指示,火箭弹研制工作从井陉迁往沈阳,依托东北兵工局五二工厂继续进行研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改进火箭弹的同时,由五二工厂技术股谢光选负责,主持研制火箭发射装置。1950年初,五二工厂研制出101.6毫米(4吋)火箭炮,射程4000米,定型为M501型。型号表示武器定型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01.6毫米火箭弹系列分3种,A1为破甲弹,A2为破垒弹,A3为杀伤榴弹。根据火箭弹的分类,火箭及其发射装置命名为A3式火箭炮,即由A3式火箭弹和M501型火箭发射装置构成的A3式102毫米火箭炮系统。</span></p> <p class="ql-block">▲A3式火箭榴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0年10月19日,第42军火箭炮营装备A3式火箭炮,随志愿军先头部队夜渡鸭绿江。全营的A3式火箭炮12门,车载急赴黄草岭地域,阻截疯狂北进的美军陆战第1师和南朝鲜军首都师。全营12门“6管火箭炮”一次齐射,迫使敌陆战第1师第7团不得不动用预备队,第42军火箭炮营长杨松龄因此获得“火神爷”雅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1年4月,在沈阳文官屯东北军区成立炮兵第1团,不久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第210团。国产装备的火箭炮团成军后,突击训练掌握技战术,就近配合五二工厂改进弹炮。通过设计改进火箭炮,推出新的M506型和488式火箭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0月,A3式火箭炮随炮第210团第二次赴朝参战。在朝鲜,国产火箭炮部队,先后配属第23军、第24军、第38军、第42军等部队。新款M506型火箭炮,放列重420公斤,最大射程达8000米,着发速度快,捎带有燃烧,有高度的杀伤力。在志愿军战士手里,发挥出了极大效能,给“联合国军”以沉重打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实际战例有力地证明,设计改进后A3火箭排炮,既能打,又能守,操作携运方便,机动灵活;抵近射击,出奇不意,战术突然性效果明显,适合运动和机动作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38军军首长评价:“我国造火箭炮威力大,有发展前途”。</span></p> <p class="ql-block">▲1953年夏季战役中的M506型火箭排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后,A3式火箭炮和志愿军英雄的火箭炮部队凯旋回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款出自名家、首战朝鲜、阅历丰富、战绩显著的国产火箭炮,在相当长时间内却不为人所熟识。新中国第一款自行研制并且参战的火箭炮,为什么会这样的低调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火箭炮第210团刚刚从朝鲜归国,就投入到援越抗法斗争中。1954年2月,团政委赵居谦率1个营建制的干部和A3式506火箭排炮,一路向南转进至广西、越南,组建并培训越南人民军炮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5月,奠边府战役进入最后阶段,火箭炮第201团的干部们指挥培训的越方炮手,隔着萝洛布丽吉达姊妹山,向法军阵地发起最后一击。总攻之夜,A3式火箭炮开始猛烈齐射,炮火压制让法军惊恐万状。“……较凡尔登之役的炮火还激烈,类似苏军攻击柏林的炮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火箭炮弹的红光,把奠边府的夜空映成粉红色。”</span></p> <p class="ql-block">▲越南人民军攻占法军奠边府守军司令德卡斯特莱准将的指挥部</p> <p class="ql-block">▲收藏在越南军事博物馆的M506型火箭排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9~1963年,经昆仑机械厂、华山机械厂科研人员共同努力,我国又诞生了新一代轻型多管火箭炮。这就是被誉为“兔子三大神器”之一的1963年式107毫米火箭炮。该炮有12个发射管,配有杀伤爆破榴弹,体积小、重量轻、适于各种地形条件下作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65年,新型火箭炮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从这款火箭炮和弹药身上,人们不难发现A3式火箭炮的身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