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阅读是一种遇见</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阅读是一种约定</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阅读是一种成长</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阅读是一种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捧一卷经典,浸一身书香</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读专业著作,品教育智慧</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阅读,遇见更美好的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最好的备课。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书,改变的不仅仅是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人的思维、情感、精神境界。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生命,当你读他时,他就和你对话,让你感悟他的那个灵魂。朋友们,让我们静下心来,一起走进《今天怎样做教科研》,一起以书为伴,感受其乐无穷的幸福,来滋养自己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段时间我们工作室“共读共研”了冯卫东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科研》一书,才让我明白“好的书籍就是一位好的老师”的深刻含义。书中用丰富、典型的实践案例,深入讨论了教育随笔写作、教育论文写作、微型课题研究,规划课题选题与研究和课堂微型观观察等问题。冯老师深入简出地道出了教师做教科研的方法,无疑给我们的教育科研指明了方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笔端生花——写好教育叙事:作为一线教师,每天都在上课,也经常听别人上课,拥有丰富的素材。我们不可能把上过或听过的每堂课中的事实都写成教育叙事,我们要对素材进行分析取舍,筛选出最有价值的材料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完成的教育叙事必须是真实的教育教学实践,可以对材料适当地进行增益、润色和改造,使其成为一个有曲折情节、有感染人细节、有鲜明人物、有教育意义的完整故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阅读,我认识到教师做教科研,应该回归到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与教师每天的工作、生活结合起来,坚持“实践第一”的价值取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困惑,要加以珍惜和保存,避免失去了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中的教师的预设和实际的教学效果之间的差距,课堂教学中突然事件的处理和学生情绪的调控,课后练习与学生完成质量的差异等等,都可以是我们提出问题的素材,而这些冯老师都为我做了很好的指导。因此,做一名研究型教师,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才会更加的专业,我们的工作才不会枯燥,我们的教育之路才能更加长远、开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章中作者主要谈了“教育随笔写作”的问题。作者将写教育随笔比喻为教师进行“心灵散步”。我的理解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散步”即是叙写身边事,随时捕捉到的瞬间,将它们“定格”下来。这就需要教师要“炼眼”,锤炼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怀揣问题意识去面对每一天的教育生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心灵”即是要有自己的感触和思想。写随笔不能平铺直叙,那样显得平淡无味。要学会转到事情的背后,分析这件事情背后隐藏的教育问题,然后将其升华“炼意”,锤炼与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情操、教育抱负,学会透过“一块石头”看到“整个风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多读多写,重在积累。我倡导大家多写议论文或说理文的教育随笔,叙事的成分少一些,更少一些,而就事析理的篇幅大一些,内容多一些,甚至,叙事只是一个引子,由此引发的反思和思考才是全篇的主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截取摘录经典。搞好教科研,我们要学会用电脑进行摘录并分门别类 ,搜集资料,锁定若干关键词。网络时代不愁没有信息,只怕不知道要找哪些信息,知道了它,即可开展搜集活动,从中截取部分语句、段落、形成自己的材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我觉得写作不仅仅是写教育论文,基本上要遵循的一些原则,比如切入点要小,但要切得深,切得广,即小题大做。再就是,语言要真诚质朴,不要引用太多,不要用太多排比句,不要装腔作势,这样才能更好地做研究,出成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书的第一讲“在心灵的漫步中拔节生命--谈教育随笔写作”中,作者结合著名特级教师所写的几篇典型例,将教育随笔写作的必要性向读者娓娓道来,颇具趣味篇章伊始,就有一句话打动了我:“教师的工作既需用自己的心灵,又最为关乎他人的心灵。”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是心灵的互动,以我心换你心,方能走进彼此的世界,以爱浸润彼此的心田。而作为一名教师,对于如何在日常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活中带领孩子进行“心灵漫步”无疑是一个难题。于是,教育随笔写作无疑是开启这扇心之门的第一把钥匙。忙了一天,累了一天,静下心,拿起笔,和自己进行一次对话是一件多么美好惬意的事情!然而,无论是叙事随笔还是事理随笔,都应处处看得见“意义”的影子。叙事随笔应是一种回味。回味我们每天的生活,也许没有轰轰烈烈、跌宕起伏,有的只是相似的地点、人、事、物构建出的相似的生活画面。日常生活总归是平平淡淡的,教育的过程又是无止尽的,教师的教育教学就是在平平淡淡之中体现。其价值,因而教育随笔写作也总是需要教师细水长流般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坚持与对美好生活的情结。或许若干年后,翻开厚厚的教育随笔,在那些“淡而有味”的字里行间中,理智的、感性的、情感的表达又会再次触动我们的心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篇章伊始,就有一句话打动了我:“教师的工作既需用自己的心灵,又最为关乎他人的心灵。”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是心灵的互动,以我心换你心,方能走进彼此的世界,以爱浸润彼此的心田。而作为一名教师,对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带领孩子进行“心灵漫步”无疑是一个难题。于是,教育随笔写作无疑是开启这扇心之门的第一把钥匙。忙了一天,累了一天,静下心,拿起笔,和自己进行一次对话,是一件多美好惬意的事情!然而,无论是叙事还是事理随笔,都应处处看得见“意义”的钥匙。忙了一天,累了一天,静下心,拿起笔,和自己进行一次对话,是一件多么美好惬意的事情!然而,无论是叙事随笔还是事理随笔,都应处处看得见“意义”的影子。叙事随笔应是一种回味。回味我们每天的生活,也许没有轰轰烈烈、跌宕起伏,有的只是相似的地点、人、事、物构建出的相似的生活画面。日常生活总归是平平淡淡的,教育的过程又是无止尽的,教师的教育教学就是在平平淡淡之中体现其价值,因而教育随笔写作也总是需要教师细水长流般的坚持与对美好生活的情结。或许若干年后,翻开厚厚的教育随笔,在那些“淡而有味’的字里行间中,理智的、感性的、情感的表达又会再次触动我们的心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像生活的柴米油盐一样,我们每天的工作也是一样的,没有太多的轰轰烈烈,有的只是一件又一件的琐事。但就是这些琐事,非常值得我们去品味它的“味道”。我们得去思考---学生为什么这样做?我们怎么做?用什么样的方法?有理论依据吗?结果不理想怎么办?再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做?等等。这些经历,都是我们教师职业生涯宝贵的财富。如何留住这些财富呢?不妨写一篇随笔,真诚、真实、真切的记录我们教学生活的点点滴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精于实践,勤于读书,善于思考 研究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生涯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很大程度可以丰富我们的内涵,改变我们行走方式,优化我们的生命状态。作为一名基层的教师,我们应为和可为的就是实践,实践再实践,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历练,在实践中提升,我们有着多年的教育实践底气和经验,有很多可言可说的内容,所以我们应该从个人的实际出发,以实为本,从教育教学的需要出发,以需为本,从自身的能力出发,以能为本人,在教育教学中行走,在教育教学中感悟,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地学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年来,关于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应该说是最时尚、最热烈的一个词语。那么究竟什么是高效课堂?相关理念如何澄清?一线教师如何着力行走才能达到“高效”?冯卫东老师在谈高效课堂建设这部分内容中为我们进行了理性分析与方法指引。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是理念的澄清。他认为高效应该是通过创设较为有利的教学环境、问题情境等,在尽量少的教学用时内,通过教师优化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效率的提高,并且有益于教学生态的改善,也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课堂,是教得有效、学有所获的好课堂。这样的高效与盲目的“减负”、“效率过剩”、“急功近利”并不等同。所谓的减负是在特定的情况、特定的语境之中才成立。另一点是效率过剩问题。冯先生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学生在学习中有时却是存在“效率过剩”问题,这种知识量上的过剩往往与实践中的思维能力、人文精神不足联系在一起。学校、教师有必要对膨胀力的教学目标进行反思与调整,只有理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才不至于导致教育的畸形。第三点是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有长远眼光,要将胸襟放广阔,为孩子们的可持续发展理性取舍。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次是对现状的反思。一些貌似高效其实不然的课堂要理性剔除。冯先生用通俗的六个不等于对当下虚假的高效课堂进行了归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高效课堂不等于知识内容或呈现样式多多益善的课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高效课堂并不等于行云流水的课堂。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高效课堂不等于亢奋、热烈的课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高效课堂不等于立竿见影的课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高效课堂不等于问题成堆的课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高效课堂不等于圆圆满满的课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韵潺潺,滋润万物生灵;书香悠悠,培育芸芸众生。作为教育道路上的追梦者,我们要时时与书相伴,去追寻着教育的诗意和远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