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缔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也诞生了许许多多的精美文物。其中瓷器,自然是最知名,也是长盛不衰的精品。几乎每一个时代,都有独特的瓷器作品。祖国的大江南北,都有久负盛名的名窑,这让名瓷经过千百年的积淀,争奇斗艳,享誉世界!</p> <p class="ql-block">因为中国的瓷器制造年份跨度大,品种全,数量多,工艺复杂,制作精美而文明于世,以至于瓷器要成为国宝,是要在无数同类精品中脱颖而出,设计灵巧之精美,制作工艺之复杂,烧制难度系数之大,成功成品率之低,耗费人力物力不计工本之巨。然而,“《清高宗行围图》霁蓝釉转心瓶”当之无愧地名列其中之首。</p> <p class="ql-block">首先,转心瓶就是一个非常精美奇特的观赏器。瓷器本是使用品,可当瓷器越做越精美之时,有些品种已经失去了使用价值,转而成为了完完全全的宫廷观赏把玩品。转心瓶就是如此,它由内外两个瓶组成,内瓶之中布置着人物故事以及山水树木,花鸟虫鱼等各种图案,外瓶则被做成镂空。内外瓶之间可以转动,人们可以观察旋转的瓶子,不同角度来欣赏里面图案的交替变化。</p> <p class="ql-block">内外瓶的转动,是通过它们相互嵌套而实现的。外瓶的底部做成槽形,内瓶的底部做成卡形,卡槽安放在一起,既要配合紧密,不至于松动,又要灵活转动,没有迟滞感,这才算是成功的作品。在清朝也只有皇家才能汇集能工巧匠构思制作一件如此完美难度之高的转心瓶,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因为在当时,炉温的高低是没有科学的测量方法,只能通过窑工的经验来掌握火候温度。而且,每批次瓷土的收缩率,都是不一样的,这样就造成了废品率居高不下,史书记载烧制成品率不足百分之二,所以制作每一件的费用可谓不计工本废工废料相当惊人。在当时制作这样的转心瓶民间根本没有能力,宫廷御制除部分在清宫造办处烧制,还有景德镇烧制素胎进宫再次深加工外,其它大部分都在景德镇的官窑烧制。</p> <p class="ql-block">所以,清廷中的转心瓶,几乎个个都是传世的精品、极品。只要在各大拍卖会上露面,必然就是轰动一时的新闻。2011年,曾经有一件叫做《吉庆有余》的珐琅彩转心瓶成交价格超过了五亿。2021年一件珐琅彩《有凤来仪》转心瓶两点六五亿成交,都是令人咋舌的天价。然而,与《清高宗行围图》霁蓝釉转心瓶相比,实在是难以望其项背。</p> <p class="ql-block">《有凤来仪转心瓶》和《清高宗行围图转心瓶》都是有特殊纪念意义的。前者是乾隆为母亲六十大寿所造。后者是乾隆八年、十一年、十二年、十八年及二十二年木兰秋狝的场景。所谓木兰秋狝,是在清军入关之后,为了不忘祖先创业之艰难,定期开展的狩猎活动。</p> <p class="ql-block">据活计档载,乾隆十八年五月十二日曾命景德镇「烧造斗龙舟打筋斗人转旋瓶一件」,而唐英烧成送到时,已是翌年的十一月初四,可知做一件转心瓶需费时十八个月,颇费工时。</p><p class="ql-block">乾隆二十二年,曾有官员在运送途中,不小心将「洋磁转旋瓶三件」瓶身磕坏两处,被重责四十板,罚钱粮一年。由此可知乾隆对转心瓶之重视。自设计、成造,至运输,历时一年半载,方有今日我们所见之绝世佳作,存世的每一件转心瓶皆可谓无价之宝。</p> <p class="ql-block">这件转心瓶,描述的就是乾隆十一年时木兰秋狝的一个盛况。当时的乾隆年富力强,英姿勃发,策马扬鞭时,接受满汉蒙各族大臣的朝拜,一副君临天下,唯我独尊的气派。更为特别的是,随着转心瓶的转动,内瓶中展现出策马扬鞭在山水树木中木兰秋狝的盛大场面和跪拜行礼的文武群臣,体现出对乾隆的无比敬仰。</p> <p class="ql-block">这个细节,是现存其它转心瓶所不同的,制作难度更进一步。而且,这件转心瓶的器形很大,高为82厘米,口径为22厘米,底径为24厘米,通体为晶莹剔透的蓝釉,如同宝石一样鲜艳。瓶口瓶身,到处可以见到描金粉彩绘制的纹饰,特别华贵。它的镂空之处,都是精巧的山水造型,匠心独到。瓶子的底部,是以湖绿釉书写的“乾隆年制”正楷落款。</p> <p class="ql-block">制作转心瓶,已经是造价高昂了。制作这样的顶级转心瓶,费用自然是高得吓人。乾隆是艺术行家,酷爱瓷器,他所处的时代也是清朝财政收入的顶峰,所以非常奢华大度。即便如此,他都觉得这种瓷器太过奢侈,不敢根据喜爱随心所欲地制造。景德镇御窑厂窑务督理唐英提交了此瓷的图样时,乾隆表示非常满意,但却做出批复:</p><p class="ql-block">“不必照随常瓷器一样多烧,嗣后按节进十数件”。</p> <p class="ql-block">所以,史书记载尽管木兰秋狝经常举行,但也就在五个年份制作了为数不多的十几对此样转心瓶。他们被送往乾隆的行宫,任其把玩乾隆酷爱优佳。直到清王朝覆灭之后,文物南迁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件《清高宗行围图》霁蓝釉转心瓶被南京博物院收藏作为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也成为了永久珍藏的国宝。</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陈列在展柜聚光灯下的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清高宗行围图》转心瓶高度70厘米,口径20厘米,底径24厘米。</p> <p class="ql-block">文中《清高宗行围图》霁蓝釉转心瓶一对,有文化和旅游部东方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民藏备案项目办淄博工作站收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