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 国 动 画 电 影 片 创 始 人</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2px;"> 万 古 蟾</b></p> <p class="ql-block"> 万古蟾 (1899——1995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电影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可谓群星灿烂,硕果累累。然而,你可曾知道中国动画电影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吗?</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长卷里,记载着他的名字——万古蟾。他是中国动画电影的创始人。由于他的不懈努力,使中国动画电影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简单动画向卡通片发展的过程,成为电影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而且日新月异,姹紫嫣红。</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亭子间里的发明</span></p><p class="ql-block"> 1899年1月18日,万古蟾和孪生兄弟万籁鸣在南京出生。1906年,他们又有了个小弟弟万超尘,后来,又有了四弟万涤寰。万氏四兄弟的童年,得到母亲的悉心呵护。特别是晚上,母亲利用油灯照在纹帐上的光线,做手势投影游戏。有的像兔爷拜年,有的像老农晚归,个个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使得小兄弟们十分开心。他们还经常去看民间艺人影棚里的皮影、木偶戏,有时还看画师作画和艺人雕刻。这样,他们对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万古蟾和兄弟一起,自己动手做了一套皮影玩意儿,自编自导自演了《草船借箭》、《猪八戒招亲》,都颇为有趣。</p><p class="ql-block"> 进入20世纪20年代,外国的“cartoon”(译为“卡通”,即动画)传入我国。这种新型的外国玩艺儿引发了万古蟾的幻想和创作欲望。他认为,我们的民族具有丰富的文化宝藏,是艺术创造的无尽源泉,如果能够借鉴外国的动画片技法,搞成儿童教育电影,将是功在千秋的壮举。当时,万古蟾已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并被留校任西画教员。于是,便利用工作之余,和兄弟们一起研究如何使电影上的图画动起来。</p><p class="ql-block"> 在我国电影刚刚起步的艰难时期,要研究动画谈何容易。一无资料,二无资金,而且没有场地。为了搞发明,万氏兄弟经常到电影院去看外国的动画电影片,回来后就挤在亭子间里研究。他们自筹资金,买了一台摄影机和洗印设备。他们又从我国民间的走马灯、皮影戏和活动照相箱得到启发,经过上百次试验,终于拍摄成功了猫抓老鼠的动画片断,成为我国动画片的萌芽。</p><p class="ql-block"> 1926年,上海的一个亭子间里常常夜不能静。租住在这里的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兄弟在长城画片公司担任美工。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 创作出我国的第一部无声动画影片《大闹画室》。</p> <p class="ql-block"> 《大闹画室》动画片画面之一。由万古蟾执导,万氏兄弟参与配音,长城画片公司出品。</p><p class="ql-block"> 在上海放映后,引起了轰动。从此中国的动画电影艺术片诞生了。</p><p class="ql-block"> 万古蟾在长城画片公司的几年间,先后担任了影片《浪女情途》《哪咤出世》《武松血溅鸳鸯楼》《一封书信寄回来》等多部动画片的美工师或摄影师。</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与民族同命运</span></p><p class="ql-block"> 万古蟾研究动画,其宗旨在于反映人民的生活,发展民族文化。因此,当左翼文化运动兴起之后,他决心赋予动画以鲜明的主题和生动的形象,反映民族的呼声。他的主张得到左翼作家联盟执行委员夏衍同志和剧作家阿英等同志的支持。</p><p class="ql-block">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激起了人民的愤怒。万古蟾及其兄弟以动画为武器参加抗战,绘制了直接反映抗日的动画片,其中有宣传抗日救国的《精诚团结》、《同胞速醒》,有宣传抵制日货的《国货年》、《漏洞》、《抵抗》,有宣传反帝斗争的《血溅》、《航空救国》、《新潮》等一系列动画片,每次放映,都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p><p class="ql-block">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全国人民同仇敌忾。万古蟾为了更好地投入抗日宣传,从无锡转赴武汉,与先期到达的兄弟汇合,投入了负责开展国民党统治区进步文化运动的郭沫若领导的中国电影制片厂卡通室工作。他参加了《抗日歌辑》七辑、《抗战标语》五辑的制作。</p> <p class="ql-block"> 1938年,万氏兄弟先后为中国电影制片厂(简称“中制)绘制了四集《抗战标语》卡通和七集《抗战歌辑》(上图为该片画面之一)。《抗战歌辑》是将流行较广的抗战歌曲和动画结合起来,其中有冼星海作词作曲的《马儿跑》,有刘雪庵根据岳飞原词谱曲的《满江红》,有贺绿汀作词作曲的《保家乡》《巾帼英雄》《募寒衣》《五月纪念歌》,有盛家伦作词作曲的《上前线》,还有武汉合唱团演唱的《长城谣》、《打回老家去》等。</p><p class="ql-block"> 1940年,万古蟾应上海新华联合影片公司邀请,担任该公司卡通部主任。万氏双胞胎兄弟又开始了长卡通片《铁扇公主》的制作。</p> <p class="ql-block"> 长卡通片《铁扇公主》海报。主演:万籁鸣、万古蟾,1941年上映。</p><p class="ql-block"> 该片结构复杂,情节曲折,形象生动、逼真,其主题暗喻着“全国联合抗日,争取最后胜利”。这部费时一年半、片长达近三千米的大型作品,标志着万古蟾及其兄弟在动画创作上已形成自己的风格,并成为他们的代表作品。</p><p class="ql-block">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局动荡,万氏兄弟被迫中断了具有反侵略思想的长动画片《昆虫世界》的制作。迫于生计,万古蟾于1949年2 月辗转到香港,在长城电影公司任职,本想参照皮影戏的制作方法,试制新片种,限于条件,只得作罢。</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剪纸片的诞生</span></p><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美术电影事业欣欣向荣。万古蟾怀着“为新中国儿童尽绵薄之力”的热情,谢绝外邀,几经周折,由香港返回上海,进入美术电影制片厂,如愿以偿地开始了剪纸片的创制。他和同志们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试验,终于在1958年拍摄出独具特色的我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p> <p class="ql-block"> 剪纸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片头。导演:万古蟾,1958年上映。</p><p class="ql-block"> 在为了繁荣新中国动画片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的驱使下,万古蟾的创作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温期。他先后导演了动画片《渔童》《济公斗蟋蟀》《龟兔分树》《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其中有四部影片获奖。</p> <p class="ql-block"> 美术片《渔童》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导演:万古蟾,1959年上映。</p> <p class="ql-block"> 彩色剪纸片《人参娃娃》,荣获第一届亚力山大国际电影节“最佳儿童片”奖。导演:万古蟾,1961年上映。</p> <p class="ql-block"> 动画片《济公斗蟋蟀》,导演:万古蟾,1959年上映。</p> <p class="ql-block"> 动画片《金色的海螺》荣获亚非电影节“卢蒙巴”奖,导演:万古蟾、钱运达。1963年上映。</p> <p class="ql-block"> 万家有四个兄弟,他们分别是万嘉综、万嘉淇、万嘉结和万嘉坤。其中,大哥和二哥是孪生兄弟,三弟和四弟同大哥二哥一样,都热衷于美术片的创作。在作品署名时,他们依次改成了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和万涤寰。</p><p class="ql-block"> 画片《大闹天宫》,是万家三兄弟共同创作的经典之作。主演:万古蟾、万籁鸣、万超尘。</p><p class="ql-block"> 为了开创和发展的动画电影事业,万古蟾潜心探索,矢志不喻,晚年担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顾问,直到1995年逝世。</p><p class="ql-block"> 万古蟾,在中国电影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他留下了深重的足迹——20世纪20年代创作中国第一部无声动画片,30年代第一部有声动画片诞生,50年代第一部剪彩纸动画片拍摄成功……他所倾心的中国动画电影事业在飞速发展着,一大批全新的卡通形象溶入了儿童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1998 年初稿,原载 2007年7月25日 新浪个人实名博客,2022 年12 月7 日修改并制作美篇。资料来源:哈尔滨市图书馆、黑龙江省图书馆,“百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作者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秦世营 :1943年生,哈尔滨市退休教育研究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会员。从1964 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在文学、史学期刊和各类报纸上发表了散文、诗歌、短篇小说等大量文学作品,出版过个人散文集,近年文学作品散见于纸媒或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