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水墨画下的古人今人

鼓音

<p class="ql-block">  大雪节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全国普遍降温,雪下的大,范围也广。大雪天气平添了赏雪、踏雪的雅趣;也增添了孩子们堆雪人、溜冰的乐趣。</p><p class="ql-block"> 大雪节气天寒地冻,古人是如何过冬的?本文介绍一下历朝历代冬季取暖的方法。</p> <p class="ql-block">  一、旧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 考占学家曾经在北京人遗址内发现了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照明和烧土灶坑取暖的迹象,可以推断当时的人们主要是通过烧火取暖。</p> <p class="ql-block">  二,春秋时期</p><p class="ql-block"> 人们开始使用燎炉烧炭取暖,燎炉有炭箕可以储存和转移火种。此时已经发明了酒,还会饮洒抗寒保暖。还知道利用太阳光照将房子盖在朝阳采光好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三,秦朝时期</p><p class="ql-block"> 较之前朝,除了盖房子朝南,向阳采光好,让阳光直射屋内外,还会在屋顶设有竹质顶棚或楼板,隔断冷热空气对流,减少热量损失。此外,秦朝的贵族及皇室,家中还出现了“壁炉”、“火墙”等取暖设施。考古学家在咸阳宫遗址的洗浴池旁,发现了三座壁炉,其中两座供浴室使用,第三座 接近最大的一室,应该是秦始皇专用。以此证明,当时的取暖设备,已初具现代火炕、暖气的雏形。</p> <p class="ql-block">  四、汉朝时期</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时建温室过冬。汉武帝建造过一座温窀殿,在殿内设有各种防寒保暖的特殊设备。古人认为花椒具有保温作用,和泥涂抹在墙面具有保温作用,壁面再披挂锦绣,屏风有鸿羽帐,地上铺着西域毛毯,即美观又保温。史书记载皇后住的“椒房殿”,就是以这种方式和材质建造的造价昂贵,故有金屋藏娇的典故,椒房殿也成为历代皇后宫殿的代名词。此时,普通老百姓已会搭建简易的火炕过冬。</p> <p class="ql-block"> 五、唐朝时期</p><p class="ql-block"> 唐朝除了沿用前朝发明的取暖设备外,还发明了用较厚而坚的楮皮纸缝制的纸衣,也称“纸裘”。其质地坚韧,揉皱之后耐穿,可以抵挡风寒,且价格便宜,受到老百姓的喜爱,是普通百姓过冬的御寒之物。</p><p class="ql-block"> 现在人们无法想象纸衣如何过冬?但我们可从古人的诗词中窥见一斑。陆游为感谢好友朱熹纸被相赠曾作诗:“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于绵”。还制成纸帐,印着梅花,又称“梅帐”,是文人雅士喜欢的床具。据考证,这种纸应该比较像现代的“无纺布”,是纤维做成的薄片,未经经纬线的织造。除能制成纸衣处,还能制成“纸被”,“纸帐”,应该是即御寒又风雅的冬季御寒之物。了解后颠覆了我们的想像。</p><p class="ql-block"> 此外,唐代金银器制做工艺发达,还发明了随身携带的香囊,手炉,不仅能解决室内保暖的问题,也能解决室外活动随身取暖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 六、宋朝时期</p><p class="ql-block"> 宋朝时期,人们发明了一种新的取暖设备,类似于现的“暖水壶”,“热水袋”。俗称“汤婆子”,一般由锡或者铜制成椭球状或南瓜状的瓶子,上方开口带有帽子,从这个口子里灌进去热水,临睡前放在被子里。大多数百姓家都会使用这种便宜,便于使用的取暖设备,普及率极广,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 七,明清时期</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取暖在前人的基础上集大成。《红楼梦》中说宝玉,黛玉是在贾母的暖阁中长大的,暖阁地板类似于现在的地热。</p><p class="ql-block"> 明代大力推广棉花种植。棉花在南北朝时期从阿拉伯传入我国,但未得到大面积推广,多在新疆种植。宋末元初,传入内地,明代朱元璋时期得到大力推广。在宋以前中国汉字只有“绵”,而没有“棉”。可见在宋以前棉花未传入内地。</p><p class="ql-block"> 此外,冬季人们用一些御寒的食物来补充热量,如羊肉,狗肉,生姜等热性食物。百姓一般会用鬲,贵族用陶或铜鼎来烹调食物,都是在器皿下烧柴或炭炖煮,有点像我们今天吃的火锅,或是炖菜。</p> <p class="ql-block">  从以上简单的介绍中感到,我们和古人在大雪天气看到的是同样的景观,但却是不一样的取暖设备和心境。古人更能领悟自然的馈赠,和天地心意相通,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无遐故及四季变化,也就缺乏了感悟力。冬季的大雪将五彩的世界,妆点成一幅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它在向世人诉说着什么?我们看懂了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