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在我刚懂事的时候,经常在饭桌上听到父母谈到修长城的故事,有近似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有秦始皇钉住了太阳,修长城的民工每天吃72顿饭还饿死人,等等。 后来,我知道了《孟姜女哭长城》系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说的是秦朝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叫孟姜女。有一天,孟姜女救了逃难的范喜良,并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两人准备结为夫妻。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晚上宾客散去后,忽然闯进来一队官兵把范喜良抓去修长城了。 孟姜女悲愤交加,决定去寻找丈夫。孟姜女一路跋山涉水,到达了长城后却找不到自己的丈夫。她询问了民夫是否有见过自己的丈夫范喜良,民夫告诉她范喜良早就累死了,尸体就埋在长城脚下。听到这个噩耗,孟姜女在长城下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劳动人民借这个传说,控诉了惨无人道、摧残家庭幸福的封建暴政,歌颂了坚贞不渝、感天动地的爱情。 <font color="#ed2308">▲</font><b>《礼记·檀弓下▪杞梁妻》:</b><div><b>杞梁战死,其妻收丧。齐庄道吊,避不敢当。</b></div><div><b>哭夫于城,城为之崩。自以无亲,赴淄而薨。</b><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后来参加了工作,接触了许多史料典籍,了解到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起源于“杞梁妻哭夫”的历史事实,<b>《礼记·檀弓下▪杞梁妻》记载,</b>春秋时期齐庄公四年,齐国大夫杞梁在袭击莒国的战斗中牺牲,杞梁妻哭迎丈夫的灵柩于郊外的道路。齐庄公派人吊唁。杞梁妻认为自己的丈夫有功于国,齐庄公派人在郊外吊唁,既缺乏诚意,又仓促草率,对烈士不够尊重,便回绝了齐庄公的郊外吊唁。后来,齐庄公亲自到杞梁家中吊唁,并把杞梁安葬在齐都郊外。<b>《山东通志》载:“杞梁墓,在临淄县城东三里郎家庄东,高仅数尺”。</b> <font color="#ed2308">▲</font><font color="#333333"><b>临淄城东杞梁墓</b></font> 到西汉时,刘向在<b>《烈女传》</b>中增加了内容,说杞梁的妻子在城下枕着丈夫的尸首大哭,场面实在感人,路过的没有不流眼泪的,哭到第十天的时候城墙也崩塌了。 到晋朝,崔豹在<b>《古今注·音乐》</b>又添加了哭的内容:杞梁战死后,他妻子哭诉着<b>“上边没有父母,中间没有丈夫,下边没有孩子,活着的人悲苦到了极点,没法活了。边说边哭,嚎啕不止,国都的城墙被哭倒,他妻子就投水自杀”</b> <font color="#ed2308">▲</font><b><font color="#333333">连环画“</font>孟姜女”第102页“孟姜女投河自尽”。</b> 到了唐朝,僧人贯休作了一首诗《杞梁妻》:<b>“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b>一下子就把杞梁由齐人转变成了秦朝人,死后被埋藏在城墙里,其妻哭崩了秦长城。 <b> “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b>。孟姜女的哭声凄怨感人,亦哭亦诉,在当时人们心目中已成为哭的典型,国人纷纷效仿,尤其妇人在受到委屈或心情郁闷时,边哭边诉成为一种民俗流传至今。<b>“孟姜女哭夫”</b>也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font color="#ed2308">▲</font><b>齐长城莱芜段</b> 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战国时期,历时170多年筑成,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中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保存状况较好、年代最久远的古长城,被誉为<b>"长城之父"。</b> <font color="#ed2308">▲</font><b>齐长城起始点(平阴房门)</b> 齐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所筑长城中现遗迹保护较多的一处,它建筑在起伏连绵的泰沂山脉的山岭、平谷之中,西起平阴房门,经济南、莱芜、博山、临朐、沂水、安丘、莒县、五莲至胶州小珠山入海,全长达1200余里。 凝聚着二千六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也体现了春秋首霸和战国七雄的东方泱泱齐国的强盛雄风。1987年齐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font color="#ed2308">▲</font><b>齐长城博山段(原山林场)</b> <font color="#ed2308">▲</font><b>雄关威烈</b> 俗话说<b>“春秋战国乱悠悠”</b>,二千六百多年前,各诸侯国为防范他国的侵袭纷纷修筑长城。齐桓公时代齐国国力强盛,最早开始修建长城,齐长城是我国最古老的长城,比秦长城还要早600多年。齐长城曾使齐国在长达七百余年的动荡中立于不败之地,胁鲁楚,伐燕赵,攻卫宋,争首霸,取七雄,成为了乱世中的泱泱大国。 <font color="#ed2308">▲</font><b>齐长城终点入海处(胶南小珠山)</b> 齐长城西起山东长清县黄河,夸越1518座山峰,将齐鲁大地从西到东豁然分开,南鲁北齐,泾渭分明。齐长城分为长清段、泰安段、莱芜段、五莲段和黄岛段。其中青岛段齐长城从扎营山入境,至黄岛区东小珠山入海,全长15.8公里,历经62座山,遗址尚存10450米。齐长城如一条从黄河跃起的巨龙,腾空而起,蜿蜒于千山之巅,一路腾云驾雾,直扑东海而来,这入海处的烽火台就是著名的“老龙头”。 因工作关系我曾经多次光顾齐长城,或考察,或陪同外地客人参观,或摄影采风等等,每次造访,都有不同的感触和收获。来到齐长城,映入眼帘的是隐没在漫山荒草荆棘中的残垣断壁和疏疏密密的破砖碎石。拨开带刺的荆棘和柏树的枝桠,沿着杂草和碎砖石的城边,攀上一座较高的山巅,轻舒一口气,极目望去,那一道走势,那一脉气魄,那一派浩荡,竟使我陡生一种凝重和虔诚的感觉。 我抚摸着齐长城的一砖一石,坐下来靠近它,一股神秘、幽静的气息跨过千年扑面而来。循着它眼前仿佛看到了数不清的头盘发髻,脚蹬草履,皮肤黝黑,肌肉裸露的民夫。他们或一人背负着石块蹒跚而行,或几人用木棍绳索抬着一块巨石;他们有的在丈量着长度,有的在测算着高度;这一群人在运石搬砖,那一群人在夯土垒砌,另一群人在平整山体,清除草木。他们每个人身上都带着伤痕。他们额上渗出的汗珠砸在石上,啪啪作响。他们就这样经风沐雨,迎暑送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修筑着。 齐长城千里之遥,工程浩大,坚固无比,以悠久的历史,雄伟的气魄著称于世。他凝聚着祖先无尽的血汗,闪耀着祖先伟大的智慧,属于文化和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如果说长江、黄河是孕育炎黄子孙的母亲,那么齐长城就似父亲一样伟岸、高大、宽厚。他居高临下,昂首挺立,日夜守望护佑着他的子民。 由于历经战火的洗礼和大自然的侵袭,齐长城这坚固的建筑也只剩下残垣断壁、碎石断砖,让人看了心酸。真的是<b>“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b>让人倍感受物转星移,沧桑巨变。 锦阳关也叫通齐关,是齐长城中段三大重要关隘之一。位于文祖镇三槐树村与上游镇娘娘庙村之间的章丘、莱芜边界上。南连马鞍、珍珠诸山,是为天险,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锦阳关西侧山上有3600多米城墙保存较好,城墙筑于山脊之上,阳侧墙高6米,墙体厚1.8米,墙阴马道依稀可辨。 青石关,位于莱芜区和庄镇青石关村。青石关村乃齐鲁之要塞也,“关北石径陡绝,两旁壁立千仞,一人荷戈,万人趑趄,号为天险。”享“齐鲁第一关”之盛名,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座关城里,<b>“两岸青山高耸对峙,三道石板岁月生痕”,</b>从古至今,往来的人马车辆,不尽行踏,这是古代的“陶瓷之路”,也是齐长城下、繁荣扎根的见证者。 这就是我们的祖先,我们齐鲁儿女的祖先。刹那间,我眼含泪水,心生感慨。我们民族苦难的经历,我们民族沉重的步履,我们民族坚韧的躯体,我们民族所展示的勤劳与智慧,都化在这一道褶皱层层的残垣断壁上了。我被一股强大的气流裹挟着、冲击着、震撼着,这是民族的、文化的和人格的巨大魅力的涌动!<b>余秋雨先生曾写道:“有位朋友告诉我,一次,他走进一座著名的废墟,才一抬头,已是满目眼泪。”</b>虽然我无法说清这眼泪的成分。而这一刻,我却读懂了这眼泪中所包含的情结了。我对齐长城,对我脚下曾经生活过的人们,心中凭添了几分敬重和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