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 华一一中国电影第一人(2)

秦世营

<p class="ql-block">中 国 电 影 “ 百 花 奖 ” 第 一 位 最 佳 编 剧</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水 华</span></p> <p class="ql-block"> 水 华( 1916—1996)</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纵观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回顾那些记录着时代风云的优秀电影,人们自然会回忆起曾经用心血和才智奉献于电影事业的编剧、导演。水华,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不仅在建国之初导演了蜚声中外的《白毛女》,而且由于成功的编导了电影《革命家庭》,荣获第一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编剧奖(同夏衍合作)。在他历经半个世纪的电影生涯中,为我国留下了一批经典影片。</p><p class="ql-block"> <b>从大上海投奔革命圣地</b></p><p class="ql-block"> 水 华,原名张毓番。1916年11月出生于江西南京。1931年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国的国土,中华民族陷入了深重的灾难之中。当时正读高二的水华放弃了学业,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在拯救民族危亡的火热生活中经受了锻炼,并且接触到蓬勃发展的新文艺。1933年,17岁的水华尽管已经考上了上海复旦大学法学院,但是仍然以主要精力参加左翼戏剧运动。特别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水华来到了武汉,参加抗敌演剧队,深入到抗日前线进行抗日宣传。1939年,水华又到了重庆,应聘到进步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担任戏剧教员。在这几年的过程中,水华深切感受到,戏剧应该为民族讴歌,要服从革命的需要。当然,他的最大心愿,是能够到革命圣地延安去。</p><p class="ql-block"> 1940年,是水华人生一个划时代的转折——他到了延安!水华仰望巍峨的宝塔,捧饮延河水,领略到了全新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水华以饱满的热情参加戏剧运动,在鲁迅艺术学院实验剧团担任导演。他和王滨合作编导了话剧《带枪的人》《神手》《海滨渔民》,为鼓舞抗日军民的斗志发挥了作用。正当水华满怀革命抱负,步入戏剧艺术的新阶段的时候,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了。水华聆听了毛主席的讲话,犹如夜航的小船寻到了灯塔。水华从根本上明确了革命文艺的作用和方向,决心向工农兵学习,服务于中国革命。在文艺座谈会之后,延安地区兴起了新秧歌运动,水华积极深入到农村,边学习边创作。</p><p class="ql-block"> 在解放战争期间,水华参加了土地改革运动,和农民有了深层次的接触,为后来的创作积累了丰厚的生活基础。</p><p class="ql-block"> <b>放歌新时代</b></p><p class="ql-block"> 1949年,水华调到位于黑龙江省鹤岗市的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他以高涨的热情投身于中国电影事业。他所编导的第一部电影,就是和王滨合作的《白毛女》,是根据同名歌剧改编的。</p><p class="ql-block"> 歌剧《白毛女》,是贺绿汀、王毅于1945年在延安创作的。歌剧讲述了佃农的独生女喜儿,三岁丧母,跟着父亲饱尝人生的艰辛。当父亲被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后,她被抢到黄家,受到地主婆的百般折磨,后又被黄世仁奸污。喜儿所受到的种种迫害和蹂躏,燃起了她复仇的怒火和求生的欲望。在张二婶的帮助下,喜儿逃出了黄家,在深山野洞中苦熬了三年,过着非人的生活,变成了“白毛仙姑”。在解放军解放了她的家乡之后,喜儿获得了新生。歌剧《白毛女》通过表现劳动妇女受尽凌辱而坚强不屈,突出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主题。歌剧上演后,引起了强烈的轰动,“白毛女”的故事从此传向各地。水华导演的《白毛女》,已不再是舞台纪录片,而是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化主题的再创作。坚持形式为内容服务,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民族风格,充分运用电影的表现手法,使原剧的主题得到拓展。例如,增加了喜儿未婚夫大春不顾艰难险阻上山采药的情节,表现了杨赵两家的阶级情谊。再如,当赵大春来到革命根据地攀上河岸时,被八路军战士伸手拉了上来。这个情节的拍摄,充分运用了电影的表现手法,当赵大春凝神仰望时,银幕上出现了闪闪的红星的特写镜头,紧接着而后出现八路军战士热情的脸……</p> <p class="ql-block">  电影《白毛女》海报,1951年上映。编剧:水 华、王 滨、杨润身。导演:王 滨、水华。</p> <p class="ql-block">  电影《白毛女》剧照。主演:田 华、李百万、陈 强、胡 朋、李壬林、张守维、赵 路、李 波、管 林。</p><p class="ql-block"> 电影《白毛女》主题深刻,人物性格鲜明,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思想上、艺术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上映后,引起强烈的反响。在1951年捷克斯洛伐克举办的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荣获特殊荣誉奖。在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获得优秀影片一等奖。</p><p class="ql-block"> <b>心血凝聚《林家铺子》</b></p><p class="ql-block"> 水 华在《白毛女》成功之后,一边导演影片,一边钻研电影理论,不断总结个人的艺术经验。经过将近十年的积累,1959年,水华又把自己的艺术创作瞄准了新的目标——把茅盾的名著《林家铺子》搬上银幕。</p><p class="ql-block"> 小说《林家铺子》是著名作家茅盾于1932年创作的。小说以当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疯狂进犯上海的闸北、吴淞为背景,描写老洋广货铺子兴衰的过程,反映了旧社会“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残酷现实,塑造了具有两重性的小商人形象。《林家铺子》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p> <p class="ql-block">  电影《林家铺子》海报,1959年上映。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茅 盾原著,夏 衍改编,水 华导演。</p><p class="ql-block"> 《林家铺子》的改编者夏衍,是和茅盾处于同一时代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们的创作,具有同样的精炼、严谨、含蓄和深沉的特点,这也是水华所追求的艺术风格。因此,水华以其特有的艺术积累,完成了对电影《林家铺子》的导演,大获成功。荣获第十二届菲格拉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p> <p class="ql-block">  《林家铺子》剧照, 主演:谢 添、林 彬、马 薇、张 亮、于 蓝、韩 涛。</p><p class="ql-block"> 《林家铺子》的成功,表现了水华独有的电影导演风格和功力。首先表现在简洁和精细相结合的处理上——在片子的开头,观众看到的是倒在河中的一盆污水,以此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揭示了故事发生的生活环境,二是暗示这是一个混浊的年代。这样简洁而精细的处理方法,影片中还有多处。其次表现在整体和细节的统一上——运用了许多细节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时代气氛和人物心理状态,收到了以少带多、由细微处见深刻的艺术效果。水华导演的《林家铺子》成为中国电影的精品。</p><p class="ql-block"> <b>两部力作动心魄</b></p><p class="ql-block"> 水 华在完成了《林家铺子》之后,又于1960年改编导演了《革命家庭》。《革命家庭》是根据陶承同志的同名传记体纪实文学改编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家庭从北伐战争到解放战争期间,为革命前赴后继的悲壮故事。影片上映后,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在1962年举办的第一届中国电影“百花”奖评选中,荣获最佳编剧奖。</p> <p class="ql-block">  电影《革命家庭》海报,1961年上映。根据陶承同志的同名传记体纪实文学改编,编剧: 夏衍、水华,导演:水 华。</p> <p class="ql-block">  电影《革命家庭》剧照,主演:于 蓝、孙道临、石小满、凌 元、赵子岳、温锡莹、田方等。</p><p class="ql-block"> 1965年,水华又导演了由周皓根据罗广斌、杨益言的长篇小说《红岩》改编的电影《烈火中永生》。影片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一批优秀的共产党人在敌人集中营中的艰苦斗争,动人心魄,极富感染力。《革命家庭》和《在烈火中永生》是在60年代产生很大教育意义的影片,并深深地影响着后人。</p> <p class="ql-block">  电影《在烈火中永生》海报,1965年上映。根据小说《红岩》改编,编剧:周 皓,导演:水 华。</p> <p class="ql-block">  电影《在烈火中永生》剧照。 主演:于 蓝、赵 丹、胡 朋、张 平、顶 堃、方 舒、蔡松龄。</p><p class="ql-block"> 在十年动乱中,水华因导演了《革命家庭》和《在烈火中永生》反遭诬陷,被强加上“为叛徒树碑立传”、“反动权威”的罪名,长期关押,精神和身体备受摧残。</p><p class="ql-block"> 粉碎“四人帮”后,水华重新回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为了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于1981年拍摄完成了又一部电影精品——将鲁迅的小说《伤逝》搬上银幕。</p> <p class="ql-block">  电影《伤逝》海报,1981年摄制。编导:水 华。</p> <p class="ql-block">  电影《伤逝》剧照,主演:林 盈、王心刚、许忠全、黄宗洛、谭天谦、刘 钊、蔡 明。</p><p class="ql-block"> 影片不仅保持了水华的导演风格,而且又有了新的探索,使影片寓意深远,富于哲理,标志着水华艺术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影片荣获1981年优秀影片奖。 </p><p class="ql-block"> 水华是著名导演,不仅硕果累累,而且先后担任中国影协第二至第五届理事、常务理事和主席团委员,曾被选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1996年去世。在我国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和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活动中,他荣获中国电影世纪奖中的编剧导演奖。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1998 年初稿,原载 2007年7月27日 新浪个人实名博客。2022年12月7日修改并制作美篇。资料来源:哈尔滨市图书馆、黑龙江省图书馆,“百度”。 )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作者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秦世营 :1943年生,哈尔滨市退休教育研究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会员。从1964 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在文学、史学期刊和各类报纸上发表了散文、诗歌、短篇小说等大量文学作品,出版过个人散文集,近年文学作品散见于纸媒或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