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浏阳河,几十里水路到湘江</p> <p class="ql-block"> 浏阳因浏阳河得名,浏阳河又名浏渭河,原名浏水,而我们心里念念的,则是歌星李谷一的歌声,“浏阳河,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水路到湘江,江边有个什么县哪,出了个什么人,领导人民得解放啊咿呀咿子哟,”是啊,这里五十里水路到湘江,江边有个湘潭县哪,那里可就有咱们中国老百姓的大神仙,但凡有点良心的中国人,都把心中最神圣的位置,留给了他老人家。我们千里驱车,又何尝不是想重新感受一下他老人家曾经生活和战斗的地方呢?</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十月,我们自驾到浏阳,小住数日,回头感触,浏阳了得,可为大写!</p><p class="ql-block"> 记得进城的时候,天就算黑下了,小城可能是刚下雨的缘故,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水气,吸一口,都是润润的,匆匆安排住下,我们就上街了。彼时,街道上的路灯已经陆续亮起,店铺和路面在明耀的灯光下,显出的是清新和美丽,人们衣着整洁,显是见多了这样的天气,他们在雨中照样不紧不慢的走着,女孩子们打个花伞,高脚跟敲着地面咔咔的,婀娜而青春勃发。就是在这种氛围下,我们走过了一个个铺面,一个个小巷,我清楚的记着,走过一个叫石板巷,接着就看到了她:</p><p class="ql-block"> 梅花三弄!</p><p class="ql-block"> 梅花三弄不是古曲的名字吗?</p><p class="ql-block">怎么在此找到?我一下字就怔住了,谁家有此才情,为街巷取这样好听的名字?我所知,梅花三弄,魏晋时是笛曲的名字,后来又成箫曲再成琴曲,主旨是风骨不改,反复咏叹,歌咏再三。像梅花者,花中君子者也,最是有风骨,或笛或萧或琴,都是高士雅声,强调的自是风霜傲骨。而咱们浏阳,一个街巷,都能取这样俊美的名字,江南文脉底蕴,可谓深厚矣!照说北京也老厉害了,有的街巷的名字也取得很美,如百花深处,花枝胡同,刘海儿胡同,旌勇里,永安里,平安里,但更多的却是不考究,如大半截胡同,狗尾巴胡同,煤渣胡同,九道湾等等,由此不能不增加我对这个小城的好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夜色中的浏阳街道,水气迷离,镜子一样</p> <p class="ql-block">好感远不止于此,简直可以说我在这儿中招,生生被雷电击着了,我在街上,竟看到了谭嗣同故居,当我看到这个白底黑字的标识就立在街角时,我的整个人一下子都僵住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那个为了中华崛起,舍生取义,慷慨赴死的戊戌变法英雄,难道就是在这儿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吗?怎样的土地?怎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如此不死的俊才啊?</p><p class="ql-block"> 谭嗣同故居高墙森瓦,整个院落都足足八九米高下,而那斜刺里对着街面的大门上的匾额大夫第,更是气宇轩昂,就仿佛走向刑场的谭嗣同,纵然过了100多年,依然英气逼人,叫人仰视。是夜,我没有再到其他处闲逛,就围着谭嗣同的大夫第反复徘徊,无奈夜已深,参观须待明日。那一刻,人的心里真是有猫儿百爪在挠啊!</p><p class="ql-block"> 我以为,纵然是再孱弱的人,他的内心深处,也未必没有英雄情结,也是敬仰英雄。自己没有生在战争年代,没有过与敌寇战场拼杀的经历,但并不是心头没有热血,想谭嗣同,官宦子弟,典型的官二代,父亲谭继洵官至湖广总督,他如果只贪图自己享受,完全可以声色犬马,富贵一生,但看到国家积贫积弱,外国列强蚕食中国,他身为一个旧时代的读书人,便再也忍不下了!愤然集合同门公车上书,搞起戊戌维新变法,要图强救中国,百日维新,奈何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都在追杀之列,听闻消息,他本可以从容逃出慈禧等追捕魔爪的,可想起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始,人人都当懦夫何时可强中国?为了唤起民众,他清茶一杯在家门,坐以待毙,情愿自己英勇赴死。</p><p class="ql-block"> 在娃娃书生要动摇自己统治根本的大局面前,慈禧们绝不吝惜手中的屠刀沾血!</p><p class="ql-block"> 谭嗣同被捕数日,杀头的命令就颁下来了。刑前,英雄慷慨悲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刽子手不敢直视英雄,连砍三刀不曾砍断英雄头颅,谭嗣同视死如归的英雄之气,气吞山河,让人感佩!</p><p class="ql-block"> 我是第二天一大早赶到故居门前的。国家知我,并不售票,凭身份证即可登记而入。谭嗣同出生在北京,但少年时却回到老家,在此拜过名师。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主人休息的卧室,发奋读书的书房。“三更灯火五更鸡”,出息了我们卧室的主人。他博学多才,14岁时,就写下“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潼关》诗。浏阳当地盛产一种奇石,石中有墨菊,天造地设,举国引为一奇。在主人的书房坐椅的身后,就端放着这么一块嶙峋的石菊,他故此也把其书房取名“石菊影庐”,谭嗣同熟读史书。爱国爱家,他在12岁时,其母和大哥、二姐先后患白喉病逝,他自己也被感染,大病三月始愈,他的父亲因而给之起名复生!他在浏阳这里,成立了中国第一家民间科技团体---算学社,启迪民智。也是在这里,他潜心著仁学,结识了梁启超,唐才常,创办了南学会,并由此入京,变法图强,演绎了他壮怀激烈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在咱们中国,有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的说法,也有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的谚语,前者说了缘分的不易,得爱惜复爱惜。后者却也道尽了人心的不古,世态的凉薄。</p><p class="ql-block"> 谭嗣同的婚姻凄美而动人。1884年,谭嗣同20岁,与李闰在武昌完婚。李闰1865年4月20日生于北京,知书达礼,与他相濡以沫,肝胆相照。在这里。他们有了唯一的一个儿子,但也不幸因病早夭,谭嗣同与李闰结婚15年,谭嗣同的被捕下狱,即将面临的杀头命运,使两人的婚姻走到了尽头。危难时分,身为妻子的李闰不是避祸远遁,早早与离经叛道的丈夫划清界限,而是悔恨自己还没有给丈夫生个儿子,好传承丈夫的血脉,情急之下,他千方百计买通狱卒,走到牢里苦求丈夫给她个儿子!</p><p class="ql-block"> 山河无情,苍天有泪!</p><p class="ql-block">我不能想到当年的谭嗣同是怎样面对自己的妻子的!后来的李闰也是继承夫志,更名语声,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情感,投身于社会公益和妇女解放事业。创办了浏阳的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育婴堂,收留被遗弃的女孩儿。1925年。康有为与梁启超在李闰60寿辰的时候,精心制作了一块金匾,上书“巾帼完人。”</p><p class="ql-block"> 那块匾就悬挂在女主人的屋宇间,立足其前,不能不使人感慨万端。谭嗣同的故居已是百年老屋,全是木质结构,岁月沧桑使她像个垂暮老人,乌黑乌黑的,我相信纵然咱们再小心呵护,她也总有一天会毁于烈火或毁于枯朽坍塌。</p><p class="ql-block"> 但英雄的精神不会死,英雄贤伉俪的情爱不会死,英雄的浩然正气不会死!</p><p class="ql-block"> 君以为然否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小雨中的谭嗣同故居</p><p class="ql-block">桃李不言,下自成蹊</p> <p class="ql-block">三斤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p><p class="ql-block">谭嗣同书房石菊影庐</p> <p class="ql-block">朱门碧户庭院深,雄鹰暂栖待时飞</p> <p class="ql-block">神仙伴侣,巾帼完人</p> <p class="ql-block">故居鸟瞰</p> <p class="ql-block">去留肝胆两昆仑</p> <p class="ql-block">英雄的背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