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美编号 805177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敦煌 生命的绿洲</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图/文 沐风听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向西,向西。从长安(西安)出发,沿着张骞的足迹,沿着唐僧的足迹,和着丝绸古道的驼铃,以“马踏飞燕”的轻盈和迫切,掠过古肃州酒泉,掠过银武威金张掖,掠过嘉峪关,掠过千里的河西走廊。古沙洲----敦煌在戈壁和沙漠里等待我们。从西安经兰州到敦煌,一千多公里,古人要走几个月?</p> <p class="ql-block"> 列车到达敦煌火车站,已是11点多的午夜。敦煌市区离这里还有130多公里。汽车在柏油路上狂奔,窗外一望无际的戈壁散发着亘古的气息。包裹着汽车的星空里,那些白云和星星,却像熟睡的绵羊和灯火一样温馨和亲切。到达敦煌已是第二日的凌晨一点多,有着十七、八万人的敦煌,三万多平方公里的敦煌,静悄悄地睡了。待我们早上六点多醒来时,我们就成了每年四十多万游客中的一部分,惊醒了敦煌,惊响了鸣沙山。</p> <p class="ql-block"> 到鸣沙山脚下时,太阳刚出来,月亮还很清晰,天还很蓝。蓝色在孩子眼里是一种用来涂抹天空的蜡笔颜色,在这里我却感到它开始了一种精神意蕴外的外延。它是一种带着忧郁和诱惑的颜色,而又似乎不仅仅是一种颜色,还是一种气质。这种气质你只能用心体会,用心感受。在黄色沙漠和一小片金黄色树林的映衬下,蓝色也剔除了忧郁,变的轻舞飞扬。</p> <p class="ql-block"> 骆驼还是静静地坐在地上,等待着骑它的人。它没有选择的权力,我却开始享受到了骑骆驼的快乐。随着骆驼的节奏,在一起一伏之中,天地也一仰一合。朝阳中,顺光的沙漠呈现一种耀眼的黄金色调。这次来得比较早,昨日被人驼践踏过的沙山经过一宿的风吹已经恢复如初,峰峦危峭,山脊如刀刃。</p> <p class="ql-block"> 一步一个脚印的登上沙脊,迎着微风,欣赏着沙丘优美的曲线和鸣响、光和影的强烈对比,想像着这东西长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敦煌城南五公里的鸣沙山由来和缘起,她和敦煌城的相伴相生。没来敦煌之前,敦煌一直是梦中的远方和思念的对象。第一次从东南沿海跨过半个中国到敦煌,在鸣沙山的骆驼背上发散思绪的时候,一条消息应景而至:“我折了一只纸鹤放在手机旁,让它随着电波飞遍每个城市,飞到你身边,轻轻地对你说:‘快回来吧,我想你!’”“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粒沙子,于是就有了你脚下的沙漠。”旅行就像一场约会,距离又拉长了思念。鸣沙山上,有无数人的思念。虽然思念比方圆800平方公里的鸣沙山更宽广,但谁都知道,沙漠不会这样成型。</p> <p class="ql-block"> 沙漠因人类的过度砍伐、耕种和气候的变迁引起。我国的西北,沙漠化严重威胁着人的生存。沙尘暴一日重过一日,连台湾都受到影响。我们来的前几天,敦煌就出现了沙尘暴,能见度只有四五十米。但又有什么景观可以替代沙漠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如果没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致,不也是一种缺憾?这次到敦煌虽然没有看到大漠孤烟直的美景,但大漠的落日足以令我心醉。</p> <p class="ql-block"> 日落后,笔直的一级公路在暮色中闪着幽光,向冥冥中延伸。车右边一望无边的戈壁,在莽莽苍苍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没有思乡的情怀,却有怀古的幽情。想当年,这里也是牛羊成群,水草丰美,匈奴人美丽的家乡。如今的世界上,匈奴人这个种族已不复存在,只有他们的传说还在戈壁滩上回荡。但如果沙漠化更加严重下去,敦煌会不会也不存在?美和生存相比,生存应该更重要。</p> <p class="ql-block"> 可能是近两年雨水比较多吧,一年雨量才30多毫米的敦煌,去年有一次一天的降水量就达到了30毫米。鸣沙山上星星点点的草也就多了起来,月牙泉和月泉阁也比两年前更显得有精神。沙山上,白云飘飘,天更蓝;沙山下,黄草边,弯弯的月牙泉水更清。连鸣沙山的细沙也似乎更细腻,更有质感。两年前我说:“月牙泉,在鸣沙山环抱之中的月牙泉,真的像浩瀚夜空中的一弯上弦新月,小小,小小,却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睛。千百年来,沙不进泉,水不浊涸,那清澈的泉水,滋润的不是大地,而是人类的心田。”</p> <p class="ql-block"> 再次拜谒月牙泉,我觉得,在世俗的滚滚红尘中,每个人其实都应该在心中为自己保存住这样一块鲜活之水。月牙泉不仅仅是敦煌人生命的图腾,更应该是每个人心中的图腾。浩瀚沉寂的沙漠中,是月牙泉让被沙漠包围的敦煌人对生活充满信心。祁连山融化的雪水浇灌的是物质的田地,月牙泉却让敦煌人的心田永远不会干涸。沙泉共处,妙造天成的“沙漠奇观”----鸣沙山月牙泉。给了敦煌人以无穷的勇气,也给了我们无穷的启迪。</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月牙泉是敦煌人生命的图腾,那么位于鸣沙山东麓的莫高窟就是敦煌飞翔的标志,享誉世界、长绿于沙漠的根源。在古代,莫高窟是人们寄托精神和感情的神秘境界,佛门圣地。现在的我们不是来朝圣,我们来看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洞窟四壁里那些庄严神秘,令人屏声敛息,却又来源于当时生活的、生动亲切的、与佛教有关的壁画和彩塑。肃穆端庄的佛影,飘舞灵动的飞天┄┄。</p> <p class="ql-block"> 创建于前秦建元二世,也就是公元前366年的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宏大、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湛、保存最完整的佛教石窟寺。十几个朝代、历时一千多年的洞窟735个(其中壁画、彩塑洞窟492个),让人不得不惊叹宗教的力量和人类的创造力。窟中的壁画,以唐朝的最为成熟和大气。敦煌艺术的标志----飞天(起源于印度佛教的天人)的形象,在唐代定形为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敦煌飞天。有人说那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的创作,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已是敦煌城徽的反弹琵琶,也出自唐代的壁画。如今女性所穿的吊带裙以及斜襟和低胸女装,唐朝壁画中就已经出现。时髦还是复古?沙漠中胡杨树三千年一个轮回,现代人的想象有时也不能超越古人多少。</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能够闻名世界,更关键的是它曾经藏有的经文、典籍。1900年,王道士的偶然一戳,在藏经洞发现了西晋至宋代的经、史、子、集各类文书及绘画作品五万多件,如今却散存在二十多个国家的博物馆,我国仅存有五、六千件。这是中华学术研究之伤心处,却也是世界的“敦煌学”之发端。</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让敦煌无比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END 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