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你,我泪光闪烁

月上柳梢

<p class="ql-block">文/夏兴涛 照片来源/《黄明仲人生图程》</p> <p class="ql-block">(安静、阳光,成熟、坚毅。)</p> <p class="ql-block">  2007年8月的一天,我从诗人雷隆燕和贵阳的旺草老乡杨明处得知,贵州省写作学会和贵州民族报教育周刊将在贵阳市同济堂药业有限公司联合举办黄明仲个人作品研讨会。我虽不在主办方邀请之列,但当时在朋友的撺掇下也想去凑个热闹,至少混个饭局应该不是问题,可后来不知因什么事耽搁未能如愿。不久,我从雷隆燕的《认识诗人黄明仲》中读到:“当我手中拿着一本封面蓝如海洋的杂志《中国诗乡》,一本《春天的语言》,抬头再看黄明仲,就觉得实在而且感人,会使人从心底油然而生敬意。最令我感到由衷敬佩的是,翻阅《春天的语言》,首先读到他的《亲情录》......读罢,我眼晴潮湿,泪光闪烁。我认识了一个不忘本色,爱家、惜家、亲情大爱弥笃,勤奋、好学、爱事业、讲奉献的诗人黄明仲。”</p><p class="ql-block"> 那一次,黄明仲的作品研讨会开得很成功,可谓高潮迭起,与会专家、学者对他的作品、人品以及奉献精神给予极高的评价。而我最早知道有个黄明仲并被他的故事所感动,是从读了夏一军的《清源乡的“挑担广播站”》开始的。 </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篇发表在《遵义报》上的通讯,时间大约是1989年底到1990年间,当时我正好在旺草老家的乡里教书。那时他是清源乡文广站站长,经常用一根扁担挑起两个箩筐,一头装喇叭,一头装科技资料,走到哪就宣传到哪,服务到村到户。文章具体细节我已记不清了,但事迹很感人。此文后来被省内几家报刊陆续转载,还被当时的《贵州科技报》作为头版头条。丰硕的科技文化成果伴随他的诗集《太阳已经升起》的出版,使得他后来获贵州第一批农民经济师和“中国乡土诗人”荣誉称号。1991年1月,余盛茂的《“黄广播”》在《贵州日报》发表,这又是一篇具有相似题材的现场短新闻,让在全县本已家喻户晓的黄明仲一下成为一颗耀眼的名星。对于郑场这片热土,我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还知道曾经有个因抢救落水儿童牺牲的英雄李永国,看过一本关于宣传他的连环画“小人书”,那时作为在校初中生的我,其事迹令我好生感动。</p><p class="ql-block"> 在好奇心驱使下,我有一种“一探究竟”想见见黄明仲这个人的想法,看看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穿几个兜的衣服,款了几支钢笔......当然,人家系的是什么裤带那纯属个人隐私,没有谁会暴露给你看的。我知道,那时乡下人的裤带有拴布条、草索甚或葛藤的,而单位上班的干部和吃商品粮的居民拴的一定是皮带。我的皮带之说,在今天看来可能有些好笑,但当时我就猜想,黄明仲是干部,是名星,应该属于后者吧?而见到黄明仲并真正认识他,那是90年代末,他当时靠自身绝对实力并在诗人郑德明等的热心帮助下“农转非”已调入县城,先在文广局工作后进宣传部。</p> <p class="ql-block">(2015年,与著名诗人贺敬之在绥阳双门峡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与他相识,缘于我对文学的钟爱。</p><p class="ql-block"> 说实话,我们这一代60后从学生时代起对文学的崇拜中毒是较深的。要是放在今天,在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还有那么多文学发烧友,几成笑话。70年代末到整个80年代,是中国文学高度繁荣的时代,不仅数量惊人,且影响力也惊人。在县城大十字的新华书店和学校的图书室里,我和我的同学们陆续接触到路遥的《人生》、谌容的《人到中年》、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蒋子龙的《赤橙黄绿青蓝紫》、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以及本土作家何世光的《乡场上》、李宽定的《良家妇女》、石定的《公路从门前过》和李发模的诗歌《呼声》等,这些飘着墨香味儿的小说、诗歌,成为当时我们竞相阅读和追捧的精神食粮。那些年代,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匮乏,爱好文学在社会上是一种时尚,就像街市上当时流行穿喇叭裤、蓄长发一样。那些青葱的岁月,我与我们中的一些文学发烧友一样做着各自的诗人和作家梦,如饥似渴的甚至有时在课堂上老师眼皮底下,还偷偷读着《青春万岁》、《蹉跎岁月》等,也读着琼瑶。</p><p class="ql-block"> 参加工作后,在乡村一边教书育人,同时也试着写点类似文学样的东西,一旦偶有小品文在地方小报小刊发表,捏着从邮局递来的三五元稿费的那种激动心情溢于言表,就像获得一次奥斯卡。后来我被吸收为县文联会员,在参加县文代会期间,当时已是县文宣干部的黄明仲从众多与会者中找到我,轻拍了下我的肩膀小声说:“你好,你就是……你文字功夫不错,我读过你的散文,整得很好。”</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一直想认识的黄明仲,他没穿“四个兜”,也没款钢笔,一身休闲装,中等身材,短发,国字脸。他目光清澈,语言亲和,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宽厚、质朴,是那种叫人看一眼就觉得心里踏实和值得信赖的人。但遗憾得很,当时他对我的谈话对我的鼓励,于写作上一向比较懒散的我,终未能成为前进的动力,可彼时的情景我却一直铭记心里。</p><p class="ql-block">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我们认识快30年了。这其间,尤其是近几年,我曾多次萌生写写他的创作冲动。说实话,写黄明仲我是排在很多高手和大家后面,但我的确不是临时心血来潮,而是早就有这个想法。皆因水平有限怕写不好,所以一直顾虑,一直未能付诸实际。写作于我来说,尤其是写黄明仲这样的诗歌名星,是一件挺难的差事,因为自己不懂诗,再加上本人已经好长一段时间不写东西了。而现在硬着头皮来写,的确是抱着一种丑媳妇儿终要见公婆的心态,顾不了那么多了。</p> <p class="ql-block">(“哇,有味道!”诗集《万花谱》得到著名诗人李发摸的高度赞扬。)</p> <p class="ql-block">  绥阳是全国有名的诗乡,上至八九十岁的耄耋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小学生大多喜欢读诗、写诗,能发表诗。在这片天空下群星灿烂,人们把诗歌融进生活,血管里流淌的是诗的芬芳,空气中弥漫的也是诗的味道儿。在诗乡文化广场赫然矗立着一块刻有“中国诗乡”四个大字的石碑,那是著名诗人贺敬之先生专为黄明仲创办的《中国诗乡》创刊所题写的,也是对诗乡文化建设的首肯和赞扬。为更好传承和弘扬诗乡文化,2006年12月8日,在黄明仲等人的倡议和发起下,绥阳在贵州率先成立诗歌学会(也是当时全省唯一的一个县级诗歌学会)。作为会长,黄明仲不仅靠自身作品说话,被徐驰等一帮文人一致推举和公认,而且更主要的还是靠他一身的修为和当家主事的手腕,“诗乡近几年来几乎每次重大文艺活动都有他的身影,都有他担纲和独撑一片天空。他的手腕很大,他常会自筹经费搞一些轰轰烈烈的文学活动,而且总是体体面面的。”此外,他手里还握着一张有份量的文化名片,那就是《中国诗乡》,他是“掌门人”。他始终坚持和带领学会一帮人,为繁荣诗乡文化,为全县诗歌创作摇旗呐喊。</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生命如同洋葱,当你剥掉它一层外皮,有时你也会为之流泪。而真正走近黄明仲,并为之感动,心生敬佩,我是从读他的作品开始的。</p><p class="ql-block"> 在我书案上摆放着黄明仲先生送我的10本书,应该说那是他等身著作中的一部分。为走近他,同时也为提升我自己,一段时间以来我通过潜心阅读他的这些著作,渐渐的我发现从前我对于他的认识是何等的肤浅。就这样,我在通过文本阅读实现心灵对话的过程中,一步步走进他不平凡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1955年10月1日,这是一个不寻常和非常有意义的日子,黄明仲出生于共和国的诞辰之日。他的家乡黄家坝,从县城东往南去9公里,那里地势空旷平坦,坝上阡陌纵横,田园房舍,茂林修竹点缀其间。因有黄家坝的示范带动,凤凰村出诗人,盛产诗歌,被县授予绥阳第一诗歌村,有国家、省级作协会员多名,创作诗歌、散文等作品近万首(篇)。黄明仲是绥阳诗歌的旗帜,更是凤凰村人的骄傲,是黄家坝的奇迹,他以诗歌为伴,在前进的道路上用青春蘸着热血书写了一部瑰丽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我与黄明仲现在竟然是邻居,这是从前我们都未曾想到的。我们同居住在县城一个新开发的规模不大的小区,他住6栋,我在1栋,相距不过百米。尽管这样,我们却从未串过各自的门。一来我本人不喜欢串门,不便打扰别人生活,更不喜欢无事闲侃,再则我了解他是一个很珍惜时间的人,一向把时间看得很金贵,所以他根本没闲工夫去串门,就连平时茶余饭后的散步也很少见到他的身影。在他身上几乎没有什么不良嗜好,不抽烟更不会玩牌、搓麻。</p> <p class="ql-block">(上图:与著名军旅作曲家杜兴成在一起。下图:2015年,陪同《致橡树》作者,著名诗人舒婷参观诗乡文化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  他是一个勤奋的人。属于他的时间的发条几乎被他拧到极致,要么处一室静静思考,要么写作、出书,要么组织或参加文艺活动,每天几乎忙得像一个不停运转的陀螺。退休后,仍然担任《中国诗乡》主编和诗歌学会会长,还受聘作为执行主编亲自给县内枧坝、茅垭、小关等几个镇(乡)编纂乡镇志......他家里的灯光每天总是亮到深夜,早上又是小区最早亮灯的。平素我常见他步履匆匆的身影,穿行在小区来来往往的人流中,似乎此去有好多未尽事宜等着他去打理和完善。在文艺圈,他是大家公认的“大好人”,人称“黄牛”,为单位工作,为朋友办事,四处奔走,一天总是忙忙碌碌,却很少顾及家庭生计,幸有贤妻主内事,才使得他事业和家庭获得双丰收。</p><p class="ql-block"> “我们需要感动人,也需要感动自我。”他是这样说的,也一直是这样做的。《中国诗乡》作为民办刊物,办刊最困难的就是资金严重不足,最艰辛的就是资金的筹措。在创刊之初那几年,为保证每一期都能如期发行,他自己贴进去了大量的资金,除8000元银行贷款和部分赞助外,其余的3万多元全是他的工资和写电视专题片等获得的稿费换来的血汗钱。当然,文学,特别是诗歌是一种高尚而神圣的事业,这期间还是得到很多人关心和无回报的支持。就筹资办刊来说,个中的一些隐情和辛酸事只有他自己知道,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他应该是国内少有的“当乞丐跪着要钱来办刊”的奇人。</p><p class="ql-block"> 一件事不做则罢,要做就非要做好,这是他一向的处事风格。2005年9月8日夜,为了一笔赞资金,他在前去与赞助商勾兑好后在回来的途中,不慎跌入2米多深的沟坎下摔成重伤,导致股骨撕裂、左手腕骨折、头部伤口缝合7针,险些丧命。住院期间,却不忘筹划他的《中国诗乡》,生怕因他住院而中断。后来告别住了一月多的病床后,在回家康复期间他仍然拄着双拐四处去化缘、筹资,还坚持上班写稿、约稿、编辑稿件、校对和送印刷厂付印,然后去邮局投递到全国各地读者手中。可想而知那一系列的活路是多么的繁重,需要花费多少精力,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他的身体虽然受到了摧残,但他的《中国诗乡》却没有受到丝毫的影响。从中我体味到一个工作狂和执着者对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的痴迷与责任。他就是这样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使得这样一本在全国都有较大影响的刊物苦撑了五年之久,为诗乡绥阳高高举起了一面诗歌的旗帜。”2012年刊物得到政府财政大力支持,采取官民合办,在财力和人力上有了根本的保障。</p> <p class="ql-block">(全家老幼齐上阵。看,诗歌后继有人。)</p> <p class="ql-block">  “为诗,我们贡献了整个青春时代!”他就是这样一位奉献型的诗人,他为大众服务,为诗乡服务,创刊、办刊苦苦支撑的精神令人感动。他以“诗歌的家园、情感的家园、心灵的家园、精神的家园”为办刊宗旨,孵化出当代诗坛知名的《中国诗乡》,并得到业界许多名家的赞赏和稿源上的大力支持。一些诗作在《中国诗乡》首发后,多件还被《诗选刊》《人民文学》《诗刊》《散文》《星星》诗刊等全国名刊选载,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p><p class="ql-block"> 在诗歌的旅途上一路跋涉,他耐得住寂寞,吃得了清苦,是一个能静下来独立思考的人。他在《与诗结缘三十年》中这样倾诉道:“在烈日当空下,我在水田里的牧鞭中,有诗的灵感碰撞我的心灵,我立即拉住牛绳,在零碎的纸片上记下来;在上山的挑粪劳动中,也不时有诗的词句从心田里冒出来,我也会立即撂下粪挑,写在手心里;在工作奔忙的路途中,如果有诗的影子显现,我也会用笔把她捉住。在我的中山装的兜里,装满了小纸片,随时都把那些瞬间即逝的灵感记录下来,变成一首诗,寄向全国的刊物发表。所以,我的很多诗作,都是在农事劳动中完成的。记得有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我赶着牛上山打抢水田,正在犁田中,突然脑海里冒出了几句诗,我迅速打开手电,在瓢泼大雨中记录下来,这首诗名《水上阳光》,后来收入《中国当代诗人代表作》一书中………”</p><p class="ql-block"> 一次次在劳动中捕捉的灵感,正是他用生命的火石擦出的智慧的火花。“解开滩头/拴了多年的畅想/一把橹/又摇起/哗哗的目光//水中高原山/荡开去/成了无边的海/海底珍藏着/那份奢求的希冀//撩开曙幕/划破一江黎明/岁月的容颜/在夜晚/显得更加亮丽//为了把游鱼的日子/储蓄起来/他拉拢高原山/筑起水中屏障/大胆把心撒沉湖底//一把橹,摇乱/哗哗的目光/慢慢收拢/铺天的网/好重啊/网里蹦着/高原的山/高原的太阳。”这就是他的《水上阳光》,创作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当时他还是一个农民。全诗共5节138字,运用了比喻和借代等手法,其中“拴了多年的畅想”“一把橹”“那份奢求的希冀”“哗哗的目光”等,其实是诗人对一种美好生活的渴望,一种不满足于仅在老家做一块垒堡坎的石头的奋争,一种蓄势待发即将走出大山闯荡世界的雄心壮志。同时,“水上阳光”这个诗意涵香的名字用得好,它隐喻一种积极健康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p> <p class="ql-block">(在大会现场——为诗乡鼔与呼。)</p> <p class="ql-block">  黄明仲是一个思想者。他的诗,我们从创作题材和技巧上看,应该可以概括为6大主题:即从细节展示哲思的敏悟,从生活中闻到泥土的芳香,从坦荡的赤诚品出一种博爱大爱,从启迪的诗语流淌着亲情友情家乡情,从新颖的构思布局探究追求与责任担当,从涓涓细流中透射一种智慧。这6大主题,在他的诗集《万花谱》(4部1600首)中均得到体现。诗集《快乐之歌》有各种情感的表达,是一种坦荡、智慧和启迪;从他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美术的眼睛》《大山的生命》《阳光你好》《人生新篇(外二首)》等作品看,在感恩与大爱中,充盈着满满的正能量,能引导人明辨是非、善恶和美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的《我有一间阳光小屋》一诗,对社会的洞察,人生的感悟十分深刻;而从《以沉默的方式》《公开自己》等作品可以看出诗人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关注,并对一些负面现象进行有力的批判;在《亲情录》之《父亲》《母亲》《兄妹》等3篇散文诗中,诗人以朴素的语言,写出他对故乡、对父母兄妹怀有深深的感恩,心中有一种割舍不断的亲情;而在《一座小县城的爱》《多么幸福》中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歌唱爱情,流露出对忠贞爱情的无限向往...... </p><p class="ql-block"> 他不仅是一个思想者,更是一个有建树的写作者。自1977年10月在《贵州文艺》上发表处女作《雾中飞燕》以来,黄明仲潜心创作45年,共发表作品5000多件500余万字。公开出版《太阳己经升起》《思絮扬花》《情诗100首》《春天的语言》《青春流动的词》《美术的眼睛》《约会阳光》《快乐之歌》等20部诗集和散文集《诗与歌的人生》,报告文学集《生命的烛光》,电视专题片《诗乡之光》、创作谈《漫步诗乡的遐云》等不同体裁不同类别的个人著作多部。主编《中国诗乡》季刊、《诗歌教学读本》等6部,获文学奖40余次。其长篇纪实文学《春风化雨润诗乡》还被国务院改革出版社《中国世纪魂》丛书作为优秀作品选入。</p><p class="ql-block"> 纵观黄明仲先生数十年的诗歌创作,他如一座高耸的山峰,创下令人敬仰的“四个之最”:一是创下贵州人在《人民日报》连续九年发表诗歌作品之最;二是第一个在全国尝试以电脑名词创作最长散文诗组章《电脑诗组装》;三是创作全国首部快乐同题最长组诗诗集《快乐之歌》;四是创作中国第一部万花诗《万花谱》。</p><p class="ql-block"> 其次,为打造和推出中国诗乡品牌,他的贡献还在于:第一个在《绥阳报》报眉上打出“中国诗乡”(此前为“贵州诗乡”)字样,绥阳县诗乡广场因此树起了“中国诗乡”标志碑。第一个自筹资金创办大型刊物《中国诗乡》,为青少年作者搭建了一个练笔的平台,培养了—批诗歌新人;第一个发起倡议并成立诗歌学会,并被全县50余名作者一致推举为学会会长;第一个主编诗歌教学校本教材,并积极作为开展诗歌进校园系列活动,创全省首例;第一个主持选编出版《绥阳县六十年诗歌选》。</p> <p class="ql-block">(就是这些人,为诗乡夯土、挑大梁。)</p> <p class="ql-block">  他是一个坚毅的人。“有砍不断的意志,就有不绝的歌,我要生活成一棵树,哪怕有太多太多的风雨”。读他的这些诗句,一个词在我脑海灵光闪现,对这个诚实、质朴的男人来说,除了一生的勤奋,那就是:坚毅!</p><p class="ql-block"> 他的履历是比较丰富的,当过农民、代课教师、乡村干部,后来一步步从乡村走进区公所、县文化局、宣传部,当上了秘书、县报副主编、外宣中心副主任等。从农民到县文宣干部,从“挑担广播”到主编《中国诗乡》,从乡村诗社到加入中国作协,从黄家坝到首都北京,坎坷的人生轨迹和老父亲“永不低头,昂首走路”的家庭教育影响,塑造了他坚毅执着的性格。</p><p class="ql-block"> 黄明仲是一个工作狂,对他来说,加班熬夜是常有的事,饿了忍着,有时就一个馒头,或一包泡面简单了事。在多年的办刊之中,为提高刊物质量,他除了邀请县内外水平高的诗人、作家共同把关外,每天都要阅读全国作者发来的作品,经常在办公室或家里的电脑旁熬到深夜。他身边的同事或朋友不止一次看到他在电脑前疲惫不堪的累得昏睡过去,醒来后又用冷水洗把脸接着干的情景。在《诗乡之忠仆》中绥阳作家文青这样写道:“我时常见他一手捂着剧烈疼痛的肚子,汗珠在脸上直流,另一手却在手提电脑上敲击着最新构思。黄明仲兄的胃有多年的病史,可他常把医生的叮嘱置若罔闻,我们都常忧着他的身体。”</p><p class="ql-block"> 在他身上,我感觉到有一股“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勇气。2011年在《中国诗乡》第1期上,王心怡这样写道:“用一辈子来坚持,用坚持来撑起一辈子精神信仰的脊梁。他,做到了。”的确,他是真正的诗人,是诗歌的忠实信徒,因为信仰,让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了下来,而且成果丰硕。在他45年的创作生涯中,因为对诗歌的膜拜,就像一个忠实的信徒坚持一步一跪走在朝圣的路上,最终实现自己多年的夙愿,于201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如果没有一种孜孜以求的奋斗精神,没有坚强的毅力作支撑,这一愿望是很难实现的。</p><p class="ql-block"> “……生命是恒韧的力。压弯了的身躯,折不死那颗对大地赤诚的心,一旦春风悄悄捎个信,你就会把压垂的往事,在瞬间抽出一树生活执著的誓言。”他的这些诗浸润着一种骨子里的坚毅,就是这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毅,一直在支撑着他鼓舞着他推动着他无畏前行。</p> <p class="ql-block">(为旺草镇和枧坝柳湾诗歌创作基地授牌。)</p> <p class="ql-block">  他是一个安静的人。这种安静是一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的禅意修行。</p><p class="ql-block"> 我在百度中输入“黄明仲”,除了众多有关他的词条,而排在第二的“百度百科”却有一张赫然醒目的照片,粗看,我以为那是著名演员张丰毅,挺像。这是一张安静而又阳光的艺术照,照片中的黄明仲着一身青灰色西装,系着蓝底带白色斜纹的领带,架着二郎腿坐在一把有半圆形靠背的居家单人沙发上。穿一双打理得锃亮的厚底高帮皮鞋,左手攥着一本打开的杂志,页面朝上摊放在翘起的右膝上。戴着眼镜,面含笑意,抬起的右手像一株破土的米蕨,肘关节斜靠在沙发扶手上,五指自然并拢,食指和拇指轻扶眉角的镜腿,深邃的目光如一泓深潭,透出一股成熟男人的坚毅之气。</p><p class="ql-block">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小名叫“石林”,所以文艺圈里有朋友呼他“石头”,但我想这一称呼应该还有他质朴、厚道的性格因素。除此,还可更进一步理解为: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具有一种处变不惊的定力,特别是置身市场经济大环境中,在文学逐渐寥落衰败的情势下,他却像一块石头一样沉着冷静、不急不躁的坚守在诗歌阵地,安静地生活,安静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p><p class="ql-block"> 他不但是一个安静的人,而且是一个阳光的人。在《文化人需要“三省”》一文中,他这样写道:“为人要有阳光心态,这不仅是一种风度,更是一种气度。人生,应当以乐观为主,以乐观的心理看待一切,自然自己也就乐观起来,也会给人一种乐观。那种老是抱怨这抱怨那的人,在社会生活中是立不住足的。有时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如果不能改变他人,不如改变自己,适应他人。善待周围的人,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凡事都先替别人着想,真正学会把别人放在第一位,这样就会减少烦恼。同时,我们要在生活中、观察事物中多一点阳光的心态,更重要的是把这种阳光的心态传递给他人,让更多的人同自己一起阳光起来,我们就会多给他人念想,就会拥有一大群朋友,一大群知己。要塑造自己的阳光心态,就要善于更新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有了阳光的心态,我们的周围将会处处充满阳光。”这段文字正好表明他是一个胸怀坦荡,内心充满阳光的人,处世为人有一种纯洁善良的包容心态。</p><p class="ql-block"> 他的这些优良品质,就像一路燃烧的火把,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别人。</p> <p class="ql-block">(2018年,与徐驰、周军在第38届世界诗人大会上。)</p> <p class="ql-block">  “明仲,你是绥阳诗歌界的旗帜,要撑起来,心胸要宽一点。有几句话你要拿笔记下来:见人矮三分,见解高一分,得理让一分,人生打半分。”这是市文联主席、著名诗人李发模2008年3月5日在电话中对黄明仲的专门嘱咐。低调做人,高调做事,黄明仲这些年来一直是这样做的。</p><p class="ql-block"> 从长期扎根诗乡本土并做出突出贡献来说,绥阳诗歌近50年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似人物,我以为黄明仲是首当其冲的一个。他不但个人创作成果丰硕,扬名省内外,而且经他倾情打造的《中国诗乡》这块品牌,已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同时在推进诗乡文化建设和引领全县诗歌创作等方面做出了特殊贡献。</p><p class="ql-block"> 如果资金和诸多方面允许,我希望能以诗歌的名义给他塑一尊铜像,专为他在诗歌建设方面为家乡做出的特殊贡献颁发一个终生成就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12月6日子夜于郁香郡</p> <p class="ql-block">(筹措办刊经费,拄着双拐去化缘。)</p> <p class="ql-block">(天道酬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