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关布依族中,有这么一说:“凤凰摆杯七十二,崇山峻岭印其中;上有一双腊台峰,下现一对乳头峰;左悬仙人碑一帘,右浪哨岩一排峰;尖山岭巅挡门峰,石关门堵一条冲;快乐生气山中育,金银宝藏土中出”,说的就是杨茂松。杨茂松,曾是云南省最早成立的一个布依族自治乡。从木厂镇政府驻地,向南行走约一公里左侧不远处,腊台山形如一对玉乳,高崇而立,再往前行一公里,便有一个村,在村头矗立一道寨门,横梁正面上书有“杨茂松”三个大字,左右柱上书有“布依古寨山峦叠翠青砖绿瓦惹人醉,民族瑰宝歌舞璀璨蜡染刺绣传民间”。这里便是杨茂松村。这是一块风水宝地,集居着一个古老的民族——布依族。杨茂松座落于形如一只展翅大鸟的七十二座山峰之间,或依山傍水,或龙虎相抱、山水相护,或印星突起、龙虎相护、贵人座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进村子,顺着左侧山间步道,手扶云梯护栏,依山势而上,一边品味布依古寨的神韵,回味杨茂松的变迁;一边微风相伴,呼吸这“氧吧”中带甜的空气,好不舒畅!累了,可进入山间亭子小息,欣赏这里雄壮而威武的参天古树,也可坐在山间石凳上,就着石桌展开一场车马炮厮杀,或倾听这里的鸟语虫鸣,或让当地村民讲述那古老的传说,让你回归自然,暂时将那无数烦恼推向九霄云外!据说杨茂松是古时候内地出境古驿道上的的一节点,人们将三七、草果、沙仁、土法制作的小锅糖等经此道运到越南或内地,再从越南换回食盐、从内地换取绸缎等。村里的王应同、王春仁、王正开、王德修就曾赶过马帮并保存有马帮用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山间向村里鸟瞰,此村宛如一幅画卷,村子四周均有山,林深叶茂,那座落有致的瓦房,瓦坯多为泥土烧制而成,伴随晨起的炊烟,形如嵌入的一块宝,传统村落的气场如此令人震撼。这里的民居,在上世纪80年代前,主要以木结构干栏式建筑为主,80年代后,逐步改造为石木结构干栏式建筑为主,至今仍保存相对完好的干栏式石木结构民房。这些民居多为硬山顶砖木结构二层建筑,青瓦覆面,穿斗式木构架,三开间,一格的开杆1丈2,进深1丈8,高1丈8尺6。</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布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在这里,几乎月月有节日。最为特别的,当数二月初二离娘节、四月初八牛王节、六月初六布依年。想体验一下“面篙粑”、“离娘粑”的味道,二月初二就到布依古寨来。“面篙粑”、“离娘粑”,这是离娘节嫁出的布依姑娘回娘家不可或缺的美食,它由庄稼地的面篙与糯米面或糯玉米面蒸熟舂制而成,其味香甜可口味。欲体验“上刀山下火海”刺激,亲睹布依族“爱牛如爱宝爱命”、尊牛为上上宾的情义,品偿别具一格“五色花饭”、“红绿鸡蛋”美味,那四月初八牛王节这一天,村里将会推选披红戴绿“最美牛王”、“最美牛媳妇”,入村时,宾客面对村里热情的相迎款待,你会情不自禁如同壮士断腕举杯,饮米酒,过刀阵,豪爽一翻。这刀阵相传有一说,由“九九”81把锋利大刀排成三丈六尺长、一尺六宽构成,只要经历了这一九九八十一难之后,意味着你身上的晦气全消,诸事可成。除此之外,节日里,人们可以在此打秋千、打陀螺、打水枪、抛香包,其乐无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蜡染刺绣更是杨茂松布依族世代传承下来的一绝活,刺绣工艺精湛、栩栩如生,也是民族瑰宝。据史料记载,其历史悠久,明弘治年间《贵州图经新志》有布依族妇女“腹下系五彩挑花方幅,如绶”的记载,布依族刺绣在明代就已盛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你走在布依族村寨的大街小巷,你就会发现他们的刺绣丰富多彩,精致美观。布依同胞服饰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女性服饰常有团肩小条欧云等有代表性的图案,而布依族是生活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团肩代表山,小条代表水;男性服饰绣有牛头等动物图腾,代表男耕女织,是对勤劳的象征;孩子用的背带也是布依族刺绣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大多绣有牡丹花、凤凰鸟、云勾、金凤花、梅花、仙桃、栀子花等图案,多图案布局、五颜六色的丝线搭配,最终汇成一幅幅艺术品。布依族刺绣大多源于布依族人的生产生活,刺绣的艺术灵感来源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都是布依族同胞热爱生活、向往幸福生活,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