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诗词古韵之《石灰吟》

邹齐眉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题意:</b></p><p class="ql-block"> 赞颂石灰。吟是⼀种古代诗歌的⼀种形式,有吟诵、赞美之意。我们今天学习的《⽯灰吟》可以说是⼀⾸⽯灰的赞歌。</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诗人简介:</b></p><p class="ql-block">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祖籍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写作背景:</b></p><p class="ql-block"> 相传有一天,于谦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之后,做出来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于谦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据说此时的于谦才十二岁,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追求。</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古诗词译文:</b></p><p class="ql-block"> 石灰石经受千锤万凿才可以出深山,它把烈火焚烧给当做很平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为将自己的一身清白留在人间。</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古诗赏析:</b></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是借石灰,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前两句写石灰开采,和烧制过程中的艰难,"若等闲"写出它不怕任何困难,无畏艰险的坚强品格,后句表面上是写石灰,不怕牺牲品性高洁,实则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不管遇到任何困难,都从容不迫,立志做一个品行高洁的人,全诗采用了象征手法,借物喻人,语言质朴自然。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个人品读:</b></p><p class="ql-block"> 每一句诗都描述了石灰石变成石灰粉的过程,第1句讲的是石灰石的开采,第2句讲的是石灰石的演练,第3句讲的是石灰石变成石灰粉的过程,第4句讲的是石灰一清二白的特征,整首诗是一首咏物诗,句句不离人,句句不离物,既讲了石灰石变成石灰粉的艰难过程,又借本诗表达了诗人从小就立志做一个品行高洁的人,而他最终也达到了自己的从小的志向。</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一诗一故事:</b></p><p class="ql-block"> 今天天气不错,风和日丽,恰逢先生给我放假半天,闲来无事,去周边逛逛。正遇一座石灰窑,就想看看师傅们锻烧石灰。师傅们正在将一筐筐的石灰石倒进焚烧窑,好奇心泛滥的我问了师傅一句:“这是在干什么?”师傅看了我一眼,回答说:“这是在焚烧石灰石,让它变成石灰粉呢!”“哦,原来如此。可是石灰石又是从哪来?又怎么开采的呢?”我又追问了几句。师傅边回答我的问题边夸赞自己:“这石灰石是从旁边的那座大山里凿下的,这凿石灰石可不容易,经过我和兄弟们上万次的锤打,才开采了这么多石灰石,换做别人,可没有我们这么厉害。”“原来你们这么厉害呢!”我附合了一句,又转过头看他们焚烧石灰。熊熊大火包围了石灰石,发出了滋啦滋啦的响声,焚烧窑时不时还会蹦出火星子,可这石灰石却一脸不屑,好像在说:“这千万次的敲打我都不怕,区区火烧又怎样,我可是要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的。”石灰石,从深山里不起眼的石头忍受住了千万次的锤打和烈火焚烧后才化身成雪白的石灰粉,过程极度艰难、痛苦,可他却毫不在乎,它这种不怕磨难,虽历经千锤百炼、烈火烧身,却勇于挑战、在磨砺中粹炼和纯化自己,誓留清白在人间的精神值得我认真学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