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几天前,润兰姐将其夫君生前文稿《王鼎海文学作品集》赠于我。手捧油墨未干的遗作,百感交集、浮想联翩。鼎海先生的音容笑貌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正在鼎海先生尽情享受退休生活之际,突如其来的病魔让他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为实现夫君将积攒的文稿集结成册的遗愿,润兰姐在丈夫去世后的几年时间里,翻阅报刊杂志,四处搜集散落的文稿,在亲友们的帮助下实现了给先生出书的愿望和承诺。</p><p class="ql-block"> 我和润兰姐相识于80年代末期的一次全省《泡桐丰产栽培与技术》的项目鉴定会上。她和我都是参会评委,几天的接触彼此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后来,鼎海先生和我的老伴成了市委党校青干班同学。再后来我老伴和润兰姐又同一单位共事,关系更增进了一大步。</p><p class="ql-block"> 王鼎海先生1968年武都一中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转业后在地委秘书处工作,后调至地区法院任审判庭科长、副庭长、庭长。自学考试取得了法学大学文凭。2007年退休后,由于业务过硬,仍被市司法局仲裁委员会聘任为仲裁员,后任首席仲裁员。</p><p class="ql-block"> 鼎海先生性格开朗,兴趣广泛。退休后自筹资金同几个战友和爱好者一起办起了激情广场。在市、县文化部门的支持下,音响设备不断充实完善。激情广场阵容迅速扩大至300人左右,成了武都城区靓丽的风景。时任省委宣传部部长励小捷曾亲临观摩,并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因此,他被评为2010年“感动陇南十大新闻人物”之一。他去世后《陇南报》社副主编杜希甫的诗《悼念鼎海好友》“身为法官执法严,艺海诗文涌笔端。激情广场才艺展,人去美名代代传。”这首诗就是对他的工作能力和性格特长的很好概括。</p><p class="ql-block"> 早知道他业务扎实,擅长文艺,喜欢读书和写作,还常发表文章,但无缘拜读。我在一次阅读张国元先生的散文《飘飞的思绪》时,发现该书的序言竟是鼎海先生所写,自然被该序言的精彩所吸引:“承蒙国元看得起我,让我为《飘飞的思绪》写篇序。我本无甚本事,没写过什么序,但盛情难却,只好硬着头皮应承下来”,后半段:“国元从宕昌调到武都,别家离舍,一人独居,艰苦备尝,却笔耕不缀。已连续出版了四本集子,加上这本,已经是第五本了。其勤奋执着使人感叹称羡......他对社会、对人的情,全都倾注于笔端。写出情深似海,情意深长的好文章”。读到这里让我对国元先生肃然起敬的同时,也感叹鼎海把国元先生内心的情把握的如此准确、表达得如此淋漓尽致。对全书内容提炼总结得自然,让读者实现从序言到书本内容的顺畅衔接。</p><p class="ql-block"> 《王鼎海文学作品集》是鼎海先生的心血之作。通读一遍,抚卷沉思,他那笔耕不辍的勤奋、执着的精神让我这个生性懒惰之人顶礼膜拜。</p><p class="ql-block"> 第一章《在兽性的牢笼里》是以本职工作中的案例为题材,用不长的篇幅,简练的笔调叙述的典型案例。记录的是80年代初在武都县五库公社发生的一起骇人听闻的光棍汉曹玉连囚禁同村良家妇女芦孟仁的案件。囚禁霸占时间长达近3年之久。经百般非人折磨至该妇女奄奄一息时,为了逃脱惩罚,偷偷残忍地将该妇女仍到文县临江公社大桥上。其案件性质之恶劣、社会影响之坏,实属罕见。在查明了全部犯罪事实后,办案机关重拳出击,迅速对本案予以侦办,最终被省高院核准死刑。该篇报告文学还原了案件发生的全过程,如实展现了案件的始终。让人身临其境地融入了这起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里。</p><p class="ql-block"> 第二章“散文.随笔”共28篇。其中写启蒙老师杨玉明老师的《童年的回忆》。当年发表于《陇南报》,曾给我较深的阅读印象。今又重读,倍感亲切。杨老师是他最喜欢的老师。她有一头乌黑的头发,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清澈明亮的大眼睛,鼻梁上架着一副圆圆的眼镜,身高1.7米左右,胖瘦适中。学龄前的他总要站在大门口看着杨老师和学生们从自家门前路过,后来有幸成了她的学生。上学后,在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自己成了班上品学兼优的学生。杨老师跟班到初小毕业。给自己后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都归功于杨老师。这篇文章热烈奔放、语言平实、表意准确、情感真挚。</p><p class="ql-block"> 今天才知道杨老师就是鼎海先生的岳母大人,机缘如此巧合,一定是上苍的安排。</p><p class="ql-block"> 《春愿》、《瑞雪》、《坐车》、《雨夜》、《忆梦》等几篇随笔,取材新颖,构思奇妙,情感丰富而真实,读来津津有味。</p><p class="ql-block"> 《夏游红豆沟》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记述了去康县阳坝红豆沟流连忘返一日游身临其境的美妙。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路风景和见闻的新奇之感。“红豆沟青树翠蔓,蒙络摇曳, 青石以为底,清泉石上流”。写捡到两颗橘红色、晶莹光洁的红豆果时兴奋的心情和不由自主的咏叹:“红豆出康县,春来发几枝......”。阅读整篇作品,宛如观赏一幅工笔画,清丽的色调,使整个画面雅洁而静美。草木山水,唤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想和幽思。使读者赏心悦目,开阔了视野和对红豆沟的向往。不繁琐、不粗疏,表达出令人向往的跃动。 </p><p class="ql-block"> 第三章《诗歌》收集各类诗歌51篇。纵览诗篇,以交友叙事抒情为主。我虽不懂诗,更不懂诗的对仗和音韵,但读他的诗可感可触,生动感人。比如《记梦》“一别三十年,不时梦魂牵。昨夜幽梦里,忽约在校园。还是窈窕女,还是学生面。双辫依然飘,步履轻又健。谈笑男儿相,身轻飘似燕。握手相对看,不觉泪潸然。唐诗三百首,常住床头看。掩卷常绍怀,相见难上难。而今人已老,相见觅无缘。路遥几千里,东北刘晓娟。”借情怀友,畅舒情怀,亲切感人,琅琅上口。虽然简短但意境深远,耐人寻味。作者感情的流露,离不开他的生活环境和背景,也离不开更深层次的思想情绪。</p><p class="ql-block"> 《回忆郝院长》、《观战友画展有感》、《致堂弟慧海》、致《思李正明战友》等等都饱含浓郁的诗情,感染和扣动着读者的心弦。正如作者给国元的序里所写:“乡情、友情、亲情、师生情、相思情......他有满腹的情,有博大的情,有浑厚的情。情天情海幻情深,其情绵绵,其情悠悠.....给人以启迪,给人以起伏,更使人心驰神往。”这段话不仅适合于国元,也适合作者自己。</p><p class="ql-block"> 我本是林业人,与写作无缘。近日阅读了该书,心情激动,感触良多。作为鼎海先生多年的老朋友,应该写点文字聊表对他的怀念之情。因水平有限,不能较好的把握,怯于动笔。今天斗胆东拉西扯一气,言不尽意,仅为冰山一角,但情意绵长。</p><p class="ql-block"> 感谢润兰姐在鼎海先生离开九年后,将文稿集结印刷成书。这不仅是帮助鼎海先生实现了遗愿,也必将是奉献给陇南文学创作百花园里一支绚丽的奇葩。</p> <p class="ql-block">鼎海先生新疆当兵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鼎海先生的工作照</p> <p class="ql-block">鼎海先生退休后照片</p> <p class="ql-block">《王鼎海文学作品集》</p> <p class="ql-block">鼎海先生在职时获得的部分荣誉证书</p> <p class="ql-block">荣获“感动陇南十大新闻人物”奖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