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旗帜上有他们留下的风采,(他们是不为人民币服务的真正的好人们)

元梅

<p class="ql-block">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共产党人的宗旨。</p><p class="ql-block"> 电影洪湖赤卫队里的歌词:让天下劳苦大众得解放,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在延安时,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的讲话《为人民服务》。就点明共产党人的 使命。</p><p class="ql-block"> 我退休后,参加了各种各样的知青文化活动。也深深感到,这种精神是万万不能丢的!</p> <p class="ql-block">  不知从何时起,延安精神里的《为人民服务》,在一些人眼里,变成了(为人民币服务)了。</p><p class="ql-block"> 经济大发展,精神不能丢!我不由自主地把建党百年庆时,在延安宝塔山下,拍摄的这张照片翻出,歌颂不为人民币服务的好人们……。</p> <p class="ql-block">  我在革命圣地延安,度过了建党百大庆。宝塔山下,重温了一遍这百年伟业的历程。(那天晚上我站在延河边,看以宝塔山为幕墙,百年历程的回顾)。</p> <p class="ql-block">  是呀,为人民服务和为人民币服务,只是一字之差。但完全不一样啦。</p><p class="ql-block"> 在今年春天上海市民,抗疫保卫战中,关闭二个多月,老老少少的头发都长得能扎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有人站出来,免费给居民理发。引起了众人的点赞!</p><p class="ql-block"> 他本来收入不高,再封闭后,收入又减少了。完全可以就此自己攒几个小钱,给孩子买点水果。但他不为人民币服务,义务为小区老少爷们服务。在封闭的日子,在小区里吹出来一股清凉的春风……。</p> <p class="ql-block">  当小区居委干部隔离了。来了赈灾物资。有人出头在小区微信群一声招呼。老党员和热心居民都纷纷出门,很快地把物质分到各家各户门口……。</p><p class="ql-block"> 体现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句话说得对!</p><p class="ql-block"> 二个月的封闭,物资供应链断层。小区的年轻人纷纷当上了(团长),其中不少是尽义务的。他们说:这样做,自己不缺吃的了,也方便了邻里。为发货等货,常常忙到深夜,有的还无端地赔本呢。</p><p class="ql-block"> 却有不少昧良心的趁机发国难财。真欠揍!</p><p class="ql-block"> 所以不能忘却在困难时,挺身而出的那些好人!</p> <p class="ql-block">  还有这么一群人,退休后不打麻将,不跳广场舞健身,凑到一起当文化义工。</p><p class="ql-block"> 他们 自掏腰包办杂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宣传正能量。</p><p class="ql-block"> 都是古稀之年的人了,把国家兴旺,民族未来当自己事。在开会讨论时说:国家的兴旺民族未来和老年人是息息相关的,不能只拿退休金吃干饭呀!</p> <p class="ql-block">  于是 他们和曾经走在时代先锋的老知青,老模范,联系。请他们作报告,收集他们的先进事迹,做宣传。</p><p class="ql-block"> 他们说:时代变了,光荣传统美德不会变。我们就当火炬手,把这些渐渐被人遗忘的人和事记录下来 传播开。</p><p class="ql-block"> 让后人也了解新中国的发展中,有这些在默默地作贡献的好人们。</p><p class="ql-block"> 知青文化杂志《黑土情杂志》主编身患重病,还和前去探望他的延安精神研究会的同志交流工作呢。</p> <p class="ql-block">  她新疆知青的代表杨永青,退休后回到上海,又投入知青文化活动。</p><p class="ql-block"> 她青年时到新疆参加建设,担任领导责务,脱去光环后,还是那么朴实厚道,热心为新疆知青文化活动做贡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是知青前辈张韧,她放弃城市生活,到农村去参加建设,最后成了知青代表,还受到毛主席多次接见呢。</p><p class="ql-block"> 她谦虚地说:我只是千千万万个知青中的幸运者呀!</p> <p class="ql-block">  当她在展示当年的照片,感到格外自豪。</p> <p class="ql-block">  在纪念毛主席诞辰的日子里,请来了新中国知青的先驱侯隽和邢燕子大姐,和她们座谈,建设新农村的体会……。</p><p class="ql-block"> 她们也是踏踏实实做事的人。毫不计较名利地位。</p> <p class="ql-block">  还有这么位老人(董加耕),当年他被保送到北大哲学系读书,竟然放弃,回自己家乡去当农村。</p><p class="ql-block"> 那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刚从三年困难时期过去,他父亲因饥饿患病故而去,他想:旧社会农民没有土地,挨饿,现在土地有了,还要挨饿,就是不会合理种植呀!我要把学到的知识,带到家乡,帮助大家过好日子。</p><p class="ql-block"> 于是,不顾众人的眼光,脱下学生装,当上泥腿子,还乐不此彼。</p><p class="ql-block"> 几年后,家乡农村改变了模样,他也成全国青年的标杆,但他朴实无华的本色不变。</p><p class="ql-block"> 在十年动乱时期,他受到了冲击,但还是挡不住他对党的忠诚,对乡村的热爱,坚持在基层做实事。</p><p class="ql-block"> 经济大发展时,不少商家见他有名 气,请他做代言,给予高薪。他坚定地说:我董加耕决不会为钱出面的!我是共产党员。只做为人民服务的事。</p><p class="ql-block"> 知青文化活动,是公益性的,他凡请皆到。</p><p class="ql-block"> 在一次知青文化活动中,我有幸能和他面对面地采访。深深地被这朴实无华的名人(曾经全国青年欣起过学习董加耕的热潮)感动!</p><p class="ql-block"> 我还记得小时候的儿歌:格蹬蹬,格蹬蹬,盐城有个董加耕,董加耕,爱农村,不上大学回农村,带领乡亲搞农业,年年获得大丰收……。</p><p class="ql-block"> 这位实实在在做人做事的人,对人和蔼可亲,我再见到他时,就无拘束地叫他:董大哥。心里倍生敬意!</p> <p class="ql-block">  这位知青代表朱克家,从上海下乡到云南插队。</p><p class="ql-block"> 当他知道锁在深山的佤族同胞,缺少文化,过着艰难的日子。他毅然自动走进山里,当孩子们的教师,把现代文化带到那里,还帮助佤族同胞一起改变山村落后的面貌。</p><p class="ql-block"> 当上海知青慰问团成员,了解他的事迹,报道出来,一下子他出名了,成了知青代表。还选到北京参加全国党代会,后来又受政治风波,一落万丈。</p><p class="ql-block"> 大起大落后,他初心不变,坦然面对,牢记深山中的老乡对他的厚爱。方便后回山里探望时,继续受到乡亲们真情相待。</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他低调平和。闭口不谈自己受过的委屈,只念念不忘善待他的佤族乡亲。 </p><p class="ql-block"> 这些,都是我和他近距离接触后了解的。</p> <p class="ql-block">  最使我感动的是他——老知青杨晓沪。</p><p class="ql-block">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从百度里查到他的生平。</p><p class="ql-block"> 他是上海红旗中学, 六九届中学生。七零年到黑龙江爱辉插队。</p><p class="ql-block"> 三年后,才二十岁的知青,被当地社员推选为村里生产队队长。</p><p class="ql-block"> 他年纪轻轻,要当担起这么责任,不是简单的事,为把大伙的事做好,他买了许多农业专门的书籍,一边认真学,一边踏实干。硬滋滋地把原来队里出工一天几毛钱的收入,提高到一工二元多。为了把生产队的事做好,他连续几年过年不回上海家。得到当地社员的拥护。</p><p class="ql-block"> 社里几次推荐他上大学,他都让别人顶上。直到最后群众不依,坚决要他去深造。才离开乡村,回上海读大学。</p><p class="ql-block"> 他读的是同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在金山石化搞翻译,开放后自己开个公司,做外贸,赚了钱还慷慨地拿出,资助知青文化活动呢。</p><p class="ql-block"> 多年的拼搏,他累病了,得了多种器官的囊肿,医生告知他要换器官,否则没几年活头了。他想反正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就做些自己想做的事吧。于是 在知青朋友的帮助下,独自开车在全国知青点转了一圈。</p><p class="ql-block"> 东北的乡亲们知道后,邀请他回东北养生,去了东北一些日子后,乡亲们热忱地照顾他,帮助他恢复身体。过不久身体就好多了。那时有二位女知青(徐桔桔和贾爱春)退休后回东北,带领乡亲搞合作社。</p><p class="ql-block"> 乡亲们知道后,也希望杨晓沪同样再带大家一起干。</p><p class="ql-block"> 晓沪看到分田到户后,没有合理规划,土地板结了,粮食产量也下降,不少村民日子过得还不如他当队长时好。想到生病后乡亲们对他这么照顾,如今又还是那么信任他。</p><p class="ql-block"> 一咬牙,就答应了。也不顾自己的身体,一头扎进办合作社的事啦。</p><p class="ql-block"> 我第一次见到他时,是刚从医院出来,只见他焦黄的脸色,精气神十足。在说合作社时,二眼发亮。他为法人注册了:《三好农业种植合作社》。用现代管理的思路来进行操作。当实施中,</p><p class="ql-block">遇到种种阻力和困难。但他坚持不懈地办下去。</p><p class="ql-block"> 我问他:你这么虚弱的身子,为啥要这么做呢?</p><p class="ql-block"> 他坚定地回答:我是共产党员,看到农村又落后了,不忍心不干,我国这么个农业大国,还要 进口粮食,我要带领乡亲搞,多打粮,为国效劳。(他就是中国人端自己的饭碗,吃自己种的粮食的实践者呀!)</p><p class="ql-block"> 我真被他深深感动了。后来又几次遇到他,见到都是他在为合作社操心办事,看到这高大消瘦的硬汉子,坚定地走着自己选的路。我无言,但又深深感动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事都是我面对面对他采访时,了解,和亲眼看到的)</p><p class="ql-block"> 最后,他终于倒在自己在东北办合作社的小屋里,带着自己未完成事业的遗憾,离开了……。</p><p class="ql-block"> 乡亲们和知青朋友都没有忘记他。他创办的合作社,改名为杨晓沪农业种植合作社。他的办社理念,成了当地规范化的样板,带动了许多做这样事的人。</p><p class="ql-block"> 在知青文化中,有人想搞个杨晓沪故事记录片,来传播这不朽的精神,成立一个杨晓沪故事收集组,我其中一个成员。参加几年来,了解他的更多的故事,一直期待着片子能出来。最后在一位老知青编辑下,完成这记录片,但只是在知青内部传放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以上几张照片是徐桔桔给我提供的)</p> <p class="ql-block">  (其他的都是我在知青文化活动中现场记录)</p> <p class="ql-block">你们知道吗?李恒英她的一生是这样度过的:</p><p class="ql-block"> 她95岁入党,100岁仍在上班,原来人生还可以这样过的共产党员。</p><p class="ql-block">2022-12-01,2016年,一位鹤发童颜的95岁老人,高举右拳,面对党旗庄严宣誓。她说:“挑战还很多,要争取干到100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不禁让我们惊讶:这个年龄不正是含饴弄孙的好时光吗?为啥还要这么拼?</p><p class="ql-block">当我们了解了她的“疯魔”事迹后,才明白什么叫“择一事终一生”。</p><p class="ql-block"> 95岁入党,100岁仍在上班,原来人生还可以这样:无惧征程艰难多,唯愿此生报祖国。</p><p class="ql-block"> 李桓英出生于1921年,先后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和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1950年,年仅29岁的她,成为世界卫生组织首批官员。</p><p class="ql-block"> 在世卫组织工作的7年里,一个愿望在她心里愈发强烈:我出生在北京,我是中国人。我的归属就是我的国家,我必须把最好的年华献给祖国!</p><p class="ql-block"> 7年任期结束 ,李桓英拒绝了世卫组织的续约。瞒着已在美国定居的父母和家人,只身一人辗转多国,终于在1958年回到祖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忆起当初的选择,李桓英说:“联合国待遇再高,美国的生活再好,人,不是靠金钱活着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麻风病人零距离接触第一人。“恐惧对我不是个事儿”,回国后,李桓英一直从事传染病防治工作。、</p><p class="ql-block"> 1978年,她被调到北京友谊医院热带医学研究所,从此与麻风病结缘。</p><p class="ql-block">很长一段时间里,麻风病曾是一种备受歧视的“不治之症”。患了这种病的人,脸部毁容,手脚畸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云南省勐腊县罗索河对岸,就有数十个住着麻风病患者的村庄。这些村庄长期与世隔绝,只有乘船横渡才能够到达。</p><p class="ql-block"> 1979年3月,李桓英第一次走进“麻风村”。村民们自觉与她保持距离,但李桓英主动与他们握手、拥抱。还仔细查看他们皮肤溃烂流脓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为了推广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她走家串户,不辞劳苦。渴了,舀起病人家的水,仰头就喝。</p><p class="ql-block">就这样,李桓英把实验室搬到了麻风村。时间一长,寨子里的村民都传:村寨来了个女医生,不怕麻风!”</p><p class="ql-block">当被问及直面麻风病人是否会恐惧时,李桓英说:“我们做医生的没有恐惧。我走遍世界,恐惧对我不是个事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治愈患者带来的慰藉,是任何酬劳都不能取代的。</p><p class="ql-block">几十年奔走,把“麻风村”变成幸福村。</p><p class="ql-block">四十年来,李桓英跑遍云、贵、川。7个地州、59个县镇,几乎每个“麻风村”都有她的足迹。</p><p class="ql-block">在偏僻难行的深山里,李桓英曾4次遇险,2次翻车、2次翻船。两侧锁骨和肋骨都摔断过。还有一些“麻风村”几乎没有路可走,李桓英只能身体倒悬在河面上,坐索道过去。</p><p class="ql-block">“要想搞事业,就别怕付出。若要计较,就什么也干不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面对艰险,她义无反顾地奔波在麻风病防治工作的第一线。由于担心病人中断治疗,李桓英多次往返,甚至长期居住在云南省勐腊县。劝说病人坚持服药并亲自喂药,经过两年时间的治疗,勐腊县的麻风病患者,全部由版纳卫生局颁发了“治愈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桓英用不争的事实证明:麻风病短程联合化疗方案,有效率达到百分之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4年,在中国试验成功的这一疗法,向全世界推广。</p><p class="ql-block"> 2007年,中国向世界宣布:中国在经过五十多年的努力后,终于走出了麻风病时代。</p><p class="ql-block"> 因为在麻风病防治领域的突出贡献,</p><p class="ql-block">李桓英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医德楷模”,“最美奋斗者”等荣誉。</p><p class="ql-block"> 2021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李桓英,“时代楷模”称号。</p><p class="ql-block"> 入党从来不晚,我的生命值了”!“我回国不后悔,麻风干一辈子不后悔,但是如果不入党,我可能会很后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6年9月,95岁的李桓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她写道:“我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愿意以党员的身份,为麻风事业奋斗终生!”</p><p class="ql-block"> 2016年12月27日,满头银发的李桓英,站在一群年轻的新党员中间,一字一句庄严宣誓。</p><p class="ql-block"> 2016年12月27日,95岁高龄的李桓英在鲜红的党旗下宣誓入党。 她说入党和做研究一样,都是追求真理。我为国家服务了快60年,现在觉得自己可能合格了。但还不能放松,还要继续奋斗。</p><p class="ql-block"> 她指着胸前的党员徽章深情地说“这是我永久的标记。”</p><p class="ql-block"> 为了事业的发展,李恒英想方设法、雷厉风行,但面对个人待遇,她却不太上心、拖拖拉拉。单位让她报一张“正教授”的申请表,她拖了整整20年才填好上交……。</p><p class="ql-block"> 人生还有这样过的百岁老人:</p><p class="ql-block"> 2021年李桓英100岁,高龄的她仍然工作在抗麻一线。李桓英的一生只为“人民的需要”而工作。她常说:“没有老百姓就没有我,让我能够在共产党领导的环境之下做出点工作,受到人民的认可《是我此生最大的幸福》。</p><p class="ql-block"> 2022年11月25日李桓英在京逝世,享年101岁。</p><p class="ql-block"> 朋友们,读到这位老人的事迹,你也感动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梅花迎春,清香宜人。</p><p class="ql-block"> 有多少默默奉献的好人们,在物欲恒行的欲海中,坚持着那股清流。推动着时代进步……。</p> <p class="ql-block">  在纪念毛主席诞辰的日子里,做文化义工的老知青,请来了老工人,老模范,一起座谈。</p><p class="ql-block"> 使我走近了:张韧,黄宝妹,杨怀元等老模范……。</p> <p class="ql-block">  我聆听着黄宝妹发自内心的话。会后还安排送她回家。</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黄宝妹跟我说了许多话,使我深深感到:她真是习近平主席来上海特意接见的国宝呀!</p> <p class="ql-block">  1931年出生的老劳模,精神饱满。和她一起坐公交车回家。她还不喜欢别人给她让座。她说:我自己出门坐公交,有时还会给别人让坐呢。</p><p class="ql-block"> 走近黄宝妹,感到她身上有股使不完的劲。她九十岁时,建党百年庆,被光荣授予《七一功勋》勋章。她说我是老党员,老模范,虽退休多年,但老党员,老模范不会退休的。经常参加到各处去演讲。习近平主席到上海会见她时,跟她讲的:你要把自己的故事多和年轻人说说,让好传统美德代代传下去。</p><p class="ql-block"> 她就一路和我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p><p class="ql-block"> 她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干了一辈子基础的纺织工人。当她第一次代表新中国青年,到国参加国际青年大会后,开了眼界。多次见到毛主席,毛主席对她说:你是纺织工人的代表,要努力工作,让全中国人民都穿得上衣服。她牢牢记在心里。</p><p class="ql-block"> 当谢晋导演以她真名,和她自己真人,拍摄了记录片(黄宝妹)后。电影界人士看她长得好,拍摄记录片那么自然成果,想留她当演员。她坚定地说:我答应毛主席了,要努力工作,让全中国的人,都穿得上衣服。</p><p class="ql-block"> 她的故事很多,当文革时,有人游说她造反,告诉她同厂的模范xxx也出来了,她坚定地说我看现在的厂领导没啥问题,干啥要造反,有啥好揭发的呢?由于她一直坚持在基层工作,再冲击也影响不到她。</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她自己创业办公司,把挣到的钱,来补贴生活困难的老劳模们,她说:这些老兄弟姐妹,我不会忘记他们的。</p><p class="ql-block"> 当她参加讲师团到处演讲时,看到有的人利用老模范的名义,收取外快,就毅然不支持!自己组织讲师团,就是为宣传光荣传统,弘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几次和她近距离接触后,我真佩服她!也要向她学习,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做些力所能及的事。</p> <p class="ql-block">  还有这位杨怀远老人,年岁大了,但知青活动中请他出来,都是积极支持的,那次座谈会上,他拿出自己学习的毛选,上面密密麻麻地些满了心得,他很会说顺口溜。</p><p class="ql-block"> 怪不得当年宣传他时,有歌唱词:杨怀远那个杨怀远,部队复员当海员,随身携带小扁担,革命传统代代传。</p><p class="ql-block"> 他不但用小扁担帮有困难的旅客挑行李,送大家上下船,还带着小竹板,宣传光荣传统。</p><p class="ql-block"> 老了还参加讲师团,到孩子们中间把革命传统传送。</p><p class="ql-block"> 他和黄宝妹是好朋友,一起到处去讲师。</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那天我在现场记录的。</p> <p class="ql-block">  和黄宝妹在一起,我变得年轻了。</p><p class="ql-block"> 她比我大近二十岁,我要向她那样活下去……。</p> <p class="ql-block">  开国领袖毛主席,虽然离开了大家这么多年,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创造新的历史的动力。</p><p class="ql-block"> 我们国家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就是要有这么一种精神,不为人民币服务,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p><p class="ql-block"> 国家在前进!人民一起在努力!</p> <p class="ql-block">  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在默默奉献着,每年评一次感动中国的好人,都是这样再做。</p><p class="ql-block"> 老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但有精气神的人,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p><p class="ql-block"> 他们就透出深山幽兰的香气。</p> <p class="ql-block">  丰收的原野,在告知大家:没有耕耘,哪有收获。</p><p class="ql-block"> 有思想,有志气的人们,不是只简单养家糊口,人生需要物资支撑,但不仅仅为物资而生存。人,需要有精神!</p><p class="ql-block"> 那些不为人民币服务的人,都是精气神十足的人,很值得大家敬佩!</p> <p class="ql-block">  我每次参加知青文化活动,都会看到这么人,默默地把镜头对着大家,留驻着美好记忆,他们也是不为人民币服务的人。很辛苦地做义务摄影师。</p><p class="ql-block"> 记录美好,留住了美好时光。被记录下的人和事,就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  这位老知青翁德坤,热心做知青文化,创办了《黑土情》杂志,任劳任怨地坚持了十几年,自己已经累病了,还带着一群文化义工,到贵州山区去扶贫旅行。</p> <p class="ql-block">  我跟他去了一次,有着不同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  大家自掏腰包,访问贵州深山处的苗家困难户,会感到自己城里人的退休生活真惬意。懂得珍惜当下啦!</p><p class="ql-block"> 扶贫旅行也看到社会在进步,如今道路交通发展了,乡村振兴正在进行,虽然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事,但比我们当年乡下时,确实大大改善了。</p> <p class="ql-block">  我在退休后,参加了知青文化活动,懂得含笑面对人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喜欢留住美好,愿意传颂一些积极向上的人和事。</p> <p class="ql-block">  枫叶晚秋依然红,人到晚秋更是需要有点精神……。</p> <p class="ql-block">  寒冬来临,茫茫雪原。洁白无瑕。</p><p class="ql-block"> 大雪盖地,高楼林立,那些不为人民币服务的人,就是人间高大的建树。我敬重他们,愿意宣传他们。</p> <p class="ql-block">  搁浅的小舟,依然向往着航行。</p><p class="ql-block"> 虽然不再乘风破浪,听听涛声依旧……。</p><p class="ql-block"> 我做不到像前面文字中叙述的那些好人好事 ,但能把好人好事赞扬,也足已啦!</p><p class="ql-block"> 感恩每一位朋友来关注我的美篇。能耐心读完我的美篇,也是对我的支持!谢谢大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