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剑

<p class="ql-block"> 高二19 月半 </p><p class="ql-block"> “中秋之夜,紫禁之巅,一剑西来,天外飞仙。”这是古龙先生笔下最著名的一幕——剑仙与剑神的决战——既分高下,亦分生死。 </p><p class="ql-block"> 毫无疑问,中国人对剑是有特殊情结的,“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试想,一位白衣飘飘凌然若仙的绝世高手,背着一根黑不溜秋的烧火棍,或是流星锤,那未免也太破坏意境了些,只有三尺长剑才能衬托出那超然绝尘的气质——“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怎一个“帅”字了得?</p><p class="ql-block"> 而且,剑似乎是不分阶级,不分地位,不分年龄,所有人都可以佩的。</p><p class="ql-block"> 将军佩剑,“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赫赫有名的八面汉剑就是战场上的杀器,将军剑是不能看的,是用来杀敌的,不出鞘则已,一出鞘必血溅三步。这也符合武将的性格——开弓没有回头箭——“醉读兵韬斗龙豹,闲抽宝剑舞星辰。” </p><p class="ql-block"> 书生佩剑,“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有诗云,“世路剑关险,侯门沧海深。”身居庙堂之上的人,学的是剑的正直,书生剑无影无形,它只在儒者心中——“拔剑一呼风浪息,大贤行处有天随。”</p><p class="ql-block"> 美人佩剑,“昔有佳人公孙氏 一舞剑器动四方。”古人用水喻美人,是“柔”的象征;而无坚不摧的剑,是“刚”的代表,刚柔并济,阴阳调和之间透露出中国人朴实而高深的智慧——“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凡夫。”</p><p class="ql-block"> 哪怕是传说中仙神一流的人物,也是会佩剑的,比如八仙中的吕洞宾,东方荡魔大帝真武大帝,四大天王中的托塔天王李靖……“三尺剑横双水岸,五丁冠顶百神宫。”这大抵是因为对于道法通天的仙神而言,兵器固然不重要了,但一柄宝剑带来的审美价值却是令人无法拒绝的——“剑术已成君把去,有蛟龙处斩蛟龙。”</p><p class="ql-block"> 武将、书生、美人,乃至仙神,看似毫无联系却因三尺青锋而有了共同之处,难怪龚自珍在《夜坐》中写下,“功高拜将成仙外,才尽回肠荡气中。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p><p class="ql-block"> 同时也可以看出,剑的意义并不仅在于其本身,比如神话中的神剑们——人祖公孙轩辕的轩辕剑;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的赤霄剑;蜀汉昭烈帝刘备的雌雄字母剑……似乎只有贤德的人,才有资格获得神剑,而神剑亦有灵,只为贤德者所用。</p><p class="ql-block"> 这大抵又是由剑的性质决定的了——三尺青锋不短不长,暗合中庸之道:藏剑于匣不轻易示人,这是内敛;剑身坚不可摧,这是刚正……这些合起来,也就是君子之道了。这大抵也是为什么刀是百器之王,而剑是百器之君了。一个是“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的霸道,一个是“斗间古剑光芒直,雪后青松意气高。”的正道,高下立判。</p><p class="ql-block"> 有时,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铁血战将;</p><p class="ql-block">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读圣贤书,所行可事。”的白面书生;</p><p class="ql-block"> “慷慨十年长剑在,登楼一笑暮山横。”“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的红粉佳人;</p><p class="ql-block"> “剑舞若游电,随风萦且回。”“两卷道经三尺剑,一条藜杖七弦琴。”的大罗天仙;</p><p class="ql-block"> “笑指不平千万万,骑龙抚剑九重关。”……</p><p class="ql-block"> 剑品即人品,剑道亦正道。</p><p class="ql-block"> 纵是世路艰险,愿诸君一剑破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