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晓莲

苏仁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最近几年,摄影圈里杀出一匹黑马,她就是被誉为颐和园皇家园林摄影第一人—张晓莲。她拍的颐和园照片,屡次登上各类影展,多次登上了国内外各种杂志。其艺术性堪称完美,其思想性堪称深邃。然而更令人吃惊的是,她从一个摄影小白到一个著名摄影师,仅仅只用了六七年的时间。这在摄影圈也堪称奇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之所以要为她写这篇文章,不仅因为我们是五十多年的老朋友。而且还因为我是她们两口子的大媒人。我和他老公十六岁就在一起工作。所以,我们之间是无话不说的。大概是因为太熟悉了,所以往往会产生一些无知无畏的笑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第一次知道张晓莲专拍颐和园的摄影人,那是在2016年4月的一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时满大街的玉兰花都盛开了。我在去他们家的路上,用新买的华为手机,随手拍了几张玉兰花照片。自我感觉美哒哒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午吃饭时,我拿出新买手机,主要是让他们看看我的新手机拍照效果。两人看完后,像大多数人一样说不错。这时她老公介绍说,晓莲也拍了好多颐和园美照,你可以看看。张晓莲自己说大约有四十万张,都存在电脑里。她看我有点不信。便打开电脑让我看看。果真随便点开一张都是精美的照片。和我根本不在一个档次。我有点不信的问,都是你照的?不会是网上下载的吗?她说怎么会呢?都有肉格式啊。我那时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肉格式。也仗着人熟,毫不客气的说给我转发两张呗,我当屏保用。她听到后只是微笑而不置可否。我感觉到她似乎还有些不愿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几年后想起这一段故事就觉得可笑,幸亏她当时还没有出名,否则旁人都会认为,我这个人恬不知耻。开口就要人家的参展照片。其实我当时只觉得,她是一年多前才开始学习摄影的。就算拍的再好,也不过是为了给退休生活增加点情趣而已。那能在短时间就达到高水平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实她走进摄影界,完全是被她老公逼得。她刚退休时,也曾学过广场舞。也想过用跳舞来充实生活。然而遭到她老公反对。她老公认为,她如果能结合此前在颐和园做工会工作的特点,学习点摄影,应该会更有意思一些。她也同意这个观点。然而此后却迟迟不见她行动。她老公猜到她是不舍得花几万块钱去买器材。所以索性自己到摄影器材城,一口气给她买了八万块钱的全套设备。估计她回到家看到那一屋子的摄影器材心疼的要命。这大概就是男人和女人对花钱的不同理解。别看女人平日里喜欢逛街购物,喜欢吃吃喝喝。但是实际上,男人一旦有了花钱的理由。结果往往比女人花的多得多。所以女人其实比男人更心疼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她老公把设备拎回家 就等于是赶着鸭子上架了。她如果不去学摄影,那八万块钱就等于是废纸了。利用女人心疼钱的特点,调动老婆摄影的积极性,她老公这招也够狠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然而张晓莲也不愧是军人世家的孩子,骨子有股坚韧的劲儿。她一旦下了决心干某件事,那就即便是对自己也下得去狠手。每天三四十斤的设备,扛着早起晚归的满园跑,一跑就是六七年。几年下来,一不留神,她竟然把摄影这个玩意儿玩成了事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里除了她自己的勤奋,当然还有被激发出来的天赋。自从她拍出点名堂以后,她老公也不时会逗老婆几句,以显示领路人的尊严:“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你可得吃水不忘挖井人啊”。所以,每次她出镜访谈,总会提到自己是被赶着鸭子上架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说起我给张晓莲夫妇做大媒的事,那也是我最自豪的事情。因为那是我第一次给别人当红爹。从那以后我撮合成功了十几对情侣,有的情侣甚至有一种天设地造感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8年的夏天,张晓莲刚刚复员回北京不久,被分配在北京唱片厂工作。她二姐和我姐姐当时都在房山部队医院当兵。而且她二姐婆家和我们又住的很近,几乎就是楼挨楼。所以两家走动也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一天,她二姐到我家,让我姐姐给张晓莲物色个男朋友。我姐姐很自然的就问我,你身边有没有合适的好小伙啊?我一下就想到了她老公。那时她老公恰好在北京邮电大学读大二。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后,整个社会的婚姻观,都在从以往军人受热捧,转向对大学生的热捧。表面看来张晓莲家庭属于军队高干家庭 ,而她老公家庭属于工薪家庭,似乎门户不当,但是剥去门当户对的虚荣后,我觉得两人也有能够成为情侣的潜质。如果他们两个真的能成为恋人。那就意味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想想也挺有意义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所以当我向她二姐推荐她老公的时候,着重介绍的就是性格和专业。男孩言语不多,脾气随和。中等身材,眉目清秀。最主要的是知根知底。她二姐是一个既热情,又干脆的女人,一听是大学生,就拍板定案了,那就是他了。因为他二姐的老公也是大学生。并笑着说,我们全家都是军人,中国以后是知识时代,帮我们家引进知识分子,掺一掺沙子,会有利于后代。因为我没有见过她妹妹,就想要一张照片。然而她二姐是个急性子:“都是一个妈生的,还要什么照片,你就依样画瓢,照着我去介绍吧,”依样画瓢。这个理由很给力,我就依样画瓢的介绍给了她老公。由于他们俩一个属马,一个属羊,所以我就说,马羊属于互补配。这类人容易相互欣赏,共同进步。现在回过头来看,他们两口子的四十多年婚姻生活,真的就是互相欣赏,共同进步走过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记得安排两个人第一次见面的地方,就是复兴门广播事业部门口。那是78年7月28日。过了几天她老公告诉我,那天张晓莲是穿了一身军装去的,显得非常苗条干练。就这样一对那个时代的恋爱热宠就认识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今天的情侣很难想象,在那个时代的情侣,即便在一个城市生活,也主要靠写信联系。因为那个时候电话很少,大部分都要到公用电话去。常常是好不容易打通了,很有可能对方就不在电话机旁。所以,还不如写信更可靠。两个人自从认识后,直到10月18日才相约第一次去中山公园约会。所以在我记忆里,中山公园就是他们爱起飞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结婚以后,张晓莲在她老公的策划下,又从唱片厂调到颐和园工作。这次调动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为她退休后成为颐和园皇家园林摄影第一人打下了坚实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命运就是这样,单独看一件事,它似乎是孤立的,不存在什么因果关系,但是一旦把时间拉长,把前因后果都联系起来时,就会发现冥冥之中这一切早就注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自从我介绍张晓莲和她老公认识后,我就一直没有见过张晓莲。直到1979年春节,我才第一次在她老公家见到她本人。那时候他老公的家住在谐趣园旁边的一个院子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第一次见到她就被她的直率和乐观所感染。说话大声,无拘无束。爱说爱笑,热情真诚。她的那种热情和真诚就宛如山间溪流,一眼就望到底。我能强烈的感受到,她在这个家里已经生活的如鱼得水了。这显然得益于她老公的和未来婆婆的好脾气。至今聊起她婆婆来,她还会非常动情的说,我这辈子都没有见过比我婆婆更好脾气的人。所谓和谐的家庭必然培育出甜蜜的情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她的婆婆也是我见过最贤惠的女人。每次有朋友到他们家,最忙活的一定是她婆婆。不仅亲自做饭,而且从不与年轻人一桌吃饭。她总说年轻人说的事她们听不懂,会扫了你们的情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记得那次在他们家吃的饭,由于桌子小,我们几个人就挤着坐。但是张晓莲半开玩笑的说,你们不用挤了,我就坐在他身上就行。说着就一屁股就坐在她老公大腿上。引得我们一阵哄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那个即将从保守走向开放的转折年代。虽然说情侣之间这样做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真有人敢于第一个吃螃蟹,还是让我心头不由一怔。这个女人可不简单,将来准是个不甘寂寞,敢想敢干的家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7年初春的一天,她告我最近她在颐和园办了一起摄影班,希望我也能去参加学习。我答应后,就扛着我女儿的佳能60D相机就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到那里一看才知道,这二十年相机发展的速度太快了。我的观念还停留在胶片机时代。什么长城,海鸥,柯达,富士的。现在已经全部是数码时代了。整整落后了一代人。来学习摄影的几乎一水的娘子军,长枪短炮的,不是佳能,就是索尼,尼康的。个个打扮的就像花木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个叫陈强的老师,检查了每个人的设备。当看到我用的是一台佳能60D时颇有些意外。首先是这种相机早就停产了。其次是,随着中国人这些年生活水平提高后,摄影爱好者的相机就像汽车一样,更新换代的特别快。但是,他说出来的话依旧是,设备不重要,关键是能抓住机会拍出好片。我当然同意他的观点。我以前用胶片机的时候,也能拍出好照片。比如1982年我上大二的时候,利用暑假到农村拍照。夕阳里一群妇女坐在街边,边聊天边撩起上衣给孩子喂奶。几个老人在墙根下,有的专注着抽烟,有的端着饭碗蹲着吃面条。这种照片在那个时代去抓拍,特别能反映改革初期人的天性。现在你有再好的相机也拍不到了。因为时代变了,人们有了法制观念了,有了隐私权。搞不好就会打到法庭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由于参加工作以后就没再摸过相机了。面对一上手就是数码相机,我的小白本色就暴露出来了。什么RAW格式,什么JPG格式。什么叫白平衡,什么ISO等等。以前听都没听过。这也许就是玩照相和玩摄影的区别吧。学习班结束后,我在她的影响下,也不由自主走进了摄影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年轻的情侣也都变成了六七十岁的白发老人了。但是,我每每看到她背着一个大摄影包,扛着三脚架,早起晚归的奔走在颐和园每个角落。就被她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从业余走向专业,从平凡走向杰出,直至打动国家地理杂志,打动皇家园林摄影家协会,打动每一个喜欢摄影的人。靠的就是她一步一步的脚踏实地。</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