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天道论

江林老师

<p class="ql-block"><b>  现代人之于《道德经》,存在巨大文化断层,存在明显语言鸿沟。这种认知障碍,让人不见庐山真面目,只惊探云雾缭绕之神奇。学习《道德经》,考验人们的耐心、毅力、学识、道缘。</b></p><p class="ql-block"><b> 古代圣贤做学问,不分文科理科,文中有理,理中有文。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由自然而思想,而社会,而人类。所以古人的社会思想都包含了自然理论,从自然理论中引导出社会哲学,天地人合一才是中华文明显著标志。</b></p><p class="ql-block"><b> 《道德经》就是这样一部经典,讲天地自然人类,还讲这四种于一体。关于天地人自然之根本,即有关宇宙的形成、运行、规律,是老子思想的重点。</b></p><p class="ql-block"><b> 天分阴阳,地分五行,人有善恶。而阴阳、五行、善恶,实际上属于理科思维,属于客观认识而不是空谈。这与自然、社会、运动紧密联系,蕴含着图示、公式、计算、推演,决不是想象。</b></p><p class="ql-block"><b> 所以,我们学习《道德经》必须学习古代的数理知识。如果只注重于表面文字,只注重于前人的说法,只引用名人的观点,就形成了一套文科思维,在字面上做文章,在表面上做游戏,看似眼花缭乱,实际一文不值。</b></p><p class="ql-block"><b> 《道德经》中的天道理论和宇宙生成的内容,散见于各个章节之中,易于混淆。内容虽分散,然文中有线索可循,有关键可据,有逻辑可辨!老子在有关宇宙生成部分的章节中,都设置了关键词、提示词、链接词。如第二十二章的“天下式”,第二十五章和第五十二章的“天下母”,第五章的“天地之间”,第二十五章的“有物混成”,第十四章的“复归于无物”,第九、七十三、七十七章的“天之道”等等,只要我们把关键词找出来,祥辨其义,再理清线索,可以发现老子的真实意图,进而认识老子的宇宙生成理论。</b></p><p class="ql-block"><b> 研究《道德经》时需要特别注意,宇宙天地有先天与后天之分,道也存在着“字之曰道”和“天之道”的不同阶段。以《河图》形成为界限,可区分出先天与后天,宇宙先天的发生与生成后的天地运行,本质不同!“道”为宇宙之本原,道生天地。只有生成天地后,才有了“天之道”,“天之道”即后天之道也。</b></p>